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517291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6 1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培育方法,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垦区吹沙与消毒、亲体选择及催产、浮游幼虫培育、附着稚贝培育、沙粒苗采收等步骤。采用上述技术方法,每亩可培育菲律宾蛤仔沙粒苗5000-12000万粒(壳长1.5-4mm)。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可在我国沿海推广应用,实现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为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发展提供种苗保障。本发明专利技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培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简称花蛤)属帘蛤科、蛤仔属,为我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在我国沿海北起辽宁南至广西均有分布。菲律宾蛤仔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并以其生产速度快、养殖周期短、适应力强等特点成为滩涂贝类中最重要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品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菜篮子中不可或缺的水产品。在国外,日本、朝鲜、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捕捞野生菲律宾蛤仔,美国夏威夷和北美西海岸、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引进菲律宾蛤仔品种,但这些国家都没有进行大规模育苗和养殖生产。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展菲律宾蛤仔人工繁育研究并获得成功。从那时起菲律宾蛤仔育苗和养殖生产开始逐渐发展,但由于当时育苗技术水平仅限于几十亩面积池塘,培育的种苗数量无法满足养殖生产要求,同时养殖技术水平尚低,因此菲律宾蛤仔育苗和养殖生产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鉴于以上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开发了菲律宾蛤仔垦区种苗规模化培育和海区白苗培育技术工艺,突破了菲律宾蛤仔育苗产业化技术瓶颈,实现了菲律宾蛤仔种苗产业化生产,为我国南方池塘养殖和北方浅海底播增养殖业发展提供了种苗保障。在此基础上,申请人之前申请了201410152665.4,该申请为申请人2009年之前的工艺,经过最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和研究,申请人对该工艺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培育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培育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1)吹沙与消毒:垦区单口面积5000-30000亩,四周堤岸用条石护坡,池深3.0~5.0m,水深2.5-~4.0m;每年6月份起排干水曝晒垦区25-30天,用漂白粉10-15kg/亩全池消毒1天,后浸泡冲洗1-2次;每3-5年用船运细沙至垦区堤坝旁,沙粒径为0.2~0.5mm,通过埋设专用管道将沙吹至垦区内,用推土机平整至沙层厚度5-15cm。用生石灰40-50kg/亩全池泼洒消毒,2天后进水至80-100cm。2)亲体选择和催产:每年9月上旬,挑选性腺Ⅲ期(软体部表面完全被生殖腺覆盖,生殖腺丰满且鼓起)个体占90%以上的1龄贝,规格为320-360粒/kg;亲贝在堤坝上无阳光直射处阴干9-13小时后投放于垦区进水闸门边,亲贝投放量为100-150kg/亩;打开闸门进水5-10cm,利用阴干与流水刺激催产,24小时内亲贝就会产卵。