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液压机械领域,提供一种旁路式过滤器,包括流量控制阀、安装在所述流量控制阀下方的滤油罐、设置在所述滤油罐入口和出口之间的差压发讯器,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出口与滤油罐入口之间的通道上还连接有压力计,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入口作为旁路式过滤器的入油接口,所述旁路式过滤器还包括出油接头,所述出油接头与所述滤油罐出口相通。本旁路式过滤器可适应不同的油压,不管入油接口压力大小变化,其出油口的流量都是标称的设定值。而且在优选方案中,在压差发讯器中设置铁柱,可以使得磁体和铁柱互相吸住后才使磁簧管受感应,保证每个产品发讯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液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旁路式过滤器。
技术介绍
在液压系统中,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器械磨损等原因,油液内会存在一些杂质,影响液压机械的使用寿命,为此一般都会从液压系统引出一旁路,然后设置过滤器,但是目前的过滤器,其流量控制阀通过控制阀门开合度来控制流量,但是无法适应不同压强的油压,且没有设置粗滤,容易造成流量控制阀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旁路式过滤器,旨在解决现有过滤器无法适应不同油压且容易造成堵塞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旁路式过滤器,包括流量控制阀、安装在所述流量控制阀下方的滤油罐、设置在所述滤油罐入口和出口之间的差压发讯器,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出口与滤油罐入口之间的通道上还连接有压力计,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入口作为旁路式过滤器的入油接口,所述旁路式过滤器还包括出油接头,所述出油接头与所述滤油罐出口相通;所述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以及可在所述阀体内移动的阀芯,所述阀芯入口处设有粗滤,阀芯尾端与阀体尾端之间还设有第一弹簧,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一圈用于防止阀芯脱离阀体的扣环,所述阀芯内的通道上还设有阻尼孔,所述阻尼孔的下游通道上还开设有出油口,所述阀体上还设有出油通道,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出油通道始终相通,阀芯内的油液从所述出油口经所述出油通道流至所述滤油罐的入口。进一步的,所述差压发讯器包括固定腔,所述固定腔一侧设有磁簧管,所述固定腔内顶端设有铁柱,所述铁柱下方设有倒T型的磁柱杆,所述磁柱杆顶端为磁体,所述固定腔内还设有一圈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磁柱杆之间还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磁柱杆下方空间与所述滤油罐的入口相通,所述第二弹簧所在空间与所述滤油罐的出口相通。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腔外周还设有固定支架,通过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固定腔与所述滤油罐固定为一体。进一步的,所述粗滤与阀芯为一体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流量控制阀阀体尾端设有第一弹簧,且阀芯可在所述阀体内移动,并且在阀芯内的通道上设置阻尼孔,当进油的油压不同时,油液对阀芯的压力不同,阀芯在阀体内移动,改变第一弹簧的压缩程度,达到动态平衡,这样维持阻尼孔进出口端压降恒定,控制油液流量不变;另外,在阀芯入口处设有粗滤,对油液进行粗过滤,保证阀芯不被堵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旁路式过滤器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旁路式过滤器的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量控制阀的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差压发讯器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为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旁路式过滤器的结构,图2示出了旁路式过滤器的原理,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的旁路式过滤器包括流量控制阀1、安装在所述流量控制阀下方的滤油罐2、设置在所述滤油罐入口 21和滤油罐出口 22之间的差压发讯器3,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出口与滤油罐入口之间的通道上还连接有压力计4,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入口作为旁路式过滤器的入油接口,所述旁路式过滤器还包括出油接头5,所述出油接头5与所述滤油罐出口 22相通。