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17059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0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藉由插头的对接面朝内接面突伸形成的凸环,且在该凸环上形成过渡倾斜面;或者使夹持在对接面和内接面之间的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从而保证插装稳定及通讯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现有电动汽车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的插头和插座,插头具有对接部,插座具有用以收容对接部的收容部,为了达到防水的功效,现有的电连接器藉由在对接部与收容部之间设置防水环以达到防水的功效,惟,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与插头对接后,插装不稳定,从而影响信号传输。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保证插装稳定,及通讯稳定。为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头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对接面; 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插头的对接部的收容部,所述插座的收容部具有朝向所述对接面的内接面;所述对接面上朝内接面突伸形成有凸环,所述凸环的前端面与凸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过渡倾斜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的上侧形成有与插座卡持的卡扣部,所述过渡倾斜面包括靠近卡扣部的上区域段及与所述上区域段相对设置且远离卡扣部的下区域段,于插头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上区域段的厚度与下区域段的厚度不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组合还包括设置在插头与插座之间的防水胶,所述防水胶夹持在对接面与内接面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且呈平滑过渡的方式递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包括片状本体及自片状本体的四周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块,所述收容部的内侧面上内陷形成有若干与所述防水胶的凸块配合的卡固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若干对插接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暴露在对插接孔内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包括设置在收容部内以与第一接触部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自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的焊脚;所述插座本体具有形成在收容部的后端的后端壁,所述后端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卡固孔,所述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端壁的后端的后盖,所述后盖上开设有与第一卡固孔对应设置的若干第二卡固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固定部分别穿过第一卡固孔及第二卡固孔,所述固定部上形成有侧翼,所述后端壁与后盖相对夹持在侧翼的两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背向收容部设置的容置腔,所述后盖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盖具有板状基部和自所述板状基部朝后端壁延伸且抵持在后端壁上的抵持柱,所述第二卡固孔开设在板状基部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由四片两两相对设置的片体以围成矩形框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的前端面上内凹形成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对插接孔对应设置且所述散热孔与对应设置的对插接孔连通。为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头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对接面; 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插头的对接部的收容部,所述插座的收容部具有朝向所述对接面的内接面;防水胶,收容在插座的收容部内; 所述防水胶夹持在对接面与内接面之间,所述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呈平滑过渡的方式递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上开设有供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组穿过的通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包括片状本体及自片状本体的四周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块,所述收容部的内侧面上内陷形成有若干与所述防水胶的凸块配合的卡固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若干对插接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暴露在对插接孔内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包括设置在收容部内以与第一接触部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自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的焊脚;所述插座本体具有形成在收容部的后端的后端壁,所述后端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卡固孔,所述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端壁的后端的后盖,所述后盖上开设有与第一卡固孔对应设置的若干第二卡固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固定部分别穿过第一卡固孔及第二卡固孔,所述固定部上形成有侧翼,所述后端壁与后盖相对夹持在侧翼的两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背向收容部设置的容置腔,所述后盖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盖具有板状基部和自所述板状基部朝后端壁延伸且抵持在后端壁上的抵持柱,所述第二卡固孔开设在板状基部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的前端面上内凹形成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对插接孔对应设置且所述散热孔与对应设置的对插接孔连通。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藉由于插头的对接面上形成朝插座的内接面突伸的凸环,且在该凸环上形成过渡倾斜面;或者使夹持在插头的对接面和插座的内接面之间的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从而保证插装稳定,及通讯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插头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插头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6是图4所示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7是图1所示插座的立体图,安装有防水胶。图8是图7所示插座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安装有防水胶。图9是图8的剖视图。图10是图7所示插座的又一视角的分解图,安装有防水胶。图11是图1所示防水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7]^,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插头10、与插头10对接的插座20、以及设置在插头10与插座20之间的防水胶30。请参阅图4与图5并结合图1所示,所述插头10包括插头本体I及设置在插头本体I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2。所述插头本体I包括基座11、固定在基座11上的固定板12、自基座11向前突伸形成的对接部13、及形成在对接部13上侧的卡扣部14。所述基座11包括本部111、自本部111向后延伸形成的两侧壁112、及由本部111和两侧壁112围设形成的固定槽113。所述固定槽113用以收容固定板12。所述本部111的两侧向上形成有两个成拱形的拱形块114。所述侧壁112朝固定槽113内突伸形成有止挡块115。所述止挡块115上形成有卡勾(未标号)。所述固定板12上形成有与所述卡勾配合的卡槽(未标号)。所述固定板12的顶面121与止挡块115抵持以限制固定板12位移。所述固定板12上形成有若干焊脚孔122。所述对接部13具有朝向插座20的插接方向的对接面131、与对接面131连接且形成在对接面131的左右两侧的侧表面132及连接对接面131和侧表面132且位于对接面131的上下两侧的上表面136和下表面137。所述对接面131上沿插头10的插接方向突伸形成有凸环133。所述凸环133呈长方形状的环形。所述凸环133具有前端面1331、内表面1332及形成在前端面1331与内表面1332之间的过渡倾斜面1333。所述过渡倾斜面1333包括靠近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头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对接面;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插头的对接部的收容部,所述插座的收容部具有朝向所述对接面的内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面上朝内接面突伸形成有凸环,所述凸环的前端面与凸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过渡倾斜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张勇刚李双凤张雨辉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