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封框胶及窄边框显示装置,通过在封框胶中添加玻璃微球,在进行UV固化时可以改变进入封框胶内的光线路径,使得UV光能够传导进入封框胶内被金属线遮挡的区域,提高该区域内封框胶的固化效果,同时使得相应的LCD面板中TFT基板上金属布线设计的可操作性加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窄边框显示装置,在CF基板和TFT基板之间夹设有包含玻璃微球的封框胶,该封框胶在进行UV固化时可以改变进入封框胶内的光线路径,使得UV光能够传导进入封框胶内被金属线遮挡的区域,提升该区域内封框胶的固化效果,解决了传统窄边框显示装置中金属线影响导致的阴影部硬化不足的问题,同时使得相应的LCD面板中TFT基板上金属布线设计的可操作性加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框胶及窄边框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机身薄、省电、无福射等众多 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其 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通常液晶显示面板由彩膜基板(CF, Color Filter)、薄膜晶体管基板(TFT,Thin Film Transistor)、夹于彩膜基板与薄膜晶体 管基板之间的液晶(LC,Liquid Crystal)及封框胶(Sealant)组成;其成型工艺一般包括: 前段阵列(Array)制程(薄膜、黄光、蚀刻及剥膜)、中段成盒(Cell)制程(TFT基板与CF 基板贴合)及后段模组组装制程(驱动IC与印刷电路板压合);其中,前段Array制程主 要是形成TFT基板,以便于控制液晶分子的运动;中段Cell制程主要是在TFT基板与CF基 板之间添加液晶;后段模组组装制程主要是驱动IC压合与印刷电路板的整合,进而驱动液 晶分子转动,显示图像。 在CF基板与TFT基板之间添加液晶的制程,称为液晶滴下制程(ODF,One Drop Filling),其主要包括:封框胶涂布、液晶注入、真空组立及固化等几个制程。CF基板和TFT 基板间通过Sealant进行粘连和封闭,而当前IXD中所使用的Sealant,通常是由亚克力 (Acrylic)或者环氧(Epoxy)系树脂构成主体,同时添加光起始剂(Photo initiator)及热 硬化剂(hardener)等成分,以实现通过UV光照射结合加热而最终固化的目的。 在当前的LCD应用中,出于对观赏性和玻璃基板利用率等方面的考虑,窄边框 (Narrow frame)已经得到的非常广泛的应用,如附图1所示,实现窄边框常用的做法就是 将封框胶300涂布在CF基板100的黑色矩阵110上面,封框胶300中添加有间隙子400以 起到支撑盒厚的作用。由于黑色矩阵110会对固化封框胶300的UV光具有90%以上的遮 挡效应,所以业内通常会选择从TFT基板200侧照射UV光。这样虽然会保证UV光对封框 胶300的照射效用,但是如图2所示,涂布于TFT基板200周边的金属线210下方的封框胶 300是无法照射到UV光的。如附图3-4所示,在进行光照固化封框胶300时,无金属线210 遮挡的封框胶300完全固化,而对应于金属线210下方的封框胶300由于无法照射到UV光 从而不能进行完全固化,未完全固化的封框胶300对液晶具有潜在的污染风险。因此,封框 胶的阴影部硬化能力和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框胶,通过添加玻璃微球,在进行UV固化时可以改 变进入封框胶内的光线路径,使得UV光能够传导进入封框胶内被金属线遮挡的区域,提高 该区域内封框胶的固化效果,同时使得相应的LCD面板中TFT基板上金属布线设计的可操 作性加大。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TFT基板与CF基板之间夹设有包 含玻璃微球的封框胶,从而在进行UV固化时可以改变进入封框胶内的光线路径,使得UV光 能够传导进入封框胶内被金属线遮挡的区域,提高该区域内封框胶的固化效果,同时使得 相应的LCD面板中TFT基板上金属布线设计的可操作性加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封框胶,包括胶本体、及均匀分布于所述胶本体 内的玻璃微球。 所述玻璃微球为微米级玻璃微球,所述微米级玻璃微球的直径为2-8 μ m,折射率 为 1. 5-1. 7〇 所述玻璃微球为纳米级玻璃微球,所述纳米级玻璃微球的直径为420_500nm,折射 率为 1. 5-1. 7。 还包括均匀分布于所述胶本体内的间隙子,所述间隙子的材料为弹性树脂,呈圆 球状,直径为2-8 μ m。 toon] 所述胶本体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光起始剂及热硬化剂。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包括CF基板、与所述CF基板相对设置的TFT 基板、及夹设于所述CF基板与TFT基板之间周边位置的封框胶; 其中,所述CF基板上设有黑色矩阵,所述封框胶设于所述黑色矩阵上;所述TFT基 板的周边位置上设有数条金属线; 所述封框胶包括胶本体、及均匀分布于所述胶本体内的玻璃微球;对所述封框胶 进行UV固化时,所述封框胶中的玻璃微球可以改变进入封框胶内的光线路径,使得UV光能 够传导进入封框胶内被金属线遮挡的区域,提高该区域内封框胶的固化效果。 所述玻璃微球为微米级玻璃微球,所述微米级玻璃微球的直径为2-8 μ m,折射率 为 1. 5-1. 7〇 所述玻璃微球为纳米级玻璃微球,所述纳米级玻璃微球的直径为420-500nm,折射 率为 1. 5-1. 7。 还包括均匀分布于所述胶本体内的间隙子,所述间隙子的材料为弹性树脂,呈圆 球状,直径为2-8 μ m。 所述胶本体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光起始剂及热硬化剂。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封框胶及窄边框显示装置,通过在封框胶中 添加玻璃微球,在进行UV固化时可以改变进入封框胶内的光线路径,使得UV光能够传导 进入封框胶内被金属线遮挡的区域,提高该区域内封框胶的固化效果,同时使得相应的LCD 面板中TFT基板上金属布线设计的可操作性加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窄边框显示装置,在CF基 板和TFT基板之间夹设有包含玻璃微球的封框胶,该封框胶在进行UV固化时可以改变进入 封框胶内的光线路径,使得UV光能够传导进入封框胶内被金属线遮挡的区域,提升该区域 内封框胶的固化效果,解决了传统窄边框显示装置中金属线影响导致的阴影部硬化不足的 问题,同时使得相应的LCD面板中TFT基板上金属布线设计的可操作性加大。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 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封装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TFT基板上的金属线与封框胶重叠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窄边框显示装置中封框胶的整体固化效果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位于金属线下方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封框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封框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示意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封框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示意图; 图11为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效果示意图; 图12为UV光线进入玻璃微球时的光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 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5,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一种封框胶30,其包括胶本体31、及均匀分布于所述 胶本体31内的微米级玻璃微球32。 具体的,所述胶本体31包括环氧树脂、丙稀酸酯、光起始剂(Photo initiator)及 热硬化剂(hardener)等成分。 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封框胶,其特征在于,包括胶本体、及均匀分布于所述胶本体内的玻璃微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超,李泳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