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温光敏型不育系转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40438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8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麦温光敏型不育系转育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江苏淮南麦区自然独特气候,转育出红皮、矮杆、赤霉病抗性强的小麦不育系材料,根据遗传学规律,通过有性交配和基因重组将上述优良性状转移至两系不育材料中,本发明专利技术改良得到的新的不育系材料,穗发芽抗性和赤霉病抗性增加,株高有所降低,对于组配后代品种的抗倒性方面有积极的影响。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大大减少纯合的时间,缩短了育种年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育种领域。
技术介绍
小麦是世界上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 大粮食作物。其生产状况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小麦杂种优势研究的 不断深入小麦杂交育种工作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小麦杂交育种工作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 年代,首先由日本人Kihara发现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而我国小麦杂交育种也由核质互作 不育系研究一一化学杀雄剂一一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研究。1992年湖南农业大学和重庆粮 食作物研究所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其在我国小麦的主产区黄淮冬麦区秋 播实验不表现完全雄性不育,其原因是这两类不育系是在中国长江流域选育的,育性转换 温度分别为10~11°C、13~14°C,不能在黄淮麦区孕穗期平均气温14~16°C条件下表达 雄性不育。温光敏小麦不育系的雄性育性与温、光等生态条件紧密相关,因此,又称之为生 态雄性不育。目前,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为基础的杂交小麦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也有一定 的面积,主要分布于黄淮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云南等地。以C49S-87和K78S组配的云 杂3号和云杂5号、6号在云南通过审定,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江 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陆续从云南省农科院粮食所引进K78S和K456S等不育系 亲本材料,经引种和播期试验发现,由于地域环境条件和材料自身白皮的原因,不育系材料 穗发芽抗性和赤霉病抗性在本地区种植表现较差,导致不育系材料在引种新地域不能正常 直接使用,需要针对不育系亲本株高、抗性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良。 纯系和分离世代群体在植物育种和生物学研究中是重要的项目,在同一基因型在 不同时间、地点和生态环境下的大量重复试验中,纯系准确创造了一定数量性状上的表现 型。获得纯系和分离群体需要自花授粉若干代。显然,在育种和生物学研究中,获得分离群 体和纯系所需要的时间是决定相关过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植物生物学家和育种一直在寻 找可以加速获得这种材料的方法。利用不同炜度和海拔或者反季节获得二代小麦的方法, 每年小麦只能获得2-3代。依靠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开花期到成熟,小麦和大麦籽粒需要花 费40多天。随着生理成熟,即使在最佳条件下,某些基因型的种子仍然不能直接萌发。这 些种子具有初级休眠,需要经过后熟才能萌发。这种收获后的休眠现象是一种机械式的自 我保护,防止植物种子在一年中的不正确的时间内发芽,这严重延迟了获得下一代种子的 过程。 胚胎培养技术已经用于获得加倍单倍体和客服远缘自交不亲和,抢救致死突变 体,促进胚胎发育和纯合突变植物恢复完成,或杂种远缘杂交、基因转移栽培种或野生种。 早期研究报告表明,2周龄的小麦籽粒胚胎具有发育成为可育株的潜力,显然通过嫩胚胎繁 殖植株具有依靠避免种子籽粒成熟或者后熟休眠来大大缩短谷物材料繁殖循环的时间过 程的潜力,但是还没有现有技术对其进行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选育 出新的矮杆红皮赤霉病抗性好的温光敏不育系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纯 合的时间,缩短育种年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种小麦温光敏型不育系转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不育系亲本材料K78S作为母本,镇09196作为父本,两者进行有性杂交,并 以镇09196作为轮回亲本,进行5轮选育; (2)对F5代进行播期鉴定,分别于10月20日一 12月20日每隔5天进行播期试 验,种成穗行,行长1. 