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472139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9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和雨水收集装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高温污水处理装置和常温污水处理装置,所述高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污水储罐(1)、第一化粪池(2)、第一格栅沉淀池(3)、第一混凝沉淀池(4)、第一中水处理系统(5)、第一水泵(6)和第一热量交换盘管(9),所述常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二污水储罐(23)、第二化粪池(24)、第二格栅沉淀池(25)、第二混凝沉淀池(26)、第二中水处理系统(27)、第二水泵(28)和第二热量交换盘管(29);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不但节约水资源,降低生活用水的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绿色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为适应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需求,装配式住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住房主要组成部分的配套部分性能将直接影响房屋居住舒适度及能量损耗。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节约用水方面,其弊端是一方面忽视了污水中带来的能量,使得污水能量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目前对建筑物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采用二沉池和生物膜处理法,但这些方法均未解决回用水质及建筑场地合理布置、美观等问题,其设备维护费用较尚O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和雨水收集装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高温污水处理装置和常温污水处理装置,所述高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污水储罐、第一化粪池、第一格栅沉淀池、第一混凝沉淀池、第一中水处理系统、第一水栗和第一热量交换盘管,所述常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二污水储罐、第二化粪池、第二格栅沉淀池、第二混凝沉淀池、第二中水处理系统、第二水栗和第二热量交换盘管;所述第一污水储罐与高温进水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污水储罐与常温水进水管相连接;所述第一热量交换盘管设置于热水器供水管道和新风系统冬季管道中,所述第二热量交换盘管设置于新风系统夏季管道中,所述第一热量交换盘管和所述第二热量交换盘管的出口均与集水箱相连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雨水收集罐,所述雨水收集罐的出水口设置有传感器,所述雨水收集罐的出水口与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排水管的下端与发电腔相连接,所述发电腔的外壁上设置有发电机,所述发电机与设置在发电腔内部的转轴相连接,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叶片,发电腔的下端通过管道与常温进水管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与传感器相连接的电磁阀。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收集罐的内部上端设置有过滤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不但节约水资源,降低生活用水的消耗,更加入了能量充分利用的设计。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I)利用热量交换盘管,用高温污水加热热水器供水,降低热水器能量消耗,同时加热新风系统冬季进风,降低采暖负荷;常温污水降低新风系统夏季进风温度,减少夏季空调负荷,实现了能量的充分利用。(2)设置有雨水收集装置,可以收集雨水进行使用,并且利用雨水进行发电,节能环保,设置有污水处理装置,污水汇入经化粪池处理的生活污后,依次经格栅沉淀池、混凝沉淀池和中水处理系统,将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中水回用,进行灌溉或冲厕。