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永军专利>正文

一种安全的凸出体式防伪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656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的凸出体式防伪瓶,以解决现有的一次性玻璃瓶在开启时所产生的玻璃碎屑。在瓶口的侧壁上垂直于瓶口的轴线相交有柱状的防伪凸出体,瓶口与防伪凸出体之间的相贯线位于防伪凸出体受力侧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沿瓶口的径向向外凸起。这一结构使柱状防伪凸出体在受到侧向作用力而断裂时,其裂隙不致于扩展到瓶壁内,不会产生玻璃碎屑,断掉的防伪凸出体也不会带有尖刺,卫生而又安全。(*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次性防伪包装瓶,具体说,涉及一种具有防伪凸出体的玻璃瓶。当前市场上假货泛滥,特别是假冒名牌饮品已成为社会公害。鉴于玻璃瓶在其生产制造中的特殊难度,制假者多靠回收旧瓶来制假出售。所以一次性使用的玻璃包装瓶正在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防伪作用。目前的一次性防伪瓶有多种结构。其中有一类,是在瓶壁上设置防伪性质的凸出体,开启时通过瓶盖来对防伪凸出体侧向施力进行破坏,实现瓶子的一次性使用。例如申请号为97 2 43571.9以及申请号为97 2 43685.5的专利申请。这一类防伪结构具有特征突出、瓶体断口小的优点。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防伪凸出体的形状可以为多种多样,但是若考虑到模具制造难度、瓶子生产中的成品率以及灌洗、周转的方便,则以柱状的防伪凸出体综合结果最佳。其体形宜大不宜小,宜短不宜长。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玻璃具有质硬性脆的特点,瓶体上的防伪凸出体在受力断裂时,总是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产生一些玻璃碎屑。这些玻璃碎屑具有一定的杀伤力,而且轻薄透明,散落开后难以及时清除干净,严重影响了一次性防伪瓶的形象。使人们对一次性防伪玻璃瓶产生出一种潜在的畏惧心理。长期以来其只能在低档次的饮品包装中徘徊,难登大雅之堂。玻璃碎屑问题已经成了一次性防伪玻璃瓶普及应用的“瓶颈”。分析一下防伪凸出体在断裂时的受力情况。以柱状防伪凸出体为时象,我们做了大量实验。当来自瓶盖的压力侧向作用于防伪凸出体的一侧时,其应力集中于防伪凸出体受力侧的根部,通常这一部位是一个90°的直角,这种状态下防伪凸出体受到的实际上是一种不均匀扯离力,这种力本来是不容易产生玻璃碎屑的。但实际情况是,防伪凸出体在断裂的瞬间,因应力的作用其裂隙自根部直角开始沿45°角方向向瓶壁深层发展,因深层的瓶体强度大以及扯离力的牵引作用,继而迂回向外在防伪凸出体的另一侧瓶壁上折出,在瓶壁上留下一个燕尾状断裂坑。在这一过程的最后阶段防伪凸出体虽已同瓶壁断离却没能顺利脱出断裂坑,而是被作用力挤压在断裂坑的坑缘上彼此破裂产生碎屑。也就是说防伪凸出体在受力断裂过程中还有一个极短的受挤压过程,玻璃碎屑正是在这受挤压的一瞬间产生的。另外,脱离瓶口的防伪凸出体带有一对燕尾状的尖刺,也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凸出体式防伪瓶的卫生性能,彻底消除防伪凸出体在受力断裂时所产生的玻璃碎屑,同时还要使断离的防伪凸出体断口整齐光滑,没有锋利的尖刺,提高其安全性能。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在瓶口的侧壁上垂直于瓶口的轴线相交有柱状的防伪凸出体,瓶口与防伪凸出体之间的相贯线位于防伪凸出体受力侧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沿瓶口的径向向外凸起。瓶口的外壁上具有凹陷结构,防伪凸出体的根部偏置于凹陷结构内,其受力一侧的根部端点与凹陷结构的边缘重合或跨出其边缘之外。防伪凸出体受力一侧的根部端点跨出凹陷结构的边缘之外0-1mm。或瓶口的外壁上具有凹陷结构,防伪凸出体的根部位于凹陷结构内,凹陷结构的底部自防伪凸出体的受力一侧向另一侧呈由浅而深的斜坡状。所述的凹陷结构为凹坑状。所述的凹陷结构为环形台阶状。防伪凸出体的横截面积为28.26-78.5mm2,相贯线对应两端的径向凸凹差值为1-5mm。防伪凸出体的横截面积为38.47-50.24mm2,相贯线对应两端的径向凸凹差值为2-3mm。防伪凸出体的端面为圆形。防伪凸出体的端面为矩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防伪凸出体确定为柱状,结构较为简单,瓶子废品率低。