产卵后再进水5-10cm以冲稀分散受精卵,避免局部(亲贝区)受精卵密度过高影响其受精率和孵化率。3)浮游幼虫培育:亲贝投放当天及以后每隔1-5天施入尿素和复合肥培养饵料生物,施肥量根据每天水质状况而定,用量为尿素0.05-0.2ppm、复合肥0.01-0.05ppm,保持水呈黄绿色或淡茶色。在垦区周边建设陆基饵料池,并将培育的单细胞藻类分次加入垦区以补充生物饵料。。每隔1天加水15-20cm。在水温28-31℃,盐度30-31,的条件下,D形幼虫经7-9天的培育,变态为初期稚贝。4)附着稚贝培育:初期稚贝每天换水量15-20cm,随着稚贝生长,其活动能力增强,摄饵量增加,可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以增加垦区天然饵料生物;根据每天水质状况确定是否施肥和施肥量,用量为日投喂尿素0.1-0.15ppm、复合肥0.03-0.05ppm;贝类配合饲料0.1-0.5ppm。每隔7天投喂煮熟的鱼浆,投喂量为0.15-0.30kg杂鱼/亩。初期稚贝经过50-60天培育,壳长可达1.5-4mm,此时贝壳出现各种颜色和不同形状花纹,为沙粒苗。采用本技术方法,平均亩产沙粒苗5000-12000万粒。5)沙粒苗采收:当苗长至壳长1.5-4mm(沙粒苗)时,采用专用船只进行机械采收。首先将三角吸盘放入垦区底部,将沙粒苗带沙吸至船上内铺滤网的圆柱型滚筒,通过滚筒的旋转离心将细砂滤出,然后水泵喷射将带苗吸上来的浒苔及杂物借助旋转离心甩出滚筒。将滚筒滤网上的沙粒苗收集装进网袋运至岸上。该机械设备可采收菲律宾蛤仔沙粒苗3.2吨/小时,对比人工采收方法可降低成本75%。其中,步骤1)中,每3-5年通过埋设专用管道将沙吹至垦区内,优选采用推土机平整至沙层厚度6-12cm。其中,步骤2)中,亲贝规格优选为330-350粒/kg,亲贝投放量为120-140kg/亩。其中,步骤2)中,亲贝在堤坝上无阳光直射处优选阴干10-12小时。其中,步骤3)中,亲贝投放当天及以后每隔1-5天施入尿素和复合肥培养饵料生物,施肥量根据每天水质状况而定,优选用量为尿素0.05-0.1ppm、复合肥0.01-0.03ppm。其中,步骤3)中,在垦区周边建设陆基饵料池,并将培育的单细胞藻类分次加入垦区以补充生物饵料。。其中,步骤4)中,每隔7天投喂煮熟的鱼浆,投喂量优选为0.15-0.20kg杂鱼/亩。和
技术介绍
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如下:1、本专利技术所适用的的单口育苗面积更大,最大可以达到3万亩;2、本专利技术采用每3-5年吹沙,使育苗池沙层厚度达到6-12cm,可以保持底质环境良好,利于蛤苗生长。3、在催产时间上,由每年9月中旬提前至9月上旬,由于水温高其后的幼虫和稚贝生长速度更快,从而缩短了育苗时间;在催产时,以往需要冷藏车冷藏(变温)、阴干、涨潮刺激产卵,本专利技术只需阴干和流水刺激,减少了冷藏步骤,而亲贝产卵率可达90%以上。亲贝规格选择320-360粒/kg,可以增加其产卵次数。4、在浮游幼虫培育期间,以往采用碳酸氢铵和磷酸二氢钾培育浮游植物,现采用尿素0.05-0.2ppm、复合肥0.01-0.05ppm,其水色稳定,效果更好在附着稚贝培育期间,以往采用豆浆和幼虾配合饲料培育生物饵料,现采用鱼浆其培育浮游植物的效果更好,且制作简便,降低生产成本。5、在浮游幼虫培育期间,以往仅在育苗池里培育生物饵料,现增加在垦区周边建设陆基饵料池,并将培育的单细胞藻类分次加入育苗池以补充生物饵料。6、以往沙粒苗采收是用人工方法,费时和费工,现采用机械采收方法,比人工采收方法可降低成本75%7、本专利技术还发展了新的白苗海区规模化培育方法。由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垦区吹沙与消毒、亲体选择及催产、浮游幼虫培育、附着稚贝培育、沙粒苗采收等步骤。采用上述技术方法,每亩可培育菲律宾蛤仔沙粒苗5000-12000万粒(壳长1.5-4m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可在我国沿海推广应用,实现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为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发展提供种苗保障。本专利技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1)垦区吹沙与消毒:垦区单口面积10500亩,四周堤岸用条石护坡,平均池深3.5m、水深3.0m;2012年6月3日排干水曝晒垦区28天,用漂白粉15kg/亩全池消毒1天,后浸泡冲洗2次;用船运细沙至垦区堤坝旁,沙粒径为0.2~0.5mm,通过埋设专用管道将沙吹至垦区内,用推土机平整至沙层厚度10cm。