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千斤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360017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0 17: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制造能够监视升力的千斤顶主体的方法。在被一对承压板夹持并根据注入材料的注入状态而膨胀以及收缩的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中,具有通过对平板状的钢板进行旋压加工而成型一对加工件的工序;和通过使一对加工件的端面相互接触并对上述一对加工件的端面进行焊接而加工千斤顶主体的工序。钢板的厚度为0.8mm以上且2.6mm以下。通过这样设定钢板的厚度,易于使千斤顶主体的升力相对于千斤顶主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而变化,从而易于监视千斤顶主体的升力。另外,通过对上述的厚度的钢板进行旋压加工,从而能够制造千斤顶主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千斤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千斤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2记载了千斤顶(所谓扁型的千斤顶)的构造。该千斤顶具有供注入材料注入的千斤顶主体和一对夹持千斤顶主体的承压板。通过将注入材料注入千斤顶主体的内部,使千斤顶主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来使千斤顶产生升力。使用图6A~图6D来说明以往的千斤顶的制造方法。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拉伸加工(pressdrawing;プレス絞り加工),制造具有图6A所示的形状的加工件110。当从箭头D2的方向观察加工件110时,加工件110形成为圆形。图6A是将加工件110沿径向剖切时的剖视图。加工件110的弯曲部111沿加工件110的周向形成。接下来,如图6B所示那样配置两个加工件110,将一个加工件110的外边缘部112与另一个加工件110的外边缘部112焊接。由此,制造千斤顶主体120。在制造了图6B所示的千斤顶主体120后,为了确认千斤顶主体120的品质,将注入材料注入千斤顶主体120的内部,由此确认注入材料是否从千斤顶主体120泄漏。接下来,通过对图6B所示的千斤顶主体120的中央部R1进行冲压拉伸加工,形成具有图6C所示的形状的千斤顶主体120。在图6C所示的千斤顶主体120中,中央部R1相互接触,千斤顶主体120的外周部R2膨胀。接下来,如图6D所示,相对于图6C所示的千斤顶主体120配置一对承压板130。由此,可得到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千斤顶100。一对承压板130配置于夹持千斤顶主体120的位置,各承压板130具有沿着千斤顶主体120的外表面的形状。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48-01967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425291号如使用图6A~6D所说明那样,当进行冲压拉伸加工时,需要充分地确保构成千斤顶主体120的钢板的厚度。这是因为钢板的厚度越薄,在进行钢板的冲压拉伸加工时,将钢板弯曲加工后的部分的厚度变得越薄,千斤顶主体120的疲劳强度可能会降低。另一方面,在使用千斤顶时,在直到使千斤顶的升力达到目标值为止的期间,需要监视千斤顶的升力的变化。根据本申请的专利技术者等可了解到:构成千斤顶主体的钢板的厚度变得越薄,千斤顶的升力越容易相对于千斤顶主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而变化。因此,在监视千斤顶的升力的变化时,优选将构成千斤顶主体的钢板的厚度变薄。然而,在如以往那样进行冲压拉伸加工的情况下,由于必须充分地确保构成千斤顶主体的钢板的厚度,因此无法监视千斤顶的升力的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被一对承压板夹持并根据注入材料的注入状态而膨胀以及收缩的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具有:通过对平板状的钢板进行旋压加工而成型一对加工件的工序;和通过使一对加工件的端面相互接触并对上述加工件的端面进行焊接而加工千斤顶主体的工序。这里,钢板的厚度为0.8mm以上且2.6mm以下。通过使钢板的厚度为0.8~2.6mm,当在千斤顶主体的内部注入注入材料使千斤顶主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时,易于使千斤顶主体的升力随着千斤顶主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而变化。由此,在直到使千斤顶主体的升力达到目标值为止的期间,易于把握千斤顶主体的升力的变化,能够进行升力的监视。另外,若对上述的厚度的钢板进行冲压拉伸加工,则一对加工件的焊接易于变得不充分。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对上述的厚度的钢板进行旋压加工,从而能够制造加工件。并且,通过使用上述的厚度的钢板,能够对一对加工件进行充分的焊接。钢板的厚度能够为1.2mm以上且2.6mm以下。当使用千斤顶主体时,会重复千斤顶主体的膨胀以及收缩。另外,当利用千斤顶支撑构造物,将千斤顶的行程量维持为规定值时,作用于千斤顶的负载会变化。这里,通过使钢板的厚度为1.2~2.6mm,即使重复千斤顶主体的膨胀以及收缩的次数增加,并且即使重复对于千斤顶的负载变化的次数增加,也能够轻松抑制千斤顶主体的疲劳强度的降低。在制造千斤顶时,如上所述制造千斤顶主体并且制造一对承压板。通过相对于千斤顶主体设置一对承压板,可得到千斤顶。