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地质块体的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407421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9 0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地质块体的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属于油气地震勘探领域。本方法在利用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偏移成像的基础上,分析偏移成像的质量,找出成像不足的位置,确定成像不足的原因,确定速度修改的区域;对需要进行速度修改的区域划分成小块,将小块数据建立一个新的速度场,并进行不同速度值的偏移处理,依据偏移结果确定成像合理的速度;经过重复循环迭代,直到获得满足要求的速度模型精度为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地震勘探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在石油地震勘探三维数据的偏移处理中,偏移速度是决定成像处理效果的关键参数,它不仅要求速度值的大小使绕射波收敛,而且要求速度的变化趋势是地下地质体及物性变化的正确响应。偏移速度模型的确立,多数是采用叠加速度通过Dix公式转换后,再进行横向的平滑,作为初始的偏移速度场模型。常用的主要方法有:1、迭代扫描法:利用三维叠加速度场,通过Dix公式转换获得一个初始的偏移速度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速度的加大或减小进行数据偏移成像,视其地质构造的成像效果确定速度的合理性,经过多次的循环迭代最终确定偏移速度场。缺点是工作量大、计算时间长、人为因素多,对于构造起伏变化大或破碎带的区域难以获得较准确地速度场。2、构造层法:利用叠加速度数据,结合解释地质构造层,按层的t。时间建立各层的层速度,经平滑滤波等处理后,用累积法求出各层的平均速度,再用钻井资料标定后用于偏移。缺点是工作量大、操作复杂,难以在复杂构造区有效应用。3、时间切片法:以三维叠加速度数据,三维面元坐标数据,地震测井数据为基础资料,对叠加速度通过Dix公式转换以及井资料标定确定层速度,再经过速度校正平滑后确定层速度,把层速度置换于两个时间切片之间进行计算。该方法与构造层法类似,但比构造层法相对简单,不需要精细的构造层解释,减小了解释误差。缺点是对于无井资料的地区无法有效应用。石油地震勘探需要高精度的地震偏移剖面,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时,建立一个准确的速度模型是非常关键的。速度模型的建立方法有多种,但都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正与完善,才能达到速度模型比较准确的需求。通常采用叠加速度建立初始的速度模型,这个模型往往与真实地质成像速度存在一些误差。需要进行后期的速度修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地建立精度较高的偏移速度模型,提高地震偏移成像的精度,减少偏移计算量,节省计算时间,速度确定准确,有效快捷的建立比较准确的偏移速度模型,从而获得较高精度的地震偏移剖面。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在利用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偏移成像的基础上,分析偏移成像的质量,找出成像不足的位置,确定成像不足的原因,确定速度修改的区域;对需要进行速度修改的区域划分成小块,将小块数据建立一个新的速度场,并进行不同速度值的偏移处理,依据偏移结果确定成像合理的速度;经过重复循环迭代,直到获得满足要求的速度模型精度为止。所述方法包括:(I)输入地震处理数据,建立初始速度模型;(2)整体地质块体设计;(3)确定速度修正区域,形成地质块体;(4)设计地质块体的范围;(5)确定所述地质块体的修正速度:通过改变速度百分比值,对每个地质块体建立不同的速度模型;(6)地质块体偏移成像:对每个地质块体使用步骤(5)建立的对应该地质块体的不同的速度模型进行偏移处理获得偏移成像结果;(7)显示步骤(6)获得的偏移成像结果;(8)效果分析:分析每个地质块体的所述偏移成像结果,解释分析判断所调整的部位归位是否合理、归位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地质规律,如果符合,则效果达到要求,如果不符合,则效果达不到要求;(9)判断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如是,则进入步骤(10),如否,则返回步骤(5);(10)输出速度并合并速度场;(11)输出合并的整体速度场及偏移数据。所述步骤(I)是这样实现的:利用叠加成像时分析出的速度,将个别过大或过小的速度值调整到与周边速度相近;在叠加速度起伏变化较大的区域,进行平滑处理后产生一个初始速度模型。