(3)本系统采取有针对性的水处理工艺,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降低水处理能耗,减少建筑物处理废水的投资成本、最大的降低运行及维护等相关费用,同时保证废水经处理工艺后能够达到污水回用标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污水储罐、2第一化粪池、3第一格栅沉淀池、4第一混凝沉淀池、5第一中水处理系统、6第一水栗、7热水器供水管道、8新风系统冬季管道、9第一热量交换盘管、10新风系统夏季管道、11集水箱、12高温进水管、13常温水进水管、14雨水收集罐、15过滤网、16排水管、17传感器、18电磁阀、19发电腔、20发电机、21转轴、22叶片、23第二污水储罐、24第二化粪池、25第二格栅沉淀池、26第二混凝沉淀池、27第二中水处理系统、28第二水栗、29第二热量交换盘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和雨水收集装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高温污水处理装置和常温污水处理装置,所述高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污水储罐1、第一化粪池2、第一格栅沉淀池3、第一混凝沉淀池4、第一中水处理系统5、第一水栗6和第一热量交换盘管9,污水汇入经第一化奠池2处理的生活污后,依次经第一格栅沉淀池3、第一混凝沉淀池4和第一中水处理系统5,将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中水回用,进行灌溉或冲厕。所述常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二污水储罐23、第二化粪池24、第二格栅沉淀池25、第二混凝沉淀池26、第二中水处理系统27、第二水栗28和第二热量交换盘管29 ;污水汇入经第二化粪池24处理的生活污后,依次经第二格栅沉淀池25、第二混凝沉淀池26和第二中水处理系统27,将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中水回用,进行灌溉或冲厕。本系统采取有针对性的水处理工艺,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降低水处理能耗,减少建筑物处理废水的投资成本、最大的降低运行及维护等相关费用,同时保证废水经处理工艺后能够达到污水回用标准。所述第一污水储罐I与高温进水管12相连接,所述第二污水储罐I与常温水进水管13相连接;所述第一热量交换盘管9设置于热水器供水管道7和新风系统冬季管道8中,所述第二热量交换盘管29设置于新风系统夏季管道10中,所述第一热量交换盘管9和所述第二热量交换盘管29的出口均与集水箱11相连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雨水收集罐14,所述雨水收集罐14的出水口设置有传感器17,传感器17采用压力传感器,所述雨水收集罐14的出水口与排水管16相连接,所述排水管16上设置有与传感器17相连接的电磁阀18,传感器17可以测量水的质量,当水的质量达到一定时,控制电磁阀18打开进行发电,排水管16的下端与发电腔19相连接,所述发电腔19的外壁上设置有发电机20,所述发电机20与设置在发电腔19内部的转轴21相连接,所述转轴21上设置有叶片22,发电腔19的下端通过管道与常温进水管13相连接。可以收集雨水进行使用,并且利用雨水进行发电,节能环保,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不但节约水资源,降低生活用水的消耗,更加入了能量充分利用的设计,利用第一热量交换盘管9和所述第二热量交换盘管29,用高温污水加热热水器供水,降低热水器能量消耗,同时加热新风系统冬季进风,降低采暖负荷;常温污水降低新风系统夏季进风温度,减少夏季空调负荷,实现了能量的充分利用。所述雨水收集罐14的内部上端设置有过滤网15。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第一污水储罐1、第一化粪池2、第一格栅沉淀池3、第一混凝沉淀池4、第一中水处理系统5、第一水栗6、热水器供水管道7、新风系统冬季管道8、第一热量交换盘管9、新风系统夏季管道10、集水箱11、高温进水管12、常温水进水管13、雨水收集罐14、过滤网15、排水管16、传感器17、电磁阀18、发电腔19、发电机20、转轴21、叶片22、第二污水储罐23、第二化粪池24、第二格栅沉淀池25、第二混凝沉淀池26、第二中水处理系统27、第二水栗28、第二热量交换盘管2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和雨水收集装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高温污水处理装置和常温污水处理装置,所述高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污水储罐(1)、第一化粪池(2)、第一格栅沉淀池(3)、第一混凝沉淀池(4)、第一中水处理系统(5)、第一水泵(6)和第一热量交换盘管(9),所述常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二污水储罐(23)、第二化粪池(24)、第二格栅沉淀池(25)、第二混凝沉淀池(26)、第二中水处理系统(27)、第二水泵(28)和第二热量交换盘管(29);所述第一污水储罐(1)与高温进水管(12)相连接,所述第二污水储罐(1)与常温水进水管(13)相连接;所述第一热量交换盘管(9)设置于热水器供水管道(7)和新风系统冬季管道(8)中,所述第二热量交换盘管(29)设置于新风系统夏季管道(10)中,所述第一热量交换盘管(9)和所述第二热量交换盘管(29)的出口均与集水箱(11)相连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雨水收集罐(14),所述雨水收集罐(14)的出水口设置有传感器(17),所述雨水收集罐(14)的出水口与排水管(16)相连接,所述排水管(16)的下端与发电腔(19)相连接,所述发电腔(19)的外壁上设置有发电机(20),所述发电机(20)与设置在发电腔(19)内部的转轴(21)相连接,所述转轴(21)上设置有叶片(22),发电腔(19)的下端通过管道与常温进水管(13)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娜江军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