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01032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3 0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和锂电池外壳,所述锂电池外壳外侧包装有锂电池密封外皮,所述锂电池外壳一端安装有所述正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正极片,所述正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正极耳,所述锂电池外壳另一端安装有所述负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负极片,所述负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负极耳,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外部包裹有离子交换膜,所述离子交换膜间隙形成空间内存放电池电解液。有益效果:正、负极极片采用叠片的方式,可以制作任意尺寸的电芯;电芯制作方便,电芯内形成有极耳,有更大的电流导通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池电芯
,具体涉及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
技术介绍
电池电芯指单个含有正、负极的电化学电芯,电芯分为铝壳电芯、软包电芯(又称“聚合物电芯”)、圆柱电芯三种,通常手机电池采用的为铝壳电芯,蓝牙等数码产品多采用软包电芯,笔记本电脑的电池采用圆柱电芯的串并联组合,电池电芯一般不单独直接使用。区别于保护电路和外壳,可以直接使用。充电电池主要有保护电路板和电芯组成,电芯是充电电池中的蓄电部分,电芯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充电电池的质量。电芯有多种组成方式,卷绕叠片式便是,具有可以制作任意尺寸的优点,然而也存在着电解液易泄露,污染环境,电芯主体易损坏,寿命短等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和锂电池外壳,所述锂电池外壳外侧包装有锂电池密封外皮,所述锂电池外壳一端安装有所述正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正极片,所述正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正极耳,所述锂电池外壳另一端安装有所述负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负极片,所述负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负极耳,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外部包裹有离子交换膜,所述离子交换膜间隙形成空间内存放电池电解液。上述结构中,电池充电时,阴极中锂原子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并且锂离子向阳极运动与电子合成锂原子。放电时,锂原子阳极表面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并在阴极处合成锂原子,运动中聚集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多,达到不断充电和放电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芯质量,所述锂电池外壳外侧与所述锂电池密封外皮相连接,所述锂电池外壳两端与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相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芯质量,所述正极端子内侧与所述叠片式多层正极片相连接,所述正极耳由所述多层正极片卷绕形成。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芯质量,所述负极端子内侧与所述叠片式多层负极片相连接,所述负极耳由所述多层负极片卷绕形成。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芯质量,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分别与所述离子交换膜相连接,所述离子交换膜间由所述电池电解液功能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正、负极极片采用叠片的方式,可以制作任意尺寸的电芯;电芯制作方便,电芯内形成有极耳,有更大的电流导通面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的俯视图;1、正极端子;2、正极片;3、正极耳;4、电池电解液;5、离子交换膜;6、负极耳;7、负极片;8、负极端子;9、锂电池外壳;10、锂电池密封外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包括正极端子1,负极端子8和锂电池外壳9,锂电池外壳9外侧包装有锂电池密封外皮10,起到密封电池和包装美观的作用,锂电池外壳9 一端安装有正极端子I,正极端子I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正极片2,正极片2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正极耳3,锂电池外壳9另一端安装有负极端子8,负极端子8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负极片7,负极片7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负极耳6,极耳的存在使电流有更大的导通面积,正极片2与负极片7外部包裹有离子交换膜5,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进行正负离子交换,离子交换膜5间隙形成空间内存放电池电解液4,在电池电解液4内进行阴阳极的电解,从而形成锂离子和分子,并又可合成成锂原子,达到充,放电的目标。上述结构中,电池充电时,阴极中锂原子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并且锂离子向阳极运动与电子合成锂原子。放电时,锂原子阳极表面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并在阴极处合成锂原子,运动中聚集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多,达到不断充电和放电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芯质量,锂电池外壳9外侧与锂电池密封外皮10相连接,锂电池外壳9两端与正极端子I和负极端子8相连接,正极端子I内侧与叠片式多层正极片2相连接,正极耳3由多层正极片2卷绕形成,负极端子8内侧与叠片式多层负极片7相连接,负极耳6由多层负极片7卷绕形成,正极片2与负极片7分别与离子交换膜5相连接,离子交换膜5间由电池电解液4功能连接。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主权项】1.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和锂电池外壳,所述锂电池外壳外侧包装有锂电池密封外皮,所述锂电池外壳一端安装有所述正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正极片,所述正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正极耳,所述锂电池外壳另一端安装有所述负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负极片,所述负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负极耳,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外部包裹有离子交换膜,所述离子交换膜间隙形成空间内存放电池电解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外壳外侧与所述锂电池密封外皮相连接,所述锂电池外壳两端与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子内侧与所述叠片式多层正极片相连接,所述正极耳由所述多层正极片卷绕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端子内侧与所述叠片式多层负极片相连接,所述负极耳由所述多层负极片卷绕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分别与所述离子交换膜相连接,所述离子交换膜间由所述电池电解液功能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和锂电池外壳,所述锂电池外壳外侧包装有锂电池密封外皮,所述锂电池外壳一端安装有所述正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正极片,所述正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正极耳,所述锂电池外壳另一端安装有所述负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负极片,所述负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负极耳,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外部包裹有离子交换膜,所述离子交换膜间隙形成空间内存放电池电解液。有益效果:正、负极极片采用叠片的方式,可以制作任意尺寸的电芯;电芯制作方便,电芯内形成有极耳,有更大的电流导通面积。【IPC分类】H01M10/0583, H01M2/26【公开号】CN204857884【申请号】CN201520541629【专利技术人】田勇光 【申请人】东莞市鸿愃实业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申请日】2015年7月22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正、负极极片卷绕叠片式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和锂电池外壳,所述锂电池外壳外侧包装有锂电池密封外皮,所述锂电池外壳一端安装有所述正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正极片,所述正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正极耳,所述锂电池外壳另一端安装有所述负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内侧安装有叠片式多层负极片,所述负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有负极耳,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外部包裹有离子交换膜,所述离子交换膜间隙形成空间内存放电池电解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勇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鸿愃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