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控制的热水供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443496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0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能够实现节能节水目的的智能化控制的热水供应系统。它包括现有热水供应系统,在热水供应系统基础上还包括冷水收集模块、用户侧储热模块、用户侧蓄冷模块、冷水供水模块、控制模块,较之前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部分热水分布就近蓄存在用户侧的出水终端处,大大减少循环管网的热水循环时间,降低热水输配过程中循环管网的耗热量及水泵耗电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化控制的热水供应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集中式半集中式热水供应系统正在从传统的重要公共建筑、高档宾馆等场所向普通住宅小区普及。但是市场上热水供应系统基本上处于较低水平,自动化相对低下,很多时候都处于利用人工方法采取措施。导致热水供应系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现有技术方案一:目前典型热水供应系统主要由热源、总水箱、热水栗、供水管、用户侧用水设备、循环管等部分组成。其运行原理为总水箱内的热水,由热水栗经热水供水管4,输送至各用户侧用水设备;为了保证用户侧用水设备5处的水温随时都符合规范设计要求,设置了循环管构成循环管网,使热水能不间断地循环流经总水箱2补充所散失的热量,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方案一的缺点:为了保证供应的热水水温随时都符合规范设计要求,热水需在循环管网里长时间不间断循环,增加了热水栗3的运行能耗;另由于循环管网的外表面积大,导致循环管网产生大量的热量损耗。为了减少因热水循环产生的热能电能的损失,有的用户采用了限定用水高峰时段使用的管理措施,但这会造成用水的严重不便。现有技术方案二:在部分中小型热水供应工程中,特别是改造项目,降低工程造价,方便工程施工,取消了循环管6,简化了循环管网。其运行原理为:总水箱2内的热水,由热水栗3经供水管4,输送至各用户侧用水备5;其系统原理图详见图2。现有技术方案二的缺点:为了保证热水供应,在用户侧间歇使用热水时,经常需对热源与热水用水设备间供水管段内的凉水进行排放,给用户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现有技术方案三:该方案是方案二的另一种改进,其解决方法是在供水管4的保温材料内与管材间敷设电热膜。当管内水温低于设计要求时,给电热膜通电,以保证用户侧用水设备5处的水温。现有技术方案三的缺点:为了保证供应热水水温随时都符合规范设计要求,经常需用电热膜对供水管内的热水进行加热,以补充热量损失,但其维持供水管网水温的热量来源于电能,产热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节能节水目的的智能化控制的热水供应系统。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它包括热源模块、总供水模块、若干用户侧用水模块,热源模块:用来提供加热水源的设备,总供水模块:为带有水栗4的供水干管3且供水干管与热源模块连接,用户侧用水模块:为与供水干管联通,并带有出水终端5的供水支管6,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冷水收集模块、用户侧储热模块、用户侧蓄冷模块、冷水供水模块、控制模块,冷水收集模块:设置于供水干管的末端并与供水干管连接用来收集供水干管内的冷水并回排冷水;用户侧储热模块:建立在供水支管侧枝并带有储热装置7,能实现从供水支管中接受热水并储存并在出水终端出水时,向出水终端输送热水;用户侧蓄冷模块:建立在供水支管上,与用户侧储热模块并联的蓄冷装置;冷水供水模块:设置于供水干管的主干道上,用来推送冷水至冷水收集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15和控制信号线12,控制器通过控制信号线分别连接并控制总供水模块、冷水收集模块设置、用户侧储热模块、冷水供水模块。较之前技术而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部分热水分布就近蓄存在用户侧的出水终端处,大大减少循环管网的热水循环时间,降低热水输配过程中循环管网的耗热量及水栗耗电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方案一的原理图;图2为现有技术方案二的原理图; 图3为智能化控制的热水供应系统的原理图;图4为节能热水箱结构图;图5本技术的控制方法主要原理图;图6为图5执行到补水模式时控制原理图;图7为与现有技术方案一对比、热水能量散失定性分析表;图8为与现有技术方案一对比、水栗耗能定性分析表。