5m,行距8寸,花期套袋,根据花药吐丝和颖壳开张程度与镜检情况和 收获调查籽粒结实情况,筛选不育系,测定新材料的不育区间和恢复区间; (3)严格筛选,选育出红皮、矮杆、赤霉病抗性强的G30、G31、G32不育系两系材料; 所述的G30、G31、G32不育系两系材料整个生育期历经的温度范围为:-6°C-32°C。冬季温 度不宜过低,过低易造成冻害,下限_6°C,收获时温度最高30多度; (4)不育系提纯复壮:将筛选出来的G30、G31、G32不育系亲本材料于11月5日播 种,种成穗行,行长1. 5m,行距8寸,花期根据花药吐丝和颖壳开张程度与镜检情况,拔除不 育度差的麦株,剩余材料于5月1日前,割除主茎穗,并每行施尿素50~100g,促进次分蘖 或幼穗开花结实,留取种子扩繁。 本专利技术选育出来的G30、G31、G32不育系两系材料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 并且为了加速不育系纯合的过程,还可以对步骤(4)将筛选出来的G30、G31、G32 不育系亲本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至纯合后,再进行育性鉴定,每年能够繁殖7代左右,通过大 幅缩短获得分离群体和纯系的时间,从而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所述的组织培养过 程具体如下: 将灌浆12天小麦种子,在水中预浸24小时,用1%次氯酸溶液消毒10分钟,消毒 后籽粒在无菌条件下用蒸馏水漂洗三次,放置在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里,将培养皿在室内 放置,温度为20-22°C,无任何额外的照明,经20-72小时,胚胎开始萌发,培养皿转移到培 养器中,用荧光灯照射16个小时,白天25°C,晚上22°C,当幼苗到长出1.5-2厘米的胚芽 鞘,幼苗转放入56格kwikpot托盘或30格kwikpot托盘中,将托盘放入环境可控的设备中, 对其设置白天温度25 ± 1 °C,晚上温度22 ± 1 °C,白天相对湿度65 %,晚上相对湿度85 %,在 5001x光强下照射16小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水分调节生长,只有在枯萎的时候才进 行浇灌。 其中,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养基的配制方法为:将100ml冷冻的嫩椰子汁、3gMS培养 基、l〇g蔗糖和2mlMS维生素原液混合均匀,用lmol/L的K0H调节其PH为5. 8,然后加入植 物凝胶5. 2g/L,最后加水至1L盖上盖子,盖子放上面不要拧紧,放入高压锅消毒20分钟,1L 培养基制成30个直径9cm的培养皿,每个培养皿放20-30个胚胎。 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MS维生素原液的配制方法为:将20mg盐酸硫胺素、100mg盐酸吡 多醇、100mg烟酸、400mg甘氨酸、和20g肌醇,用水溶解配成200ml溶液,-20°C存储。 优选地,所述的56格kwikpot托盘或30格kwikpot托盘中,含有50%的沙子和 50 %的泥炭。 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K78S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提供,一般在云南本 地6月份种植,自交结实。本材料白皮、春性较强,现已组配云杂5号、云杂6号并已经通过 云南省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的应用。所采用的镇09196为经引自美 国的红皮、矮杆(株高55cm左右)、分蘖力强、穗大、综合抗性好的F238 (由江苏丘陵地区镇 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陈爱大同志于2010年1月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采集得到的材料) 材料经过系统选育(根据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的自然变异中,选出优良变异个体,分别种 植,每一个体形成一个系统,经连续选优去劣,从而育成新品种)后得到的后代改良材料。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选用自美国引种的矮杆、红皮、赤霉病达到中抗以上、分蘖能力强的系统选育的镇 09196作为父本,通过基因重组和累加效应不断回交,选育新的矮杆红皮赤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小麦温光敏型不育系转育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麦温光敏型不育系转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以不育系亲本材料K78S作为母本,镇09196作为父本,两者进行有性杂交,并以镇09196作为轮回亲本,进行5轮轮回选育;2)对F5代进行播期鉴定,分别于10月20日—12月20日每隔5天进行播期试验,种成穗行,行长1.5m,行距8寸,花期套袋,根据花药吐丝和颖壳开张程度与镜检情况和收获调查籽粒结实情况,筛选不育系,测定新材料的不育区间和恢复区间;3)严格筛选,选育出红皮、矮杆、赤霉病抗性强的G30、G31、G32不育系两系材料;4)不育系提纯:对筛选出来的G30、G31、G32不育系两系材料于11月5日播种,种成穗行,行长1.5m,行距8寸,花期根据花药吐丝和颖壳开张程度与镜检情况,拔除不育度差的麦株,剩余材料于5月1日前,割除主茎穗,并每行施尿素50~100g,促进次分蘖或幼穗开花结实,留取种子扩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升陈爱大温明星曲朝喜蔡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