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永军专利>正文

下旋盖及其具有下旋盖的防伪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018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下旋盖及其具有下旋盖的防伪瓶。其特征是,下旋盖具有一个可固定于瓶口外壁的无顶内套,内套外部套合有一个用于遮挡瓶口上端封口部件的无顶下旋套。内套和下旋套之间的接触面上具有相配合的螺纹和阻止下旋套向上旋转的阻挡凸起。开启时下旋套向下旋转对瓶体进行防伪性破坏,同时露出瓶口上端的封口部件,实现启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高档饮品的防伪包装,实用性强。(*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瓶盖及其利用该瓶盖来完成瓶体防伪的防伪瓶。目前现有的商品包装瓶瓶盖,按其开启效果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破坏瓶盖式,即开启时完成瓶盖自身的防伪性破坏,或者将其某一部件保留在瓶口上难以取掉并以此做为瓶体的防伪。另一类是破坏瓶体式,即通过各种各样的结构设置,在开启瓶盖时附带完成对瓶体的直接破坏,实现瓶盖和瓶体的共同防伪。相比之下,后一类防伪方案显然具有更强的防伪性能。而同其它的非瓶盖的破坏瓶体方案相比,它也明显具有无需附加开启工具,开启操作简单易行这一优势。但是实际应用中这类具有“破瓶式瓶盖”的防伪瓶,虽然其具体结构、动作方式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却都存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严重制约了该类防伪瓶的改进发展和普及应用。即它们的瓶盖在开启时都是向上运动和取掉。这本是一个人们都习以为常的现象,但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其瓶盖在瓶体上形成的防伪性破坏标记,只能局限在瓶口上同瓶盖高度相同的部位。作为专用于被人观察、识别并要求特征明显、直观易辨的防伪标记,位于这个位置高度确实很不理想。当该标记不够大时,同瓶盖相互遮掩难以突出,易使制假者动手脚蒙混过关。当该标记足够大时,或者难以实现百分之百可靠的破坏动作,或者破坏开启后瓶体破损外露,既不安全又不卫生,产品难以上档次。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下旋套、向下旋转开启的下旋盖,其自成体系可做为一般防伪瓶盖使用。并相应提出利用下旋盖的下旋套开启下旋来完成瓶体防伪性破坏的防伪瓶。从而克服现有的具有“破瓶式瓶盖”的防伪瓶所存在的缺陷。本技术下旋盖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的下旋盖包括一个用于密封瓶口的封口部件,并具有一个可固定于瓶口外壁的无顶内套,内套外部套合有一个用于套裹遮挡封口部件的无顶下旋套,内套和下旋套之间的接触面上具有相配合的螺纹和阻止下旋套向上旋转的阻挡凸起。下旋套上端具有可受力断裂的封盖。封口部件卡撑于下旋套内壁。或封口部件连接于内套上端。或内套上端固定有塑料瓶咀,封口部件连接于塑料瓶咀上端。封盖下方具有放置促销物品的空间。本技术具有下旋盖的防伪瓶的技术方案如下方案A,所述的防伪瓶包括如前所述的下旋盖和相应的瓶口,下旋盖的下旋套下端具有加强缘,瓶口外壁上对应于加强缘下方的部位,具有同瓶口一体的、可被加强缘下旋压损的防伪凸出体。防伪凸出体与瓶口外壁之间的相贯线位于一个平面上。防伪凸出体的根部位于瓶口外壁上的相对凹陷的槽中。加强缘的下端具有截面呈L形可包容防伪凸出体的保护套。方案B,所述的防伪瓶包括如前所述的下旋盖和相应的瓶口,下旋盖的下旋套下端内侧具有硬质的划痕体,瓶口外壁上对应于划痕体下方的部位,具有可被划痕体下旋划损的防伪划痕面。划痕体呈圆片滚刀状。防伪划痕面呈向外凸起的台状。下旋套的下端内侧具有用于防止瓶体划损粉末下落的护套。根据本技术防伪瓶的特点,商品厂家可采用在瓶体防伪凸出体上、防伪划痕面上或其它明显部位带有自己厂名、商标或其它专用标记的瓶子。这种瓶子没有人敢冒风险为制假者制造,可堵死制假者的用瓶来源。本技术的瓶盖材质为塑料或复合材料,当用于高档瓶时,其下旋套也可采用不锈钢薄板制造,高雅美观。相配合的包装瓶材质为玻璃、陶瓷,特殊需要时也可以是塑料。本实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盖体下旋,效果新颖;双层结构,使用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将内套同瓶口固定,适用多种瓶型;封盖断裂,下旋套和内套保留在瓶口上,可实现瓶盖和瓶体的一次性使用。