附图说明图1是千斤顶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A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千斤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3B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千斤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3C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千斤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表示千斤顶主体的钢板的厚度、与千斤顶重复膨胀以及收缩时直至疲劳破坏的次数的关系的图。图5是表示千斤顶主体的钢板的厚度、与边将千斤顶的行程量维持为规定值边使千斤顶主体的内部的压力变化时直至疲劳破坏的次数的关系的图。图6A是对以往的千斤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6B是对以往的千斤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6C是对以往的千斤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6D是对以往的千斤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千斤顶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1以及图2表示向千斤顶1注入后述的注入材料之前的状态(称为初始状态)。如图1所示,当从上方或者下方观察千斤顶1时,千斤顶1形成为近似圆形。千斤顶1具有千斤顶主体10以及一对承压板21。千斤顶主体10具有沿着千斤顶主体10(千斤顶1)的外周形成为环状的曲面部11。另外,千斤顶主体10在曲面部11的内侧具有一对平坦部12。曲面部11与一对平坦部12连接。千斤顶主体10由具有规定厚度的钢板形成。作为形成千斤顶主体10的钢板,能够使用冷轧钢板,特别是能够使用由JISG3141所规定的SPCE(种类的符号)或者SPCD(种类的符号)。当千斤顶1处于初始状态时,曲面部11相对于一对平坦部12沿图2的上下方向膨胀。利用曲面部11以及平坦部12,形成容纳注入材料的空间(封闭空间)。如图1所示,在千斤顶主体10的曲面部11分别连接有注入管31以及排出管32。注入管31用于向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注入注入材料。注入材料可以是具有固化性的流体(称为固化性流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固化性的流体(称为非固化性流体)。作为固化性流体,能够使用例如水泥浆、合成树脂砂浆。另外,作为非固化性流体,能够使用例如油、水。当向千斤顶主体10注入注入材料时,能够一边对注入材料进行加压一边注入注入材料。具体而言,若将加压泵连接于注入管31,则能够利用由加压泵产生的压力,将注入材料注入千斤顶主体10。作为加压泵,存在例如使用水压的泵、使用油压的泵。排出管32用于从千斤顶主体10排出注入材料、气体。在将注入材料注入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前,由于在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存在气体(空气等),因此需要使该气体从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排出。因此,若使用排出管32,则伴随着将注入材料注入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能够使存在于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的气体从排出管32排出。另外,必须用注入材料填满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因此,通过确认注入材料从排出管32排出,能够确认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被注入材料填满。若将注入材料注入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则能够使千斤顶主体10膨胀。在使千斤顶主体10膨胀时,使用例如设置于排出管32的断流阀(未图示),堵塞排出管32的排出路径即可。由此,注入材料不会从排出管32排出,能够继续将注入材料注入千斤顶主体10的内部。若继续将注入材料注入千斤顶主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千斤顶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千斤顶主体被一对承压板夹持,并根据注入材料的注入状态而膨胀以及收缩,所述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对平板状的钢板进行旋压加工而成型一对加工件的工序;和通过使所述一对加工件的端面相互接触并对所述一对加工件的端面进行焊接而加工所述千斤顶主体的工序,所述钢板的厚度为0.8mm以上且2.6mm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11 JP 2015-0488921.一种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千斤顶主体被一对承压板夹持,并根据注入材料的注入状态而膨胀以及收缩,所述千斤顶主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对平板状的钢板进行旋压加工而成型分别具有平坦部以及弯曲部的一对加工件的工序;和通过使所述一对加工件的在所述弯曲部处的端面相互接触并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下和则西冈基
申请(专利权)人:极东钢弦混凝土振兴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