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9321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1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性能防护服,所述防护服包括粘合于一体的隔离层、防护织物层、保护层、抗菌层以及活性炭层,所述防护织物层的上表面与隔离层的下表面相连接、防护织物层的下表面与保护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抗菌层的上表面与保护层的下表面相连接、抗菌层的下表面与活性炭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医用防护服柔软、轻便、透湿、透气吸汗,穿着舒适,同时活性炭层、抗菌层能效阻隔血液、粉尘、液滴、飞沫中的细菌,降低了细菌、病毒向医护人员传播的机率,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产品
,尤其涉及了一种高性能防护服
技术介绍
现有的医用防护服的衣服主体多为普通无纺布或化纤无纺布构成的一层结构,这类防护服不具备吸水性、吸汗性,透气透湿性差,容易引起细菌、病毒等的入侵,由于医务人员可能接触到有毒有害气体、溶胶,有害的血液或体液以及一些有害或传染性病毒和微生物等,故现有的医用防护服无法满足医务人员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具有阻燃、防水、抗湿、抗静电、抗渗水性等功能,且透气性好、环保防菌、穿着舒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高性能防护服,所述防护服包括粘合于一体的隔离层、防护织物层、保护层、抗菌层以及活性炭层,所述防护织物层的上表面与隔离层的下表面相连接、防护织物层的下表面与保护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抗菌层的上表面与保护层的下表面相连接、抗菌层的下表面与活性炭层的上表面相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离层为聚氨酯长丝组与碳纤维丝组组成的聚氨酯膜,所述聚氨酯长丝组与碳纤维丝组垂直或者倾斜上下交叉设置,每组聚氨酯长丝组包括一支聚氨酯长丝、每组碳纤维丝组包括两支碳纤维丝。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防护织物层为内部嵌织有机导电纤维的聚丙烯纤维织物。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防护织物层与保护层通过热熔胶相粘合,所述热熔胶在防护织物层上呈微点状分布。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保护层为聚四氟乙烯膜,且保护层内设置有微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抗菌层为由经纳米银抗菌处理形成的纳米氧化银离子层。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性炭层为粉末颗粒结构,其孔径大小为50000?60000nmo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医用防护服柔软、轻便、透湿、透气吸汗,穿着舒适,同时活性炭层、抗菌层能效阻隔血液、粉尘、液滴、飞沫中的细菌,降低了细菌、病毒向医护人员传播的机率,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隔离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高性能防护服,所述防护服包括粘合于一体的隔离层1、防护织物层2、保护层3、抗菌层4以及活性炭层5,所述防护织物层2的上表面与隔离层I的下表面相连接、防护织物层2的下表面与保护层3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抗菌层4的上表面与保护层3的下表面相连接、抗菌层4的下表面与活性炭层5的上表面相连接。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隔离层I为聚氨酯长丝组与碳纤维丝组组成的聚氨酯膜,所述聚氨酯长丝组与碳纤维丝组垂直或者倾斜上下交叉设置,每组聚氨酯长丝组包括一支聚氨酯长丝11、每组碳纤维丝组包括两支碳纤维丝12。能够阻隔病毒或血液透过,透视性更好,能力更强,同时能消除静电荷,防静电。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防护织物层2为内部嵌织有机导电纤维的聚丙烯纤维织物。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防护织物层2与保护层3通过热熔胶相粘合,所述热熔胶在防护织物层2上呈微点状分布。其中微点状热熔胶既起粘合作用,又不影响产品的透湿性和防渗透性。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保护层3为聚四氟乙烯膜,且保护层3内设置有微孔。使得本专利技术耐水压高、透湿量大,同时可阻隔各种微小病毒。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抗菌层4为由经纳米银抗菌处理形成的纳米氧化银离子层。纳米银抗菌处理是采用粒径在0.2-0.4nm的无色透明纳米银溶液为主要抗菌原料,处理时,可采用采用喷涂、浸乳、浸渍等方法在保护层上形成抗菌的纳米氧化银离子层。所述纳米氧化银离子层为一种无机抗菌离子,具有长效抗菌作用,不产生任何耐药性,能对多种致病细菌进行有效杀灭。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保护层经纳米银抗菌处理在其表面形成纳米氧化银离子层,能进一步有效杀灭血液、粉尘、液滴、飞沫中的细菌,降低了细菌、病毒向医护人员传播的机率,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活性炭层5为粉末颗粒结构,其孔径大小为50000~60000nm。能够吸水、除异味。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服包括粘合于一体的隔离层、防护织物层、保护层、抗菌层以及活性炭层,所述防护织物层的上表面与隔离层的下表面相连接、防护织物层的下表面与保护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抗菌层的上表面与保护层的下表面相连接、抗菌层的下表面与活性炭层的上表面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为聚氨酯长丝组与碳纤维丝组组成的聚氨酯膜,所述聚氨酯长丝组与碳纤维丝组垂直或者倾斜上下交叉设置,每组聚氨酯长丝组包括一支聚氨酯长丝、每组碳纤维丝组包括两支碳纤维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织物层为内部嵌织有机导电纤维的聚丙烯纤维织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织物层与保护层通过热熔胶相粘合,所述热熔胶在防护织物层上呈微点状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聚四氟乙烯膜,且保护层内设置有微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层为由经纳米银抗菌处理形成的纳米氧化银离子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层为粉末颗粒结构,其孔径大小为50000~60000n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性能防护服,所述防护服包括粘合于一体的隔离层、防护织物层、保护层、抗菌层以及活性炭层,所述防护织物层的上表面与隔离层的下表面相连接、防护织物层的下表面与保护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抗菌层的上表面与保护层的下表面相连接、抗菌层的下表面与活性炭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本技术的医用防护服柔软、轻便、透湿、透气吸汗,穿着舒适,同时活性炭层、抗菌层能效阻隔血液、粉尘、液滴、飞沫中的细菌,降低了细菌、病毒向医护人员传播的机率,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IPC分类】B32B27/02, B32B3/24, B32B9/04, B32B27/08, A41D13/12, B32B33/00【公开号】CN204838117【申请号】CN201520522466【专利技术人】严永增 【申请人】苏州百利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申请日】2015年7月20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性能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服包括粘合于一体的隔离层、防护织物层、保护层、抗菌层以及活性炭层,所述防护织物层的上表面与隔离层的下表面相连接、防护织物层的下表面与保护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抗菌层的上表面与保护层的下表面相连接、抗菌层的下表面与活性炭层的上表面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永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百利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