本实施例中,滤油罐内采用3um过滤精度折叠结构的玻璃钎维滤材,提供最大纳圬面积,而且不易变形变质长久耐用。结合图3所示的流量控制阀的具体结构,所述流量控制阀I包括阀体11以及可在所述阀体内移动的阀芯12,所述阀芯入口处设有粗滤13,阀芯尾端与阀体尾端之间还设有第一弹簧14,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一圈用于防止阀芯脱离阀体的扣环15,所述阀芯内的通道上还设有阻尼孔16,所述阻尼孔的下游通道上还开设有出油口 17,所述阀体上还设有出油通道18,所述出油口 17与所述出油通道18始终相通,阀芯内的油液从所述出油口 17经所述出油通道18流至所述滤油罐入口 21。本流量控制阀可适应不同的油压,不管入油接口压力大小变化,其出油口的流量都是标称的设定值,不影响标称流量的恒定性。本例中,流量控制阀设计分为3个标称流量可供选择,分别为1.5、2和3升/分钟,其阻尼孔直径分别为0.85、I和1.2mm。工作使用时,一般将液压系统的初级压力源端(如油栗出口或溢流阀压力口等)与旁路式过滤器的入油接口接通。当油液来到流量控制阀进口时,一些较大杂质颗粒(大于0.8mm)会被阀口的粗滤拦截,防止堵塞阀芯内的阻尼孔;小颗粒杂质会进入滤油罐过滤,达到过滤目的。若流量阀控制阀进口的粗滤开始堵塞,压力计会显示低于0.2MPa,说明了过滤器标称流量不足,流量控制阀上的粗滤需要清洗。随着过滤器长时间工作中,滤油罐会吸收较多杂质微粒,从而使得滤油罐的入口和出口间的压差上升,当压差上升到0.2MPa左右时,发讯器便发出讯号,提示更换滤油罐。假设油液到达入油接口时压力为P1,第一弹簧施于阀芯尾端的压力是0.7MPa,当Pl少于0.7MPa时,阀芯不会移动,此时的流量会少于标称流量。当Pl大于0.7MPa后阀芯会往右滑动,直至与第一弹簧的推力相抵消。油液经过粗滤时先把0.8_和以上的颗粒拦截,然后流过阀芯中部的通道到达阻尼孔上游端,此时其压力也约为Pl (除非粗滤已堵塞),假设阻尼孔下游处的压强为P2。在阀芯向右移动同时,阀芯与阀体形成的开合度逐渐减小,PI越高,开合度越小,整个过程中,下列等式基本成立:Pl-0.7MPa = P2。即当Pl从0.7MPa至32MPa的变化过程中,阻尼孔上下游两端恒定压降约为0.7MPa,这样可以到达控制流量不变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即使粗滤堵塞严重,也不会造成成滤材结构溃决。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粗滤与阀芯一体结构,粗滤的进出压降也不超过IMPa,粗滤接近完全堵塞时看成整根阀芯内的阻尼孔变得更小,Pl与P2之间压差也是0.7MPa左右,不会造成粗滤溃决,此时流量会比标称流量更少。图4示出了差压发讯器的一种具体结构,所述差压发讯器3包括固定腔31,所述固定腔31 —侧设有磁簧管32,所述固定腔内顶端设有铁柱33,所述铁柱下方设有倒T型的磁柱杆34,所述磁柱杆顶端为磁体35,所述固定腔内还设有一圈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磁柱杆之间还设有第二弹簧36,所述磁柱杆34下方空间与所述滤油罐的入口相通,所述第二弹簧36所在空间与所述滤油罐的出口相通。另外,所述固定腔31外周还设有固定支架37,通过所述固定支架37,所述固定腔31与所述滤油罐2固定为一体。如图4所示,假设磁柱杆34下方空间压强为Pi,即滤油罐子上游压强为Pi,第二弹簧36所在空间压强为Po,即滤油罐子上游压强为Po。当长时间使用后,滤油罐内的滤芯拦截杂质越来越多,杂质产生阻力使Pi与Po的压力差增加,这样磁柱杆往上移动,第二弹簧压缩,直至上下受力平衡为止。假设磁柱杆的面积为A,第二弹簧的弹力为F,差压压力X = P1-Po,平衡后F = XA,即X = F/A,因此磁柱杆位移D与X成正比例,差压越大磁柱杆升得越高,到达一定位置后,感应磁簧管,磁簧管闭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旁路式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式过滤器包括流量控制阀、安装在所述流量控制阀下方的滤油罐、设置在所述滤油罐入口和出口之间的差压发讯器,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出口与滤油罐入口之间的通道上还连接有压力计,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入口作为旁路式过滤器的入油接口,所述旁路式过滤器还包括出油接头,所述出油接头与所述滤油罐出口相通;所述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以及可在所述阀体内移动的阀芯,所述阀芯入口处设有粗滤,阀芯尾端与阀体尾端之间还设有第一弹簧,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一圈用于防止阀芯脱离阀体的扣环,所述阀芯内的通道上还设有阻尼孔,所述阻尼孔的下游通道上还开设有出油口,所述阀体上还设有出油通道,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出油通道始终相通,阀芯内的油液从所述出油口经所述出油通道流至所述滤油罐的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云开,
申请(专利权)人:淳靖香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