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13174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30 0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相器,所述移相器包括:顶板和底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左侧板卡装在顶板和底板上,右侧板卡装在顶板和底板上;隔板,隔板设在容纳腔内且卡装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上介质板,上介质板设在上容纳腔内且卡装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下介质板,下介质板设在下容纳腔内且卡装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上同轴线缆,上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左侧板或右侧板相连且内导体穿过左侧板或右侧板且与上介质板相连;下同轴线缆,下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左侧板或右侧板相连且内导体穿过左侧板或右侧板且与下介质板相连。所述移相器具有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制造成本低、便于组装、结构稳定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移相器
技术介绍
移相器是天线设计中的必要部件,通过改变天线单元信号间的相对相位来调节天线波束的角度,从而优化通信网络。现有的移相器采用一体成型的铝压铸或者铝挤出工艺,加工难度大、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制造成本低、便于组装、结构稳定的优点的移相器。根据本技术的移相器包括:顶板和底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卡装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上,所述右侧板卡装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上,其中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形成容纳腔;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卡装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隔板、所述顶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形成上容纳腔,所述隔板、所述底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形成下容纳腔;上介质板,所述上介质板设在所述上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隔板和所述顶板间隔开,所述上介质板卡装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下介质板,所述下介质板设在所述下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隔板和所述底板间隔开,所述下介质板卡装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上同轴线缆,所述上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一个相连,所述上同轴线缆的内导体穿过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所述一个且与所述上介质板相连;和下同轴线缆,所述下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所述一个相连,所述下同轴线缆的内导体穿过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所述一个且与所述下介质板相连。根据本技术的移相器具有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制造成本低、便于组装、结构稳定等优点。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的移相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所述顶板设有上卡槽和上卡凸中的一个,所述底板设有下卡槽和下卡凸中的一个,所述左侧板设有所述上卡槽和所述上卡凸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下卡槽和所述下卡凸中的另一个,所述右侧板设有所述上卡槽和所述上卡凸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下卡槽和所述下卡凸中的另一个,其中所述上卡凸卡合在所述上卡槽内,所述下卡凸卡合在所述下卡槽内。所述顶板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顶板的上避让孔,所述上避让孔与所述上同轴线缆的内导体和所述上介质板的连接处相对,所述底板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底板的下避让孔,所述下避让孔与所述下同轴线缆的内导体和所述下介质板的连接处相对。所述左侧板设有第一左卡凸和第一左卡槽中的一个,所述右侧板设有第一右卡凸和第一右卡槽中的一个,所述隔板的左侧设有所述第一左卡凸和所述第一左卡槽中的另一个且右侧设有所述第一右卡凸和所述第一右卡槽中的另一个,其中所述第一左卡凸卡合在所述第一左卡槽内,所述第一右卡凸卡合在所述第一右卡槽内。所述左侧板设有第二左卡凸和第二左卡槽中的一个,所述右侧板设有第二右卡凸和第二右卡槽中的一个,所述上介质板的左侧设有所述第二左卡凸和所述第二左卡槽中的另一个且右侧设有所述第二右卡凸和所述第二右卡槽中的另一个,其中所述第二左卡凸卡合在所述第二左卡槽内,所述第二右卡凸卡合在所述第二右卡槽内。所述左侧板设有第三左卡凸和第三左卡槽中的一个,所述右侧板设有第三右卡凸和第三右卡槽中的一个,所述下介质板的左侧设有所述第三左卡凸和所述第三左卡槽中的另一个且右侧设有所述第三右卡凸和所述第三右卡槽中的另一个,其中所述第三左卡凸卡合在所述第三左卡槽内,所述第三右卡凸卡合在所述第三右卡槽内。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所述一个设有上通孔和下通孔,所述上同轴线缆的内导体穿过所述上通孔,所述下同轴线缆的内导体穿过所述下通孔。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所述上介质板和所述下介质板中的每一个均为非金属平板。所述上同轴线缆的内导体焊接在所述上介质板上,所述下同轴线缆的内导体焊接在所述下介质板上。【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局部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右侧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上介质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局部俯视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局部侧视图。附图标记:移相器10、顶板101、上卡槽1011、上避让孔1012、底板102、下卡槽1021、下避让孔1022、左侧板103、上卡凸1031、下卡凸1032、第一左卡槽1033、第二左卡槽1034、第三左卡槽1035、右侧板104、第一右卡槽1041、第二右卡槽1042、第三右卡槽1043、上通孔1044、下通孔1045、隔板105、第一左卡凸1051、第一右卡凸1052、上介质板106、第二左卡凸1061、第二右卡凸1062、下介质板107、第三右卡凸1072、上同轴线缆108、内导体1081、外导体1082、下同轴线缆109、内导体1091、外导体109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10。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10包括顶板101、底板102、左侧板103、右侧板104、隔板105、上介质板106、下介质板107、上同轴线缆108和下同轴线缆109。左侧板103卡装在顶板101和底板102上,右侧板104卡装在顶板101和底板102上,其中顶板101、底板102、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之间形成容纳腔。隔板105设在容纳腔内,且隔板105卡装在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中的至少一个上,隔板105、顶板101、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之间形成上容纳腔,隔板105、底板102、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之间形成下容纳腔。也就是说,隔板105将该容纳腔分隔为该上容纳腔和该下容纳腔。上介质板106设在上容纳腔内,且上介质板106与隔板105和顶板101间隔开,上介质板106卡装在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中的至少一个上。下介质板107设在下容纳腔内,且下介质板107与隔板105和底板102间隔开,下介质板107卡装在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中的至少一个上。上同轴线缆108的外导体与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中的一个相连,上同轴线缆108的内导体穿过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中的所述一个且与上介质板106相连。下同轴线缆109的外导体与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中的所述一个相连,下同轴线缆109的内导体穿过左侧板103和右侧板104中的所述一个且与下介质板107相连。其中,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左右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10的顶板101、底板102、左侧板103、右侧板104、隔板105、上介质板106和下介质板107均为独立部件,从而无需采用一体成型的铝压铸或者铝挤出工艺,在保证电性能稳定的前提下,极大地降低了移相器10的加工难度和制造成本,简化了移相器1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和底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卡装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上,所述右侧板卡装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上,其中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形成容纳腔;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卡装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隔板、所述顶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形成上容纳腔,所述隔板、所述底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形成下容纳腔;上介质板,所述上介质板设在所述上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隔板和所述顶板间隔开,所述上介质板卡装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下介质板,所述下介质板设在所述下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隔板和所述底板间隔开,所述下介质板卡装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上同轴线缆,所述上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一个相连,所述上同轴线缆的内导体穿过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所述一个且与所述上介质板相连;和下同轴线缆,所述下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所述一个相连,所述下同轴线缆的内导体穿过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中的所述一个且与所述下介质板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锦锋孟舒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东方世纪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