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内压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6345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8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内压脚装置,具有一内压脚以及一与机针同周期地上下运动的摇摆机构,且内压脚与摇摆机构之间由一连杆机构相互连接,而连杆机构另连接一受到驱动源带动的移动机构,其中,连杆机构包含有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组接部、第二组接部及第三组接部,又第一组接部与摇摆机构相互连接,而第二组接部与移动机构相互连接;另外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件的第三组接部,另一相对端则连接于内压脚。如此即可简化内压脚装置的机构设计,达到缩减整个装置体积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装于缝纫机车头的内压脚装置,尤指一种在机针从外压脚保持的缝制物中拔出时藉以压住缝制物的缝纫机内压脚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不使用送料齿带动布料移动的缝纫机,为防止布料与机针之间的摩擦,致使布料与机针一起升起并产生跳针,通常都会装设有一内压脚装置。—般内压脚装置在机针下降时,一旦内压脚底部与布料相接触,则内压脚将不会再随着机针继续下降,并藉由弹力维持压住布料的状态;并且在贯穿布料的机针开始上升时,同样藉由弹力使内压脚呈现一下压状态,让布料能够受到内压脚的压持,直至机针上升至完成勾线或离开布料后,内压脚再随着机针进行上升行程,以便移动布料。然而,为因应各种布料或迭层数产生的厚度差异,内压脚除了需具有所述周期性的上下运动,还需具有可调整上下行程高度位置的功能。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已知缝纫机的内压脚装置10具有一内压脚11、一内压脚摇动机构12、一内压脚连杆构件13、一引导构件14以及一内压脚移动机构15,其中,所述内压脚连杆构件13配置于所述内压脚11及内压脚移动机构15之间,并由两个串接的连杆131、132所构成;所述引导构件14的上端部可旋动地装设在缝纫机的车头框体16,下端部则形成有一垂直方向的长孔141,而所述两连杆131、132之间的结合部133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长孔141中;所述内压脚移动机构15则连接于所述引导构件14以及一驱动源(未图标)之间,受到所述驱动源带动,驱使所述引导构件14的长孔141带动结合部133水平移动,并改变所述两连杆131、132的排列夹角,从而改变内压脚11的高度位置。然而,所述内压脚装置必须由导引构件14再结合直列排设的两连杆所构成的连杆构件13,始能达成调整内压脚11高度位置的功能,惟额外的导引构件设计除造成内压脚装置整体体积增加之外,特殊态样的导引构件亦会造成制作上的成本增加,因此,实有改良前述缺失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态样的连接部件来共构一连杆机构,致使内压脚可同时具有周期性的上下运动及具有可调整上下行程位置高度的功能,藉以简化内压脚装置的机构设计,达到缩减整个装置体积的目的,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并可提升市场竞争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连接部件的不同连接位置具有厚度上的差异,使得移动机构、摇摆机构以及内压脚位于不同垂直面的连接位置,避免不同动作行程有互相干涉的情况发生。为达所述目的,本技术一种缝纫机的内压脚装置,具有一用以压住缝纫物的内压脚以及一与机针同周期地上下运动的摇摆机构,所述内压脚与摇摆机构之间由一连杆机构相互连接,而所述连杆机构还连接一移动机构,且所述移动机构受到一驱动源带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含:—第一连接件,具有一第一组接部、一第二组接部以及一第三组接部,所述第一组接部与摇摆机构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组接部与移动机构相互连接;以及一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组接部,另一相对端连接于所述内压脚;当所述摇摆机构驱使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组接部沿着一垂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组接部将驱使所述第二连接件同步进行垂直方向移动,当所述移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组接部沿着一横向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将以所述第一组接部为支点进行旋转,带动所述第三组接部改变垂直高度位置。除此之外,本技术可将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组接部与第三组接部两者的厚度设计为不同,致使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位于不同的垂直面位置上,故当第一连接件产生旋转时,不同动作行程将不会有互相干涉的情况。所述第一连接件设为一 L形杆件,所述第二组接部与所述第三组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L形杆件的两相对端部,所述第一组接部设置于所述L形杆件的一转折处,使得所述第一组接部当做支点时,所述第二组接部与所述第三组接部可分别作接近水平与垂直方向的位移。本技术的特点在于将连杆机构简化设计由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构成,由所述第一连接件形成三接构件,简化已知结构需要额外的导引构件作用,始能调整内压脚与针板之间的间隔距离。除此之外,第一连接件的不同连接位置具有厚度上的差异,如此即可避免移动机构、摇摆机构以及内压脚三者不同动作之间产生互相干涉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内压脚装置安装于缝纫机车头的立体图;图2为图1内压脚装置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缝纫机内压脚装置安装于缝纫机车头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内压脚装置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内压脚装置分解成摇摆机构、移动机构、连杆机构及内压脚的分解图;图6为图5摇摆机构的细部分解图; 图7为图5连杆机构的侧视图;图8为本技术内压脚装置受到移动机构带动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摇摆机构向下摆动而带动内压脚位移的动作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摇摆机构向下摆动而内压脚抵顶针板的动作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_内压脚装置;11_内压脚;12_内压脚摇动机构;13_内压脚连杆构件;131-连杆;132_连杆;133_结合部;14_引导构件;141_长孔;15_内压脚移动机构;16_框体;20_内压脚装置;21_摇摆机构;211-摇动轴;212-调整臂;212a_沟槽;213-第一杆件;214_第二杆件;215-调节杆件;215a_第一挂勾部;216_支轴;217_弹簧件;218_第二挂勾部;22_连杆机构;221-第一连接件;221a_第一组接部;221b_第二组接部;221c-第三组接部;222_第二连接件;23_移动机构;231_移动连杆;232_偏心轮;233-轴件;24_内压脚;241_安装板;242_压杆连接件;243_压杆;244_压脚;30_车头;31-曲柄轴;32_针棒。【具体实施方式】兹为便于更进一步对本技术的构造、使用及其特征有更深一层明确、详实的认识与了解,爰举出较佳实施例,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3所示,本技术内压脚装置20主要是设置在缝纫机的车头30前端位置,并与缝纫机的上轴(未图示)配合安装,使所述上轴能够同时驱动一带有机针的针棒32以及本技术的内压脚装置20。如图所示,所述上轴的前端部位组接一曲柄轴31配合一连杆与所述针棒32连接,而所述上轴的中段部位则固设有一偏心凸轮(图未示)带动所述内压脚装置20上下方向移动量的摇摆机构21。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摇摆机构21具有一摇动轴211,所述摇动轴211 —端连接于受所述偏心凸轮推动产生的往复摇动的摆臂,另一端则组装在一形成有弧曲状沟槽212a的调整臂212,并由所述调整臂212的沟槽212a中安装有一可自由旋转的第一杆件213,所述第一杆件213另一端则是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一第二杆件214中央,所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机的内压脚装置,具有一用以压住缝纫物的内压脚以及一与机针同周期地上下运动的摇摆机构,所述内压脚与摇摆机构之间由一连杆机构相互连接,而所述连杆机构还连接一移动机构,且所述移动机构受到一驱动源带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含:一第一连接件,具有一第一组接部、一第二组接部以及一第三组接部,所述第一组接部与摇摆机构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组接部与移动机构相互连接;以及一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组接部,另一相对端连接于所述内压脚;当所述摇摆机构驱使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组接部沿着一垂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组接部将驱使所述第二连接件同步进行垂直方向移动,当所述移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组接部沿着一横向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将以所述第一组接部为支点进行旋转,带动所述第三组接部改变垂直高度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辉
申请(专利权)人: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