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螺旋混合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35809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螺旋混合机,包括:筒体和用于支撑筒体的支撑架,筒体底部设有出料阀,筒体顶部设有筒体上盖,筒体与筒体上盖之间设有密封结构,筒体上盖上设有进料口,筒体上盖与喷液装置相连,喷液装置进入并穿过筒体上盖;筒体内设有第一螺旋轴和第二螺旋轴,第一螺旋轴穿过筒体上盖且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一电机相连;第二螺旋轴穿过筒体上盖且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二电机相连;筒体与筒体转动结构相连,筒体转动结构与承重定位结构相连,承重定位结构固定于支撑架上,用于固定筒体转动结构和筒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省去了传统混合机的转臂以及转动头保证了筒体内的液物料和固物料混合均匀,同时增加了混合机的有效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混合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螺旋混合机
技术介绍
目前双螺旋混合机广泛用于化工、医药和食品等行业的固液混合。传统的双螺旋混合机通过电机带动转臂转动,转臂通过传动头使双螺旋绕筒体公转并自传,由于熔融态液体糖醇与晶种混合结晶时,粘度很大,这种结构很容易造成双螺旋断裂。因此单台规模受限,并且由于转臂及传动头均在筒内,占据较大空间,这造成混合机空间利用率不高,另外,由于进料管要从中间进入,造成进料管较长,熔融态的物料在较细长的管道内容易堵塞,并且不容易观察物料的喷洒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可省去目前混合机转臂及转动头的复杂结构以及增加混合机有效空间的双螺旋混合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螺旋混合机,包括:筒体和用于支撑筒体的支撑架,所述筒体底部设有出料阀,筒体顶部设有筒体上盖,筒体与筒体上盖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所述筒体上盖上设有进料口,筒体上盖与喷液装置相连,喷液装置进入并穿过筒体上盖;所述筒体内设有第一螺旋轴和第二螺旋轴,所述第一螺旋轴穿过筒体上盖且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一电机相连;所述第二螺旋轴穿过筒体上盖且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二电机相连;所述筒体与筒体转动结构相连,所述筒体转动结构与承重定位结构相连,所述承重定位结构固定于支撑架上,用于固定筒体转动结构和筒体。所述筒体转动结构设置于筒体竖直方向的中间位置,用于保持筒体转动的稳定性。所述喷液装置设置于筒体上盖的中心位置,用于筒体内的物料被喷洒的均匀。所述筒体为锥形筒体,用于均匀混合筒体内的物料。所述筒体上盖上还设有人孔,此结构方便操作人员观察筒体内物料的喷洒情况。所述喷液装置为喷雾器,喷雾器使得液体喷洒面积大,能够与物料充分混合。所述承重定位结构包括直角梯形块,所述直角梯形块的直角端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直角梯形块的斜面与锥形筒体的投影线平行,且直角梯形块的斜面上设有球体,所述球体与锥形筒体相接触,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筒体保持稳定,还有利于减小筒体转动时的摩擦力。所述第一螺旋轴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一电机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速机;所述第二螺旋轴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二电机之间设置有第二减速机,用于控制第一螺旋轴和第二螺旋轴转动的速度。所述筒体转动结构包括与筒体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驱动机构相连,所述驱动机构固定于承重定位结构上,用于实现筒体转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三电机以及与第三电机相连的第三减速机,所述第三减速机与第二齿轮相连,用于控制筒体转动的速度。本技术的双螺旋混合机的工作原理为:双螺旋混合机的筒体内的第一螺旋轴和第二螺旋轴的自转分别是通过各自电机和减速机带动实现的,筒体的转动通过电机和减速机带动筒体转动结构实现,这样达到了双螺旋混合机的第一螺旋轴和第二螺旋轴的自传及筒体的转动,使液物料和固物料混合均匀的目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I)本技术的筒体旋转替代了目前双螺旋轴公转的功能,筒体的旋转由电机单独控制,双螺旋轴的自转由电机分别控制,省去了目前混合机转臂及转动头的复杂结构,增加了混合机有效空间,也避免了双螺旋轴的断裂状况;(2)单机规模增大,同时不需要细长的进料管,避免了物料容易堵的现状,并且能较好的观察物料的喷洒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的双螺旋混合机;图2a)是本技术的双螺旋混合机的正视图;图2b)是本技术的双螺旋混合机的俯视图。