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电器安全智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2481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3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电器安全智能装置,包括CPU、电流互感器、传感器、网卡、蓝牙和显示屏;由电流互感器采集用电器的电流波形数据,CPU采集到电流数据后进行AD转换,量化后进行运算识别;CPU依次接收由温湿度、PM2.5、噪声传感器发来的数据,并计算成标准温湿度、PM2.5、噪声数据单位;显示屏实时显示上述数据;另外这些数据也会通过网卡实时上传至服务器,以供用户通过电脑浏览器或手机APP随时查看;蓝牙用于通过手机对用电器的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实时监控室内安全状况并进行报警或自动作出应急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电器安全智能装置
技术介绍
室内用电最大的安全隐患是电气火灾,发生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有漏电、短路和过载等,使用大功率违规电器、电线老化产生故障电弧等都会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针对大功率电器识别和电弧检测,国内外已经有一些相关技术,如故障电弧检测中的Duffing振子信号探测、小波变换和违章电器检测中的功率分析、小波分析等。虽然现在有很多电器识别和故障电弧检测相关的技术,但是真正付诸于实践的少之又少,用电器识别和故障电弧检测的产品也为数不多,仅有的一些产品也仅限于对电流的瞬态监控,而瞬态特征存在很强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存在误判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开发一种安全性好、可靠性高的用电器安全控制装置变得十分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产品和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电器安全智能装置,包括用电器识别、电弧检测、环境监测以及远程监控等功能。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专利技术目的:(I)用电器智能识别技术本专利技术利用以负载电流的傅里叶级数作为特征值的局部空间模式识别技术来进行用电器的识别。除了参考模式识别的结果外,还结合了用电器的其它一些信息比如功率、数字滤波器等进行多维信息的综合识别,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分为三步进行识别,第一步将用电器的原始电流波形数据进行傅里叶级数运算,将运算结果与各用电器的样本数据进行匹配,得出第一相似度;第二步将原始电流数据进行数字滤波,滤波后的波形与第一相似度超过一定值的电器的样本数据进行匹配,得出第二相似度;第三步计算待测用电器的功率,并将该功率值与第二相似度满足一定范围的电器的样本数据进行比对,并得出识别结果O(2)电弧检测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电弧检测方式采用基于模糊逻辑的多种信息结合技术,将采集的电流波形数据先进行特征值结合,计算其自回归模型系数,然后结合数据统计方法中的平均值和最大值进行检测判断。首先对电流采样数据建立自回归模型,利用三阶最大熵谱算法(Burg算法)计算出自回归模型参数;然后通过数据库中正常波形的自回归模型参数和待测电流信号的自回归模型参数计算出欧氏距离平方值,将该结果作为决策级结合的输入之一,计算和值与最大值的最大差值时,由于各用电器电流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单看该差值大小很难判断,定义和值的最大差值与两个周期和值的平均值之比作为最大和值差值比,按同样方式计算出最大峰值差值比,将这两个差值比作为决策级结合的输入;最后通过这三个输入关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决策级结合获得判断结果。(3)环境监测技术本专利技术能够综合监测室内的温度、湿度、PM2.5指数和噪声等环境数据。使用单总线数字温湿度传感器DHTll作为温湿度采集模块,采用夏普的GP2Y1010AU0F检测室内PM2.5指数,采用高灵敏度驻极体话筒及模拟放大电路来监测室内噪声强度。(4)物联网技术本专利技术引入了物联网技术用于实现远程监控功能,包括以太网技术和蓝牙技术,分别采用了单芯片快速以太网MAC控制器DM9000和2.4GHz低功率蓝牙系统单晶片CC2540o有益的效果: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室内电气火灾隐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案。它能够综合采集室内用电器类型、电弧故障等用电信息和温湿度、PM2.5、噪声等环境信息,实时监控室内安全状况并进行报警或自动作出应急处理。使用户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通过电脑浏览器或者手机APP实时查看室内的用电器信息、环境信息及故障电弧信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结构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的单片机模块电路原理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的单片机晶振电路原理图;图2(c)为本专利技术的单片机JTAG接口电路原理图;图2(d)为本专利技术的单片机复位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以太网模块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蓝牙4.0模块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温湿度传感器电路原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噪声检测模块电路原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PM2.5传感器电路原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流互感器模块电路原理图;图9 (a)为本专利技术的5V和3.3V电源模块电路原理图;图9(b)为本专利技术的A/D转换参考电压电路原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TFT液晶模块电路原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软件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电器安全智能装置,包括CPU、电流互感器、传感器、网卡、蓝牙和显示屏;由电流互感器采集用电器的电流波形数据,CPU采集到电流数据后进行AD转换,量化后进行运算识别。CPU依次接收由温湿度、PM2.5、噪声传感器发来的数据,并计算成标准温湿度、PM2.5、噪声数据单位。显示屏实时显示上述数据。另外这些数据也会通过网卡实时上传至服务器,以供用户通过电脑浏览器或手机APP随时查看;蓝牙用于通过手机对用电器的控制,比如电源的开关等。所述的CPU模块电路包括单片机模块电路、单片机晶振电路、单片机JTAG接口电路和单片机复位电路;其中单片机的型号为STM32F103VET6 ;如图2(a)所示,所述的单片机模块电路包括单片机U1、六个滤波电容和一个纽扣电池。单片机Ul的第10、19、20、27、37、49、74、94、99脚全部接地,单片机Ul的第11、28、50、75、100脚全部3.3V电源,单片机Ul的第6脚与纽扣电池BATl的正极连接,纽扣电池BATl的负极接地,单片机Ul的第21脚与第一滤波电容C9的一端连接并接VREF+,第一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27脚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lO的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22脚连接并接VDDA,第二滤波电容ClO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27脚连接,第三滤波电容C12的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28脚连接,第三滤波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第四滤波电容C13的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50脚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第五滤波电容Cll的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75脚连接,第五滤波电容Cll的另一端接地,第六滤波电容C5的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100脚连接,第六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Ul的第1-5、7、18、23、24、52-54、60、63、64、70、71、73、79、80、83、84、87、91-93、95-98 脚悬空。