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和用在其中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6225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2 17:36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具备送电装置(100)以及受电装置(200)。送电装置(100)具备:有源电极(130)、无源电极(120)、和与有源电极(130)以及无源电极(120)连接并提供交流电压的送电电路。受电装置(200)具备:与有源电极(130)耦合的有源电极(230)与无源电极(120)耦合的无源电极(220)、和与有源电极(230)以及无源电极(220)连接并对负载电路提供电力的受电电路。有源电极(130)隔着导电性树脂(140)配置在绝缘性树脂(110)的第1平面侧。由此将电极问的静电容值确保得较大,并抑制了在电极间的放电。(*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和用在其中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代表性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已知利用磁场从送电装置的一次线圈向受电装置的二次线圈传输电力的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装置。在该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由于在以磁场耦合传输电力的情况下,穿过各线圈的磁通的大小给电动势带来大的影响,因此在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的相对位置关系上要求高的精度。另外,由于利用线圈,因而难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已知专利文献I所公开那样的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在该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经由电场从送电装置的耦合电极向受电装置的耦合电极传输电力。该方式的耦合电极的相对位置精度比磁场耦合方式宽松,另外,能实现耦合电极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这样的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装置作为基本构成由图8的构成形成。图8是表不一般的电场親合方式的电力传输装置的基本构成的图。一般的电场親合方式的电力传输装置具备送电装置100以及受电装置200。送电装置100具备送电模块(送电电路)910、送电侧有源电极920以及送电侧无源电极930。在送电模块910连接送电侧有源电极920和送电侧无源电极930。在送电模块910连接向送电模块提供电力的交流电源(未图示)。受电装置200具备受电模块(受电电路)810、受电侧有源电极820以及受电侧无源电极830。在受电模块810连接从受电模块提供电力的负载电路(未图示)。在从送电装置100将电力送电的情况下,将受电装置200相对于送电装置100配置,使受电侧有源电极820和送电侧有源电极920对置,受电侧无源电极830和送电侧无源电极930对置。通过如此将受电装置200配置在送电装置100,受电侧有源电极820和送电侧有源电极920构成有源侧的耦合电容(电容器),受电侧无源电极830和送电侧无源电极930构成无源侧的耦合电容(电容器)。通过经由该耦合电容提供高电压的交流电流,实现了从送电装置100向受电装置200的电力传输。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特表2009-531009号公报技术的概要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需要通过将送电装置的耦合电极与受电装置的耦合电极间(以下称作电极间)的静电容值取得较大来提高该无线电力传输装置整体的耦合系数,实现效率高的电力传输。但是,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由于使电极间的树脂为给定以上的厚度,因此难以确保大的静电容值。这是因为,若使电极间的树脂较薄而将电极间的距离过分拉近,就不能确保绝缘距离,有在电极间产生放电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课题,提供能将电极间的静电容值确保得较大、且能抑制在电极间的放电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和用在其中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具备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具备:第I有源电极、第I无源电极、和与该第I有源电极以及该第I无源电极连接并提供交流电压的送电电路。受电装置具备:与第I有源电极耦合的第2有源电极、与第I无源电极耦合的第2无源电极、和与该第2有源电极以及该第2无源电极连接并向负载电路提供电力的受电电路。另外,本技术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具备第I绝缘性树脂以及第I导电性树脂。第I绝缘性树脂形成为平板状。第I导电性树脂配置在该第I绝缘性树脂的第I平面侧。第I无源电极配置在第I绝缘性树脂的第I平面侧。第2无源电极在第I绝缘性树脂的第2平面侧与第I无源电极对置而配置。第I有源电极隔着第I导电性树脂配置在第I绝缘性树脂的第I平面侧。第2有源电极在第I绝缘性树脂的第2平面侧与第I有源电极对置而配置。在该构成中,由于在第I绝缘性树脂与第I有源电极间配置第I导电性树脂,因此确保了第I绝缘性树脂与第I有源电极间的距离。即,确保了第I有源电极与第2有源电极间的距离。因此,能抑制在第I有源电极与第2有源电极间产生放电。另外,在该构成中,由于第I导电性树脂具有给定的导电性,因此在作为静电容元件来考虑的情况下,能将第I导电性树脂认为是第I有源电极的一部分。即,由于第I有源电极与第2有源电极的电极间距离实质仅为第I绝缘性树脂的厚度,因此产生静电容的电极间距离实质变短。因此,由于能在第I有源电极与第2有源电极间产生大的静电容,因此能抑制产生放电,并能提高第I有源电极与第2有源电极间的电力传输效率。技术的效果本技术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能将电极间的静电容值确保得较大,且能抑制在电极间的放电。【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的构成的主视截面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底视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的构成的主视截面图。图4是表示本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的构成的主视截面图。图5是表示本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的构成的主视截面图。图6是表示本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的构成的主视截面图。图7是表示本技术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的构成的主视截面图。图8是表示一般的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装置的基本构成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首先说明本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的构成的主视截面图。图2是表示送电装置的构成的底视图。另外,在各图中仅记载了电极图案。另外,由于交流电源和负载电路等的构成和图8同样,因而省略。送电装置100以及受电装置200构成图8所示那样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送电装置100具备绝缘性树脂110、无源电极120、有源电极130以及导电性树脂140。受电装置200具备绝缘性树脂210、无源电极220以及有源电极230。受电装置200例如设置在便携电话、平板型终端、笔记本型PC等电子设备的内部或表面,图1中省略这些电子设备的图不O绝缘性树脂110是形成为平板状的第I绝缘性树脂。绝缘性树脂110由刚性高的素材构成。绝缘性树脂110例如由聚碳酸酯树脂或高刚性等级的ABS等构成。因此,绝缘性树脂110对划伤有高的耐性。另外,绝缘性树脂110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对基底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阳极氧化铝膜处理)来保证绝缘性。这种情况下,绝缘性树脂的厚度例如成为20 μπι?30 μπι程度,除了对划伤有高的耐性这样的效果以外,还能得到进一步减薄这样的效果。无源电极120是配置在绝缘性树脂110的第I平面(图1中下表面)侧的第I无源电极。在无源电极120与无源电极220间产生静电容,其中无源电极220与绝缘性树脂110的第2平面侧对置配置。无源电极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具备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所述送电装置具有:第1有源电极、2个第1无源电极、和与所述第1有源电极以及所述2个第1无源电极连接并提供交流电压的送电电路,所述受电装置具有:与所述第1有源电极耦合的第2有源电极、与所述2个第1无源电极耦合的2个第2无源电极、和与所述第2有源电极以及所述2个第2无源电极连接并向负载电路提供电力的受电电路,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第1绝缘性树脂;和配置在所述第1绝缘性树脂的第1平面侧的第1导电性树脂,所述2个第1无源电极配置在所述第1绝缘性树脂的第1平面侧,所述2个第2无源电极在所述第1绝缘性树脂的第2平面侧与所述2个第1无源电极对置而配置,所述第1有源电极隔着所述第1导电性树脂配置在所述第1绝缘性树脂的第1平面侧,所述第2有源电极在所述第1绝缘性树脂的第2平面侧与所述第1有源电极对置而配置,所述第1有源电极配置在所述2个第1无源电极间,所述第2有源电极配置在所述2个第2无源电极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乡间真治市川敬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