其中,1、加液接头;2、驱动机构;3、主动传箱;4、传动头;5、转臂;6、第一螺旋轴;7、第二螺旋轴;8、喷液装置;9、筒体;10、出料阀;11、筒体上盖;12、密封结构;13、第一电机;14、第二电机;15、第一减速机;16、第二减速机;17、筒体转动结构;18、承重定位结构;19、支撑架;20、进料口 ;21、人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该图为传统的双螺旋混合机,其包括筒体9,筒体9底部设有出料阀10,筒体9内设有第一螺旋轴6和第二螺旋轴7,第一螺旋轴6和第二螺旋轴7分别与各自的转臂5相连,转臂5与传动头4相连,传动头4与主动传箱3相连,主动传箱3通过驱动机构2连接至加液接头I。传统的双螺旋混合机的工作原理是:驱动机构2通过主动传箱3、转臂5和传动头4的作用使双螺旋轴进行公转和自传,通过双螺旋轴的公转和自传作用达到使液固物料混合均匀的目的,这样的结构使得混合机有效空间缩小,可能会出现双螺旋轴的断裂状况以及物料堵塞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双螺旋混合机,如图2a)所示,包括:筒体9和用于支撑筒体的支撑架19,筒体9底部设有出料阀10,筒体9顶部设有筒体上盖11,筒体9与筒体上盖11之间设有密封结构12,筒体上盖11上设有进料口 20,筒体上盖11与喷液装置8相连,喷液装置8进入并穿过筒体上盖11 ;筒体9内设有第一螺旋轴6和第二螺旋轴7,第一螺旋轴6穿过筒体上盖11且靠近筒体9顶部的一端与第一电机13相连;第二螺旋轴7穿过筒体上盖11且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二电机14相连;筒体9与筒体转动结构17相连,筒体转动结构17与承重定位结构18相连,承重定位结构18固定于支撑架19上,用于固定筒体转动结构17和筒体9。其中,筒体转动结构17设置于筒体9竖直方向的中间位置,用于保持筒体9转动的稳定性。喷液装置8设置于筒体上盖11的中心位置,用于筒体内的物料被喷洒的均匀。筒体9为锥形筒体,用于均匀混合筒体9内的物料。喷液装置8为喷雾器,喷雾器使得液体喷洒面积大,能够与物料充分混合。承重定位结构18包括直角梯形块,所述直角梯形块的直角端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直角梯形块的斜面与锥形筒体的投影线平行,且直角梯形块的斜面上设有球体,所述球体与锥形筒体相接触,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筒体保持稳定,还有利于减小筒体转动时的摩擦力。第一螺旋轴6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一电机13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速机15 ;所述第二螺旋轴7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二电机14之间设置有第二减速机16,用于控制第一螺旋轴6和第二螺旋轴7转动的速度。筒体转动结构17包括与筒体9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驱动机构相连,所述驱动机构固定于承重定位结构18上,用于实现筒体9转动。其中,驱动机构包括第三电机以及与第三电机相连的第三减速机,所述第三减速机与第二齿轮相连,用于控制筒体转动的速度。如图2b)所示,筒体上盖11上还设有人孔21,此结构方便操作人员观察筒体9内的物料的喷洒情况。本技术省去了目前混合机转臂及转动头的复杂结构,增加了混合机有效空间,也避免了双螺旋轴的断裂状况;单个混合机的规模增大,同时不需要细长的进料管,避免了物料容易堵的现状。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内。【主权项】1.一种双螺旋混合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和用于支撑筒体的支撑架,所述筒体底部设有出料阀,筒体顶部设有筒体上盖,筒体与筒体上盖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螺旋混合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和用于支撑筒体的支撑架,所述筒体底部设有出料阀,筒体顶部设有筒体上盖,筒体与筒体上盖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所述筒体上盖上设有进料口,筒体上盖与喷液装置相连,喷液装置进入并穿过筒体上盖;所述筒体内设有第一螺旋轴和第二螺旋轴,所述第一螺旋轴穿过筒体上盖且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一电机相连;所述第二螺旋轴穿过筒体上盖且靠近筒体顶部的一端与第二电机相连;所述筒体与筒体转动结构相连,所述筒体转动结构与承重定位结构相连,所述承重定位结构固定于支撑架上,用于固定筒体转动结构和筒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信成夫任尚美景文利于丽梁霭刘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绿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