如图2 (b)所示,所述的单片机晶振电路包括一个32.768KHz的第一晶振Y1、一个8MHz的第二晶振Y2和4个负载电容;第一晶振Π的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8脚、第一负载电容Cl的一端连接,第一晶振Yl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9脚、第二负载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一负载电容Cl的另一端与第二负载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晶振Y2的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12脚、第三负载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二晶振Y2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13脚、第四负载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三负载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四负载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如图2(c)所示,所述的单片机JTAG接口电路包括四个上拉电阻和一个接插件;接插件的型号为JTAG-20。接插件J2的第1、2脚接3.3V电源,接插件J2的第19脚接5V电源,接插件J2的第4、6、8、10、12、14、16、18、20脚接地,接插件J2的第3脚与单片机Ul的第90当前第1页1 2 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电器安全智能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电器安全智能装置,包括CPU、电流互感器、传感器、网卡、蓝牙和显示屏;由电流互感器采集用电器的电流波形数据,CPU采集到电流数据后进行AD转换,量化后进行运算识别;CPU依次接收由温湿度、PM2.5、噪声传感器发来的数据,并计算成标准温湿度、PM2.5、噪声数据单位;显示屏实时显示上述数据;另外这些数据也会通过网卡实时上传至服务器,以供用户通过电脑浏览器或手机APP随时查看;蓝牙用于通过手机对用电器的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PU模块电路包括单片机模块电路、单片机晶振电路、单片机JTAG接口电路和单片机复位电路;其中单片机的型号为STM32F103VET6;所述的单片机模块电路包括单片机U1、六个滤波电容和一个纽扣电池;单片机U1的第10、19、20、27、37、49、74、94、99脚全部接地,单片机U1的第11、28、50、75、100脚全部3.3V电源,单片机U1的第6脚与纽扣电池BAT1的正极连接,纽扣电池BAT1的负极接地,单片机U1的第21脚与第一滤波电容C9的一端连接并接VREF+,第一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27脚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10的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22脚连接并接VDDA,第二滤波电容C10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27脚连接,第三滤波电容C12的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28脚连接,第三滤波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第四滤波电容C13的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50脚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第五滤波电容C11的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75脚连接,第五滤波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第六滤波电容C5的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100脚连接,第六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U1的第1‑5、7、18、23、24、52‑54、60、63、64、70、71、73、79、80、83、84、87、91‑93、95‑98脚悬空;所述的单片机晶振电路包括一个32.768KHz的第一晶振Y1、一个8MHz的第二晶振Y2和4个负载电容;第一晶振Y1的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8脚、第一负载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一晶振Y1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9脚、第二负载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一负载电容C1的另一端与第二负载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晶振Y2的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12脚、第三负载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二晶振Y2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13脚、第四负载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三负载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四负载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单片机JTAG接口电路包括四个上拉电阻和一个接插件;接插件的型号为JTAG‑20;接插件J2的第1、2脚接3.3V电源,接插件J2的第19脚接5V电源,接插件J2的第4、6、8、10、12、14、16、18、20脚接地,接插件J2的第3脚与单片机U1的第90脚连接,接插件J2的第5脚与单片机U1的第77脚连接,接插件J2的第7脚与单片机U1的第72脚连接,接插件J2的第9、11脚与单片机U1的第76脚连接,JTAG接插件J2的第13脚与单片机U1的第89脚连接,接插件J2的第15脚与单片机U1的第14脚连接,第一上拉电阻R1的一端与接插件J2的第3脚连接,第一上拉电阻R1的另一端接3.3V电源,第二上拉电阻R2的一端与接插件J2的第5脚连接,第二上拉电阻R2的另一端接3.3V电源,第三上拉电阻R3的一端与接插件J2的第7脚连接,第三上拉电阻R3的另一端接3.3V电源,第四上拉电阻R4的一端与接插件J2的第13脚连接,第四上拉电阻R4的另一端接3.3V电源,接插件J2的第17脚悬空;所述的单片机复位电路包括一个电阻、一个滤波电容和一个按键;第五上拉电阻R5的一端接3.3V电源,第五上拉电阻R5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1的第14脚、第七滤波电容C6的一端、按键S2的一端连接,第七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和按键S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以太网模块电路包括网卡芯片、网络变压器HR911105A、一个25MHz晶振Y3、两个负载电容、三个滤波电容和四个限流电阻;网卡芯片型号为DM9000AE,网络变压器型号为HR911105A,第三晶振Y3的一端与网卡芯片U6的第43脚连接,第三晶振Y3的另一端与网卡芯片U6的第44脚连接,第三晶振Y3的一端与第五负载电容C17的一端连接,晶振Y3的另一端与第六负载电容C19的一端连接,第五负载电容C17的另一端与第六负载电容C19的另一端接地,第八滤波电容C20的一端与网卡芯片U6的第2、9脚连接,第八滤波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第九滤波电容C21的一端接3.3V电源,第九滤波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第十滤波电容C22的一端接3.3V电源,第十滤波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网络变压器J4的第1脚与网卡芯片U6的第7脚连接,网络变压器J4的第2脚与网卡芯片U6的第8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磊邢晓莹朱桂川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