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董军专利>正文

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5248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9 0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其壳体上设置有废气入口阀门和废气出口阀门,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活性炭滤筒。本发明专利技术与传统的活性炭吸附装置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单位空间内的吸附面积显著增加,进而使其在处理大风量废气时设备外形尺寸与占地面积均显著缩减。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又继承了传统活性炭吸附装置可靠实用等优点,其造价低,结构简单,运行阻力小,能耗小,运行费用低,且装置内无运动件,可靠耐用,活性炭更换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气吸附装置
,具体是一种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
技术介绍
针对各类有机溶剂废气,目前主要采用的处理方法有下列四种:(I)高空排放法:该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但它只是通过集中单点排放、保证排空高度等措施来满足基本的环保要求,并不能减少有机溶剂的排放总量;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已不允许有机废气进行直接排放,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方可排放。(2)活性炭塔(罐)吸附法:其处理大风量废气时设备外形尺寸大、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较适用于小风量有机废气的处理,应用受限。(3)燃烧法:该方法造价高,能耗大,日常运行成本高,且仅适用于中小风量、高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应用受限。(4)活性炭吸附转轮法。该方法适用于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但核心技术由国外公司掌握,其占地面积大、造价高、运行成本高,不适合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目前,市场上针对大风量、低浓度废气的处理装置主要是采用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法,活性炭层均是塔式平铺,由于废气经过活性炭层时要求风速较小,并要保证相应的接触时间,导致设备截面与炭层厚度大,运行阻力大,故市场上的废气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大,造价高,运行成本高,很多企业无力承受高昂代价来治理,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实现在单位空间内设置数倍于传统活性炭塔吸附装置吸附面积的目的,进而解决了传统活性炭吸附装置在处理大风量废气时设备外形尺寸过大、占地面积过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废气入口阀门和废气出口阀门,所述的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活性炭滤筒。多个所述的活性炭滤筒均匀分布于壳体内。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所述的壳体为立方体结构,所述的多个活性炭滤筒呈矩阵式排列。所述的壳体为圆筒形结构,所述的多个活性炭滤筒沿圆心扩散分布。所述的多个活性炭滤筒水平、竖直或倾斜布置于壳体内。所述的活性炭滤筒的个数和大小根据处理废气量及壳体的大小设计,自行调整。本专利技术新型的优点:本专利技术与传统的活性炭吸附装置相比,其在单位空间内的吸附面积显著增加,进而使其在处理大风量废气时设备外形尺寸与占地面积均显著缩减。同时,又继承了传统活性炭吸附装置可靠实用等优点,其造价低,结构简单,运行阻力小,能耗小,运行费用低,且装置内无运动件,可靠耐用,活性炭更换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K-K剖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K-K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K-K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主视图。图8是图7的K-K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见图1和图2,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立方体结构的壳体1,壳体I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废气入口 2和废气出口 3,壳体I上还设置有相对布置的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 4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 5,壳体I内设置有多个水平布置且呈矩阵排列的活性炭滤筒6。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的工作原理:废气吸附时,废气入口 2和废气出口 3处于开启状态,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 4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 5处于关闭状态,废气由废气入口 2进入壳体I内,经过活性炭滤筒6吸附净化后,最终从废气出口 3 ;脱附再生时,废气入口 2和废气出口 3处于关闭状态,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 4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 5处于开启状态,脱附用热空气/蒸汽由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 4进入,对活性炭滤筒6进行脱附再生后,由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 5排出进行回收或燃烧处理后热量再利用。实施例2见图3和图4,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立方体结构的壳体I,壳体I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置有废气入口 2和废气出口 3,且壳体I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 4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 5 ;壳体I内设置有多个竖直布置且呈矩阵排列的活性炭滤筒6。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的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实施例3见图5和图6,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圆筒形结构的壳体1,壳体I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废气入口 2和废气出口 3,且壳体I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置有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 5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 4 ;壳体I内设置有多个竖直布置活性炭滤筒6,其中一个活性炭滤筒6设置于圆心处,其余活性炭滤筒6呈环形均匀布置。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的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实施例4见图7和图8,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立方体结构的壳体1,壳体I的底端和顶端分别设置有废气入口 2和废气出口 3,壳体I上还设置有相对布置的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 4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 5 ;壳体I内设置有多个水平倾斜布置且呈矩阵排列的活性炭滤筒6。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的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显而易见的若干结构、布置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这些均应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废气入口阀门和废气出口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活性炭滤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的活性炭滤筒均勾分布于壳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为立方体结构,所述的多个活性炭滤筒呈矩阵式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为圆筒形结构,所述的多个活性炭滤筒沿圆心扩散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活性炭滤筒水平、竖直或倾斜布置于壳体内。【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其壳体上设置有废气入口阀门和废气出口阀门,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活性炭滤筒。本专利技术与传统的活性炭吸附装置相比,本专利技术在单位空间内的吸附面积显著增加,进而使其在处理大风量废气时设备外形尺寸与占地面积均显著缩减。同时,本专利技术又继承了传统活性炭吸附装置可靠实用等优点,其造价低,结构简单,运行阻力小,能耗小,运行费用低,且装置内无运动件,可靠耐用,活性炭更换方便。【IPC分类】B01D53/04【公开号】CN105056705【申请号】CN201510502131【专利技术人】董军, 周新洁, 张波 【申请人】董军【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申请日】2015年8月15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废气入口阀门和废气出口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活性炭滤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军周新洁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董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