用生石灰42kg/亩全池泼洒消毒,2天后进水至100cm。2)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培育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1)垦区单口面积5000‑30000亩,四周堤岸用条石护坡,池深3.0~5.0m,水深2.5~4.5m;每年6月份起排干水曝晒垦区25‑30天,用漂白粉10‑15kg/亩全池消毒1天,后浸泡冲洗1‑2次;每3‑5年用船运细沙至垦区堤坝旁,沙粒径为0.2~0.5mm,通过埋设专用管道将沙吹至垦区内,用推土机平整至沙层厚度5‑15cm;用生石灰40‑50kg/亩全池泼洒消毒,2天后进水至80‑100cm;2)每年9月上旬,挑选性腺Ⅲ期个体占90%以上的1龄贝,规格为320-360粒/kg;亲贝在堤坝上无阳光直射处阴干9‑13小时后投放于垦区进水闸门边,亲贝投放量为100‑150kg/亩;打开闸门进水5‑10cm,利用阴干与流水刺激催产,24小时内亲贝就会产卵。产卵后再进水5‑10cm以冲稀分散受精卵,避免局部受精卵密度过高影响其受精率和孵化率;3)亲贝投放当天及以后每隔1‑5天施入尿素和复合肥培养饵料生物,施肥量根据每天水质状况而定,用量为尿素0.05‑0.2ppm、复合肥0.01‑0.05ppm,保持水呈黄绿色或淡茶色;在垦区周边建设陆基饵料池,并将培育的单细胞藻类分次加入垦区以补充生物饵料。每隔1天加水15‑20cm;在水温28-31℃,盐度30-31,的条件下,D形幼虫经7‑9天的培育,变态为初期稚贝;4)初期稚贝每天换水量15‑20cm,随着稚贝生长,其活动能力增强,摄饵量增加,可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以增加垦区天然饵料生物;根据每天水质状况确定是否施肥和施肥量,用量为日投喂尿素0.1‑0.15ppm、复合肥0.03‑0.05ppm;贝类配合饲料0.1‑0.5ppm。每隔7天投喂煮熟的鱼浆投喂量为0.15‑0.30kg杂鱼/亩;初期稚贝经过50‑60天培育,壳长可达1.5‑4mm,此时贝壳出现各种颜色和不同形状花纹,为沙粒苗;5)当苗长至壳长1.5‑4mm时,采用专用船只进行机械采收,首先将三角吸盘放入垦区底部,将沙粒苗带沙吸至船上内铺滤网的圆柱型滚筒,通过滚筒的旋转离心将细砂滤出,然后水泵喷射将带苗吸上来的浒苔及杂物借助旋转离心甩出滚筒。将滚筒滤网上的沙粒苗收集装进网袋运至岸上。该机械设备可采收菲律宾蛤仔沙粒苗3.2吨/小时,对比人工采收方法可降低成本7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菲律宾蛤仔种苗规模化培育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1)垦区单口面积5000-30000亩,四周堤岸用条石护坡,池深3.0~5.0m,水深2.5~4.5m;每年6月份起排干水曝晒垦区25-30天,用漂白粉10-15kg/亩全池消毒1天,后浸泡冲洗1-2次;每3-5年用船运细沙至垦区堤坝旁,沙粒径为0.2~0.5mm,通过埋设专用管道将沙吹至垦区内,用推土机平整至沙层厚度5-15cm;用生石灰40-50kg/亩全池泼洒消毒,2天后进水至80-100cm;2)每年9月上旬,挑选性腺Ⅲ期个体占90%以上的1龄贝,规格为320-360粒/kg;亲贝在堤坝上无阳光直射处阴干9-13小时后投放于垦区进水闸门边,亲贝投放量为100-150kg/亩;打开闸门进水5-10cm,利用阴干与流水刺激催产,24小时内亲贝就会产卵;产卵后再进水5-10cm以冲稀分散受精卵,避免局部受精卵密度过高影响其受精率和孵化率;3)亲贝投放当天及以后每隔1-5天施入尿素和复合肥培养饵料生物,施肥量根据每天水质状况而定,用量为尿素0.05-0.2ppm、复合肥0.01-0.05ppm,保持水呈黄绿色或淡茶色;在垦区周边建设陆基饵料池,并将培育的单细胞藻类分次加入垦区以补充生物饵料,每隔1天加水15-20cm;在水温28-31℃,盐度30-31的条件下,D形幼虫经7-9天的培育,变态为初期稚贝;4)初期稚贝每天换水量15-20cm,随着稚贝生长,其活动能力增强,摄饵量增加,可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以增加垦区天然饵料生物;根据每天水质状况确定是否施肥和施肥量,用量为日投喂尿素0.1-0.15ppm、复合肥0.03-0.05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志南林秋云郑雅友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