瓶体上的防伪凸出体或防伪划痕面位于瓶盖下方部位,无任何遮挡,特征明显直观,消费者容易接受,瓶子被二次使用时,制假者无法遮盖粘补防伪标记;防伪凸出体或防伪划痕面同瓶盖封装瓶口的过程无任何关联,不影响封装效率,适合于高速灌装生产线;同样的瓶盖可适用于两种不同的防伪瓶,优势互补,厂家可任意选择,无改型难度。凸出体防伪,特征突出、断口小。盖体设置的加强缘旋转下行能够对防伪凸出体施加巨大的下压力矩,故防伪凸出体相应可以设置得足够大。本技术解决了以往凸出体防伪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设置大了扭不断,设置小了根本经不起运输和灌洗碰撞这一长期困扰的关键性问题。使凸出体防伪真正走上实用之路。另外在凸出体的根部设置凹槽、平面,在盖体下端设置保护套,三者结合使用解决了玻璃防伪凸出体断口的不安全问题,消除了凸出体防伪走上实用的最后障碍。划痕面防伪,无断裂现象,无尖锐玻璃,瓶体生产、运输、清洗、灌装无任何问题。划痕体采用可转动的圆片滚刀,划损痕迹系滚压而成,开启转动省力,瓶体划损粉末极少,特别是没有了以往划痕体划损玻璃、陶瓷瓶时所产生的剌耳的摩擦噪音,使划痕体应用于瓶体防伪真正成为可能。另采用凸起防伪划痕面、下旋套下端设护套,彻底控制住本已极少的瓶体划损粉末。本技术提供如下附图附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实施例五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实施例六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无顶的内套2通过配合螺纹4旋合于无顶的下旋套3内,被下旋套3内螺纹下方的阻挡凸起5所阻挡定位。相应的瓶口灌装后用封口部件1密封。封口部件1可以是内盖、内塞或带有内塞的内盖。在瓶口外壁相应部位涂上适量的强力胶粘剂,套扣上下旋盖。胶粘剂固化后内套2同瓶口结合为密不可分的一体,下旋套3套裹遮挡住瓶口上端的封口部件1。为使下旋套3的遮挡效果更加可靠,可使其向上适当加长。必要时,可在下旋套3内壁上与封口部件1的外侧壁上设置轴向排布的环棱或者是环形排布的竖棱并使其相互凸凹啮合,呈弹性卡撑状态。下旋套3的下缘适当增厚成为加强缘6,瓶口外壁上相对于加强缘6下方的部位,具有一个同瓶口一体的防伪凸出体7。开启时扭转下旋套3下旋,加强缘6逐渐增力将防伪凸出体7压断。下旋套3下旋至瓶颈下部较粗部位,封口部件1失去下旋套3的遮挡而外露,即可实现开启。本实施例是本技术主要技术方案的简单实施。其封口部件1和瓶口之间宜采用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若采用普通内塞密封瓶口时,就存在个别消费者不旋转下旋套3而采用辅助工具如钩子等将内塞直接向上钩出。不过这种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不足以影响内塞的实用性。可以想象,有那位正常的消费者喝酒时放着简单易行的开启动作不做,而去干旁门左道。这样既麻烦,又不卫生,最起码也要将内塞破坏。即使有人这么做了,其留下仅有的几个完整玻璃瓶,也毫无意义,难以用来制假酒。特别是用于中低档酒类包装时,更是如此。比如现今市场常见的易折槽撬断式防伪瓶,其应用中也不必强调要将瓶口通道堵的多么牢不可破。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无顶的内套2通过配合螺纹4旋合于无顶的下旋套3内,被二者之间的阻挡凸起5所阻挡定位。阻挡凸起5可设置于内套2外螺纹上方,也可设置于下旋套3内螺纹下方。阻挡凸起5可以是环形凸沿或者是环形排布的凸牙。下旋套3上端设置一个可受力断裂的封盖8。二者的结合方式可以是超声焊接、凸凹扣接或整体成型。采用整体成型工艺时,阻挡凸起5可设置为附加套合结构,并在封盖上端设置环状断裂槽。封盖8可以是闷盖、透盖或圆环状。其断裂部位可以是封盖8同下旋套3之间的连接配合面,也可以是设置有环状断裂槽9的封盖顶面。瓶口上具有封口部件1,其可以是内盖、内塞或带内塞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下旋盖,包括一个封口部件(1),其特征是具有一个可固定于瓶口外壁的无顶内套(2),内套(2)外部套合有一个无顶的下旋套(3),内套(2)和下旋套(3)之间的接触面上具有相配合的螺纹(4)和阻止下旋套(3)向上旋转的阻挡凸起(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郭永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