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包含: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其包含一内环以及设置在内环外的外环;螺旋形S型垂直轴风力机,其包含一风力机中心轴,并通过该风力机中心轴与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的内环连接;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其包含一致热桶中心轴,并通过该致热桶中心轴与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的内环连接;滑动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H型垂直轴风力机,其位于所述螺旋形S型垂直轴风力机的下方,并套装在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其一端连接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的外环,其另一端通过所述的滑动机构与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连接。其优点是:利用两种类型风力机的优势使风能利用率和利用范围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能致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2006年,国家气候中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地10米高度层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除青藏高原外总量约为25亿kW,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为7.5亿kffo风能的利用形式多种多样,可转化为机械能、电能、热能等,在所有风能转化利用中,风能直接转化成热能的效率最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能发电上,其次是风力提水,针对风力致热的相关研究不多,现有的风力致热装置稳定性普遍比较差,在风速等级较大区域存在无法正常安全使用的问题,因此开发具有高稳定性的风力致热技术用于生活供暖、工农业生产等,对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通过采用垂直轴风力机,并充分利用电磁、搅拌和阻尼三种致热方式的优点,解决了致热慢问题,并使风能的利用率达到最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特征是,包含: 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其包含一内环以及设置在内环外的外环; 螺旋形S型垂直轴风力机,其包含一风力机中心轴,并通过该风力机中心轴与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的内环连接; 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其包含一致热桶中心轴,并通过该致热桶中心轴与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的内环连接; 滑动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 H型垂直轴风力机,其位于所述螺旋形S型垂直轴风力机的下方,并套装在所述的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其一端连接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的外环,其另一端通过所述的滑动机构与所述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连接。上述的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中,所述的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包含: 致热桶,其呈圆柱形并具有一内壁和外壁,所述的致热桶中心轴贯穿设置在该致热桶的中心,所述致热桶的内壁和外壁上分别填充有保温材料; 阻尼桶,其呈圆柱形,其设置在所述的致热桶内并与致热桶同轴,该阻尼桶的圆周上开有阻尼槽; 动态搅拌单元,其设置在所述的致热桶中心轴上; 静态单元,其一端与所述动态搅拌单元的位置相对应,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的阻尼桶并设置在所述致热桶的内壁面上; 进水管,其一端连接外部进水,其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致热桶; 出水管,其一端连接所述的致热桶,其另一端连接外部出水。上述的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中,所述的动态搅拌单元包含: 若干动叶片,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致热桶中心轴的圆周上;每个所述动叶片的纵截面呈凹形以形成一具有上下表面的凹口,每个所述的动叶片的凹口分别朝向所述阻尼桶的内壁,在每个动叶片凹口的上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极性相反的永磁铁。上述的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中,所述的静态单元包含: 若干静叶片,每个所述的静叶片分别呈曲面梯形,并各自夹设在所对应的动叶片的凹口内。上述的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中: 所述的动态搅拌单元包含3~6个动叶片,且该3~6个动叶片分别在所述致热桶中心轴的圆周方向上均匀排列,所述的动态搅拌单元具有一水平中心线; 所述的静态单元包含4个静叶片,且该4个静叶片分别在所述致热桶内壁的圆周方向上均匀排列,所述的静态单元具有一水平中心线; 所述动态搅拌单元的水平中心线与所述静态单元的水平中心线重合。上述的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中: 每个所述静叶片分别包含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每个所述静叶片的上表面与所对应的动叶片的凹口上表面的间距为3mm~6mm,每个所述静叶片的下表面与所对应的动叶片的凹口下表面的间距为。上述的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中,所述的滑动机构包含: 环形导轨,其设置在所述的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 滑块机构,其嵌设在所述的环形导轨内,并对应连接所述的H型垂直轴风力机的另一端。上述的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中: 所述的阻尼桶采用金属发热材料制成; 所述的致热桶采用碳钢材料制成; 所述致热桶内壁和外壁上的保温材料采用气凝胶。上述的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中,所述的H型垂直轴风力机包含: 若干叶轮,其均匀分布在所述的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 第一支撑单元,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的外环,其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各个叶轮的一端; 第二支撑单元,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的滑块机构,其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各个叶轮的另一端。上述的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中: 所述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的直径与所述H型垂直轴风力机的直径比值< 0.2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连接两种类型的风力机,并利用两种类型风力机的优势捕捉风能,使风能利用率和利用范围更广更高,且具有启动风速低、无死点转动平稳的优势;将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内套设在H型垂直轴风力机的中间,极大的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情况,使用部件最少,使得风力致热装置的稳定性更加强;本装置尺寸可以任意设计,以适应不同用户的热量需要和各地区风能等级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的静态单元所在位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的阻尼桶的剖面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滑动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的主视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在超越状态下的机械原理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在接合状态下的机械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如图1所示,一种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包含: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2,其包含一内环22以及设置在内环外的外环21 ;螺旋形S型垂直轴风力机1,其包含一风力机中心轴,并通过该风力机中心轴与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2的内环22连接;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其包含一致热桶中心轴411,并通过该致热桶中心轴411与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2的内环22连接;滑动机构5,其设置在所述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H型垂直轴风力机,其位于所述螺旋形S型垂直轴风力机I的下方,并套装在所述的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其一端连接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2的外环21,其另一端通过所述的滑动机构5与所述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连接;使用时,所述的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通过底座6固定到地面。如图1、2所示,所述的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包含:致热桶41,其呈圆柱形并具有一内壁和外壁,所述的致热桶中心轴411贯穿设置在该致热桶41的中心,且可以在致热桶41内转动,所述致热桶41的内壁和外壁上分别填充有保温材料413 ;阻尼桶42,其呈圆柱形,其设置在所述的致热桶41内并与致热桶41同轴,如图4所示,该阻尼桶42的圆周上开有阻尼槽422,本实施例中,在该阻尼桶42的顶面和底面还分别开设有阻尼孔423 ;动态搅拌单元,其设置在所述的致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外套接式电磁搅拌阻尼型风力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2),其包含一内环(22)以及设置在内环外的外环(21);螺旋形S型垂直轴风力机(1),其包含一风力机中心轴,并通过该风力机中心轴与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2)的内环(22)连接;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其包含一致热桶中心轴(411),并通过该致热桶中心轴(411)与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2)的内环(22)连接;滑动机构(5),其设置在所述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H型垂直轴风力机,其位于所述螺旋形S型垂直轴风力机(1)的下方,并套装在所述的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外,其一端连接所述非接触型超越离合器(2)的外环(21),其另一端通过所述的滑动机构(5)与所述电磁搅拌阻尼型致热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浩,胡以怀,杨江,唐祥虎,陈志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