标号说明:1热源、2总水箱、3供水干管、4水栗、5出水终端、6供水支管、7节能热水箱、7.1充气口、7.2浮子阀、7.3保温层、7.4低水位检测器、7.5中水位检测器、7.6满水位检测器、8蓄冷水水箱、10电动控制阀a、11温控电动控制阀a、12控制信号线、13冷水箱、14冷水进水管a、15控制器、16温控电动控制阀b、17电动控制阀b、18冷水进水管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如图3、4所示:它包括传统供热水系统常见的热源模块、总供水模块、若干用户侧用水模块,热源模块:用来提供加热水源的设备,一般来说,所述的热源模块为带有热源I的总水箱2。总供水模块:为带有水栗4的供水干管3且供水干管与热源模块连接,用户侧用水模块:为与供水干管联通,并带有出水终端5的供水支管6,这里的出水终端其实就是水龙头等控制用户出水的装置。上述方案其实相当于现有技术方案二的内容。与现有技术不同在于,它还包括了冷水收集模块、用户侧储热模块、用户侧蓄冷模块、冷水供水模块、控制模块,冷水收集模块:设置于供水干管的末端并与供水干管连接用来收集供水干管内的冷水并回排冷水;用户侧储热模块:建立在供水支管侧枝并带有储热装置7,能实现从供水支管中接受热水并储存并在出水终端出水时,向出水终端输送热水;用户侧蓄冷模块:建立在供水支管上,与用户侧储热模块并联的蓄冷装置;一般蓄冷装置为蓄冷水水箱8。供水管被热水充满无冷水,这样导致用户侧出水温度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故可通过用户侧蓄冷模块输送冷水,和热水混合使用。冷水供水模块:设置于供水干管的主干道上,用来推送冷水至冷水收集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15和控制信号线12,控制器通过控制信号线分别连接并控制总供水模块、冷水收集模块设置、用户侧储热模块、冷水供水模块。所述的冷水收集模块设置包括冷水箱13、温控电动控制阀al1、冷水进水管al4,冷水箱连接于供水干管末端,在冷水箱与供水干管的连接处设有温控电动控制阀all,冷水进水管al4与冷水箱连接。所述的用户侧储热模块包括储热装置、温控电动控制阀bl6、侧支管、所述的侧支管的两端分别联通供水支管和出水终端,沿侧支管进水方向上依次设有温控电动控制阀b 16和储热装置。如图4所示:所述的储热装置包括带有保温层7.3的节能热水箱7、至少两档位检测器,充气口 7.1、浮子阀7.2,水位检测器由下至上依序分布与节能热水箱7内,且其中一档水位检测器用来触发补水信号,一档水位检测器用来触发停止补水信号,充气口 7.1浮子阀7.2设置在箱体内,充气口 7.1设置在箱体侧壁。所述的档位检测器包括低水位检测器7.4、中水位检测器7.5、满水位检测器7.6,其中中水位检测器7.5用来触发补水信号,满水位检测器7.6触发停止补水信号。冷水供水模块包括与供水干管主干道联通的冷水进水管bl8、电动控制阀alO、以及供水干管主干道上的电动控制阀bl7,所述的电动控制阀alO设置在冷水进水管bl8上。所述的热源模块为带有热源I的总水箱2。控制信号线12分别连接并控制低水位检测器7.4、中水位检测器7.5、满水位检测器7.6、电动控制阀bl7、电动控制阀alO、水栗4、温控电动控制阀bl6、温控电动控制阀al1其工作原理如下:如图5、6所示: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控制低水位检测器7.4、中水位检测器7.5、满水位检测器7.6、电动控制阀bl7、电动控制阀alO、水栗4、温控电动控制阀bl6、温控电动控制阀all实现补水模式、正常用水模式、异常模式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化控制的热水供应系统,它包括热源模块、总供水模块、若干用户侧用水模块,热源模块:用来提供加热水源的设备,总供水模块:为带有水泵(4)的供水干管(3)且供水干管与热源模块连接,用户侧用水模块:为与供水干管联通,并带有出水终端(5)的供水支管(6),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冷水收集模块、用户侧储热模块、用户侧蓄冷模块、冷水供水模块、控制模块,冷水收集模块:设置于供水干管的末端并与供水干管连接用来收集供水干管内的冷水并回排冷水;用户侧储热模块:建立在供水支管侧枝并带有储热装置,能实现从供水支管中接受热水并储存并在出水终端出水时,向出水终端输送热水;用户侧蓄冷模块:建立在供水支管上,与用户侧储热模块并联的蓄冷装置;冷水供水模块:设置于供水干管的主干道上,用来推送冷水至冷水收集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15)和控制信号线(12),控制器通过控制信号线分别连接并控制总供水模块、冷水收集模块设置、用户侧储热模块、冷水供水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亚明李曹县江志彬梁孝章兰胜坤周海霞叶靖张慈枝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