所述步骤(2)是这样实现的:将初始速度模型(即三维资料整体数据)的横线方向设计为X方向,纵线方向设计为y方向,时间方向设计为z方向。这样由x、y和z形成一个三维坐标系;X方向设计间隔为⑶P个数的整数倍;y方向设计间隔为地震道距的整数倍;z方向:时间从O毫秒开始,时间间隔为100毫秒。X方向设计间隔为10个⑶P数;y方向设计间隔为10个地震道数。所述步骤(3)是这样实现的:找出偏移成像资料的部位归位不合理、归位不准确的区域范围,确定每个区域范围的三个坐标的范围,即速度修正区域,将该速度修正区域的数据范围对应的地质构造取成一个数据块体,即地质块体。所述步骤(4)是这样实现的:根据测试资料处的地质结构及地质层位的特点,适当扩大所述地质块体的范围,具体如下:当构造部位是倾斜层时,向下倾方向扩大,扩大到偏移时需要的偏移孔径范围;当构造部位是平层时,向四周扩大,扩大3-5千米;当构造部位是断层时,向断层下倾方向扩大,扩大到偏移时需要的偏移孔径范围;当构造部位是凸起时,向凸起下方扩大,扩大到偏移时需要的偏移孔径范围;最终将所述地质块体扩大为一个立方体的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初始速度存在与实际成像速度的误差,偏移时地质层位归位不准确,导致地质构造产生误差。采用本方法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分析出与实际成像速度较接近的地震成像速度,在成像时能够使地震信息归位到合理的位置,使得大断面的成像聚焦,断裂地层反射清楚,上下界面成像合理,构造清楚,分辨能力提高,地层反射强弱关系及波组特征明显突出,易于地质构造解释以及进行综合地质研究等。【附图说明】图1是地质块体整体设计示意图。图2-1是地质块体选取示意图中的第一种选取示意图。图2-2是地质块体选取示意图中的第二种选取示意图。图2-3是地质块体选取示意图中的第三种选取示意图。图3-1是倾斜地层的数据块体输入范围示意图。图3-2是水平地层的数据块体输入范围示意图。图3-3是断面构造的数据块体输入范围示意图。图3-4是凸起(复杂)构造的数据块体输入范围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步骤框图。图5-1是大断层的初始速度模型偏移剖面。图5-2是利用本方法得到的大断层的偏移剖面。图6-1是深层潜山部位的初始速度模型偏移剖面。图6-2是利用本方法得到的深层潜山部位的偏移剖面。图7-1是实施例1中第一个部位的初始速度模型偏移剖面。图7-2是利用本方法得到的实施例1中的第一个部位的偏移剖面。图8-1是实施例1中第二个部位的初始速度模型偏移剖面。图8-2是利用本方法得到的实施例1中的第二个部位的偏移剖面。图9是实例2中的初始速度模型偏移剖面。图10是利用本方法得到的实例2中的偏移剖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基于地质块体的偏移速度模型分析建立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弥补上述现有方法以及其他方法的不足,获得的偏移速度模型精度高。在利用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偏移成像的基础上,分析偏移成像的质量,找出成像不足的位置,确定成像不足的原因,确定速度修改的区域。对需要进行速度修改的区域划分成小块,将小块数据的建立一个新的速度场,并进行不同速度值的偏移处理,依据偏移结果确定成像合理的速度。该过程需要经过几次的重复循环迭代,直到达到要求的速度模型精度为止。具体实现过程如下:I基础速度模型的建立偏移速度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初始的速度模型。利用叠加成像时分析出的速度,根据地质构造特点进行简单的速度修正(将个别过大或过小的速度值调整到与周边速度相近。),并进行必要的区域性的平滑处理(在叠加速度起伏变化较大的区域,需要进行平滑处理)后产生一个初始的速度模型(利用叠加速度通过均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5/CN105095634.html" title="一种基于地质块体的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基于地质块体的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地质块体的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利用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偏移成像的基础上,分析偏移成像的质量,找出成像不足的位置,确定成像不足的原因,确定速度修改的区域;对需要进行速度修改的区域划分成小块,将小块数据建立一个新的速度场,并进行不同速度值的偏移处理,依据偏移结果确定成像合理的速度;经过重复循环迭代,直到获得满足要求的速度模型精度为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恺杨瑞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