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3738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8 1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及空调器,其中,冷凝器包括:第一管组,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一冷凝管;第一连接管,与每根第一冷凝管的顶部相连通,且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设有冷媒入口,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密闭;第一分流管,与每根第一冷凝管的底部相连通,且第一分流管的第一端密闭;第二管组,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二冷凝管;第二连接管,与每根第二冷凝管顶部相连通,且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密闭;第二分流管,与每根第二冷凝管的底部相连通,第二分流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管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二分流管的第二端设有冷媒出口,且第二分流管内设置有用于阻止气态冷媒流过的挡板。上述技术方案提升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凝器和一种包括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家用空调的换热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串联组成,冷凝器换热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空调的性能。在现有的空调中,冷凝器的管路方向都是水平放置的,这样气态冷媒冷凝成液态冷媒后,会聚集在管路的底部,加上冷媒中混合有压缩机的机油,使得液态冷媒在管路中流动缓慢,这样导致气态冷媒与管壁接触面积减小,影响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因此,如何提升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器。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冷凝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包括:第一管组,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一冷凝管;第一连接管,与每根所述第一冷凝管的顶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设有用于使冷媒流入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密闭;第一分流管,与每根所述第一冷凝管的底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一分流管的第一端密闭;第二管组,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二冷凝管;第二连接管,与每根所述第二冷凝管顶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密闭;第二分流管,与每根所述第二冷凝管的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管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使冷媒流出的冷媒出口,且所述第二分流管内设置有用于阻止气态冷媒流过的挡板。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凝器,冷凝器包括第一管组和至少一个第二管组,气态冷媒由冷媒入口进入第一连接管,然后沿多根第一冷凝管向下流入第一分流管,在第一连接管和第一冷凝管中冷凝成液态的冷媒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第一冷凝管的管壁快速流入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内设置有挡板,挡板与第二分流管的下部存在较小的缝隙,气态和液态的冷媒由第一分流管进入第二分流管后,由于液态冷媒密度比气态冷媒大,使得液态冷媒聚集在管道下部,冷媒流至挡板位置时,液态冷媒液面高度比所述缝隙的高度大,使得液态冷媒可通过缝隙,而气态冷媒会被挡板挡住,在第二分流管上部聚集,气态冷媒在第二分流管中聚集使得管内气压变大,从而使气态冷媒沿第二冷凝管向上运动并在第二冷凝管和第二连接管中冷凝,冷凝成液态的冷媒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第二冷凝管的管壁快速流入第二分流管,最终从冷媒出口流出。第一冷凝管和第二冷凝管竖直设置,使得液态冷媒在重力的影响下可沿冷凝管的管壁快速向下流,解决了液态冷媒在冷凝管底部聚集的问题,使气态冷媒可与冷凝管的管壁更好的接触,从而提升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其中,第一管组与第二管组可一体铸造成型,也可分别生产,通过焊接或其他工艺连接成型。具体地,连接管、冷凝管和分流管可同时选用导热效果好的铜管,以提升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分流管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挡板,且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二分流管为一体式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凝器,第二分流管内可设置一个挡板,也可以设置多个挡板,挡板与第二分流管为一体式结构,生产时挡板与第二分流管一体铸造成型,这样产品的生产工艺简单,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管间由隔断板隔断。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凝器,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的设置方式包括多种实施方案,具体地,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可以是独立的两根管,可以相互连接,中间通过隔断板隔断。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和所述隔断板为一体式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凝器,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相连时,可将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隔断板一体铸造成型,这样产品的生产工艺简单,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每根所述第一冷凝管和每根所述第二冷凝管上设置有翅片。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凝器,在每根第一冷凝管和每根第二冷凝管上都设置有翅片,增大了每根冷凝管与外界的换热面积,提升了每根冷凝管的换热效果,从而使冷凝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大大提升。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根第一冷凝管间隔设置;所述多根第二冷凝管间隔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凝器,将冷凝管间隔设置可避免冷凝管间相互影响,使每根冷凝管都可更好地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提升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管组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二管组依次串接。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凝器,第二管组的数量不固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增加,使该冷凝器可应用到不同尺寸、不同功率的制冷设备中。产品包括多个第二管组时,多个第二管组通过第二分流管依次串接,最前端的第二管组与第一管组连接,气态和液态的冷媒由第一管组流入最前端的第二管组,液态冷媒由最末端的第二管组的冷媒出口排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凝器还包括:弧形管和过冷管,所述弧形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弧形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过冷管连通,所述过冷管浸泡在水中,以提升液态冷媒的换热效果。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凝器,弧形管的一端与冷媒出口连通,弧形另一端与过冷管连通,液态冷媒有冷媒出口排出后,经弧形管流入过冷管,过冷管浸泡在冷水中,使过冷管中的液态冷媒可继续散热,从而提升冷凝器的散热效率。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具有本技术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因此该空调器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左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I第一管组,11第一连接管,111冷媒入口,112隔断板,12第一冷凝管,13第一分流管,2第二管组,21第二连接管,22第二冷凝管,23第二分流管,231挡板,232冷媒出口,3翅片,4弧形管,5过冷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包括:第一管组1,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一冷凝管12 ;第一连接管11,与每根所述第一冷凝管12的顶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管11的第一端设有用于使冷媒流入的冷媒入口 111,所述第一连接管11的第二端密闭;第一分流管13,与每根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组,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一冷凝管;第一连接管,与每根所述第一冷凝管的顶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设有用于使冷媒流入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密闭;第一分流管,与每根所述第一冷凝管的底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一分流管的第一端密闭;第二管组,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二冷凝管;第二连接管,与每根所述第二冷凝管顶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密闭;第二分流管,与每根所述第二冷凝管的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管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使液态冷媒流出的冷媒出口,且所述第二分流管内设置有用于阻止气态冷媒流过的挡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振冠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