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盒及冰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08720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6 0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温控盒及冰箱,包括一端开口的盒体、安装于所述盒体内的间隔板,及安装于所述盒体内且位于所述间隔板一侧的温控组件,所述盒体包括底板、连接于所述底板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及连接于所述底板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所述间隔板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三侧板上,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四侧板上,所述温控组件安装于所述间隔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设有用于增加爬电距离的爬电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靠近温控组件的侧板的远离底板的一端设置爬电结构,以增加爬电距离,进而保证了温控盒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冰箱
,特别涉及一种冰箱用的温控盒及冰箱
技术介绍
温控盒作为一种温度控制设备,常被应用于制冷设备(如冰箱、冰柜)中。以冰箱 为例,温控盒一般安装于冰箱顶部的腔室内,用户可以通过调节旋钮调节冰箱的制冷模式。 然而,由于在湿冷环境中的温控盒会有爬电现象发生,而现有的温控盒的壁厚一般较薄,爬 电距离不足,这就可能导致用户触电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温控盒及冰箱,旨在有效增加爬电距离,进而 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温控盒,包括一端开口的盒体、安装于所述盒 体内的间隔板,及安装于所述盒体内且位于所述间隔板一侧的温控组件,所述盒体包括底 板、连接于所述底板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及连接于所述底板且相对设置的 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所述间隔板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三侧板上,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四侧 板上,所述温控组件安装于所述间隔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 四侧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设有用于增加爬电距离的爬电结构。 优选地,所述爬电结构的爬电距离大于4毫米。 优选地,所述爬电结构的爬电距离为4. 2毫米。 优选地,所述爬电结构为翻边。 优选地,所述翻边向所述盒体外侧翻折。 优选地,所述爬电结构为凹槽,所述凹槽成于所述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 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的端面上,且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侧板、 第三侧板或第四侧板的长度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形成有过线槽。 优选地,所述过线槽的宽度为5~7毫米,深度为7~9毫米。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上形成有用于供调节旋钮穿过的贯穿孔。 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冰箱,包括温控盒,所述温控盒包括一端开口的盒体、安装 于所述盒体内的间隔板,及安装于所述盒体内且位于所述间隔板一侧的温控组件,所述盒 体包括底板、连接于所述底板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及连接于所述底板且相对 设置的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所述间隔板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三侧板上,另一端安装于所述 第四侧板上,所述温控组件安装于所述间隔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二侧板、第三侧 板及第四侧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设有用于增加爬电距离的爬电结构。 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靠近温控组件的侧板的远离底板的一端设置爬电结 构,以增加爬电距离,进而保证了温控盒使用的安全性。【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温控盒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温控盒的盒体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温控盒的盒体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就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 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本技术提出一种温控盒,通过在靠近温控组件的侧板的远离底板的一端设置 爬电结构,以增加爬电距离,进而保证了温控盒使用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温控盒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温控盒包括一端开口的盒体100、安装于所述盒体100内的间 隔板200,及安装于所述盒体100内且位于所述间隔板200 -侧的温控组件300,所述盒体 100包括底板120、连接于所述底板120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30与第二侧板140,及连接 于所述底板120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150与第四侧板160,所述间隔板200 -端安装于所 述第三侧板150上,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四侧板160上,所述温控组件300安装于所述间隔 板200与所述第二侧板140之间,所述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及第四侧板160的远离 所述底板120的一端设有用于增加爬电距离的爬电结构180。随着爬电距离的增加,爬出温 控盒的电荷的数量会急剧减少,有效减小了触电的可能性,保证了温控盒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盒体100呈矩形设置,所述第一侧板130、第三侧板 150、第二侧板140与第四侧板160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一矩形框体,并与所述底板120连 接形成所述盒体100。所述第三侧板150与所述第四侧板160的内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插槽 146,所述间隔板200插入所述插槽146内,进而安装于所述盒体100内,以将形成于所述盒 体100内的容置腔(未标示)分割呈两个间隔设置的腔体单元(未标示),所述温控组件 300安装于其一腔体单元内。 所述第二侧板140远离所述底板120的一端形成有过线槽142,用于将感温管穿 (未图示)出所述盒体100,所述过线槽142的宽度为5~7毫米,深度为7~9毫米。优 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线槽142的宽度为6毫米,深度为8毫米,在不干涉所述感温管 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有效固定所述感温管。 所述第一侧板130上形成有用于供调节旋钮(未图示)穿过的贯穿孔132,所述间 隔板200上对应所述贯穿孔132设有通孔(未图示),组装时,所述调节旋钮依次贯穿所述 贯穿孔132与通孔后,与所述温控组件300连接,以实现对温控组件300的调节。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爬电结构180的爬电距离大于4毫米,优选为4. 2毫 米,以保证足够的爬电距离,有效避免触电的状况发生。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温控盒的盒体100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 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爬电结构180具体为翻边,其由所述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 150及第四侧板160的远离所述底板120的一端朝向所述盒体100外翻折,其延伸距离大于 4毫米,优选为4. 2毫米。具体地,所述翻边可以通过折弯或注塑等工艺直接形成于所述第 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及第四侧板160上,制造工艺简单,且能有效增强第二侧板140、 第三侧板150及第四侧板160的强度,进而提升了温控盒的整体品质。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温控盒的盒体100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 构示意图。 同时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爬电结构180具体为凹槽,其形成于所述第二 侧板140、第三侧板150及第四侧板160远离所述底板120的一端的端面上。具体地,所述 凹槽可以通过注塑等工艺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及第四侧板160上, 制造工艺简单,且能进一步降低温控盒的整体重量,实现温控盒的轻量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的温控盒的爬电结构180并不限于上述两种实施例, 其他可以增加爬电距离的结构(如在所述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及第四侧板160远 离所述底板120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间隔排布的数个凸起或凹坑等)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 型。 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冰箱,所述冰箱包括温控盒,该温控盒的具体结构参照上 述实施例,由于本技术的冰箱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 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应当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 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温控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开口的盒体、安装于所述盒体内的间隔板,及安装于所述盒体内且位于所述间隔板一侧的温控组件,所述盒体包括底板、连接于所述底板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及连接于所述底板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所述间隔板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三侧板上,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四侧板上,所述温控组件安装于所述间隔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设有用于增加爬电距离的爬电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誉越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