防伪凸出体与瓶口之间的相贯线位于防伪凸出体受力侧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沿瓶口的径向向外凸起,在防伪凸出体受力侧的根部形成一个相对凸出的应力集中点,类似于在塑料膜上开一个V形口。开启时瓶盖用较小的力即能够使防伪凸出体断裂,防伪凸出体相应可以设置得更粗。这种结构使防伪凸出体在断裂时具有明显的择向性,向着设定的方向断裂。当力来自其它方向时,其应力较为分散,不易使防伪凸出体断裂。这就大大增强子防伪瓶的防碰撞能力,减少防伪瓶在灌洗、周转中的破损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这种结构的最大优点是,防伪凸出体在断裂的瞬间,其裂隙自防伪凸出体受力侧的根部开始,沿45°角向瓶壁方向发展,但瓶壁是向内凹陷的,裂隙未能扩展到瓶壁便在扯离力的作用下改变角度,在防伪凸出体的另一侧折出。这一过程不能在瓶壁上形成断裂坑。消除了其中的受挤压过程,玻璃碎屑也就无从谈起,同时也不会带有燕尾形的尖刺。经反复经验证明,在瓶口检验合格、无变形、无裂纹以及开启操作正带的情况下,防伪凸出体断裂而无玻璃碎屑的概率可达100%,从瓶壁上脱离下来的是一块斜形断面的玻璃柱,其断口形状一致,光滑整齐,安全可靠。本技术提供如下附图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瓶口结构侧向透视图;附图2是附图1所示的瓶口结构正视图;附图3是本技术另一种瓶口结构侧视图。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如图1、图2所示,瓶口1的外壁上具有圆形的凹坑3,凹坑3的底部由下而上渐浅,圆柱状的防伪凸出体2直立于凹坑3中。防伪凸出体2以及凹坑3的形状是采用圆形或矩形,其差别仅在于制造工艺的简繁与外观效果的不同,使用效果是一样的。圆形的要比矩形的更易于制造。防伪凸出体2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柱体,而应考虑到其工艺性以及脱模方式,沿防伪凸出体2的轴向脱模时应具有1°-4°的脱模斜度,以2°为宜。凹坑3可通过在模具型腔中设嵌件来获得。凹坑可以为平底,但须将防伪凸出体2编心设置,使其受力侧的根部端点跨连在凹坑3的边缘上。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瓶口结构,其特点是所述的凹陷结构为一个环形的台阶4(或称之为凹槽),防伪凸出体2的上侧根部端点跨连在台阶4的上缘。这样的瓶口结构比较简单,制模时用车床车削即可成型,可操作性好。台阶4可以是平底,这里的台阶4具有一个弧度,并非必要特征,只是为了制瓶时玻璃料填充的方便。在防伪凸出体2的下方具有一个环形凸沿5,其作用在于当防伪凸出体2受力向下方断离时,碰在环形凸沿5上,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应当注意的是,防伪凸出体2的根部跨连在凹坑3的边缘或台阶4的上缘(即凹陷结构的边缘)不应超过1mm。超过多了,防伪凸出体2断裂时虽然不会有碎玻璃,但却能在防伪凸出体2的两侧带下两个尖刺。防伪凸出体2凸出于瓶壁的高度应视瓶盖的结构而定,宜矮不宜高,应在1-4mm之间。防伪凸出体2的横截面积宜在28.26-78.5mm2之间,应根据厂家玻璃材质的不同以及瓶盖材质的不同而相应增减,太大就会压不断。防伪凸出体2根部两侧的深浅差值,即相贯线对应两端的径向凸凹差值宜在1-5mm之间,应随着防伪凸出体2横藏面积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否则将影响到使用效果。这里所说防体凸出体2的横截面积,表示防伪凸出体2的粗细程度,并非是防伪凸出体2的断裂面积。其断裂面为斜形,断裂面积要大于横截面积。有一个优选方案,当瓶盖的材质为ABS,且瓶盖与瓶口1配合松紧适当,则防伪凸出体2凸出于瓶壁外的高度为2.8-3.3mm,防伪凸出体2的横截面积为38.47-50.24mm2,防伪凸出体2与瓶口1的相贯线对应两端径向凸凹差值为2-3mm。实施中,可根据需要将防伪凸出体2确定为一个或对称设置的两个。本实施例所示两种瓶口适用于下旋式瓶盖或者其它开启时向下施力的瓶盖。当瓶盖以其它的方向施力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的凸出体式防伪瓶,在瓶口(1)的侧壁上垂直于瓶口(1)的轴线相交有柱状的防伪凸出体(2),其特征是瓶口(1)与防伪凸出体(2)之间的相贯线位于防伪凸出体(2)受力侧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沿瓶口(1)的径向向外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郭永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