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36736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7 1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净水器,包括筒体、混凝筒、絮凝筒和过滤室,混凝筒、絮凝筒、过滤室均设置在筒体内,混凝筒上设有与混凝筒内部相通的进水管,混凝筒的出水端与絮凝筒内部相通,絮凝筒的出水端与过滤室内部相通,过滤室上部为储水室,过滤室上设有与储水室内部相通的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把混凝装置、絮凝筒都集中设置在筒体内,合理利用空间,整体结构的占用空间更小,且筒体外部不需要接太多的水管,一方面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不易受外界损害,另外一方面更为美观,移动和运输都较为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净水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售一体化净水器,一般都由反应室、沉淀室、过滤室等几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管道或水栗连接,外部需要连接很多的管道,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造成易损坏,且其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结构不紧凑,运输和移动均不方便,自动化程度不高,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结构不紧凑、外部需连接很多水管、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运输不方便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外部不需要连接很多水管、结构较为简单、占地面积较小、方便运输和移动的净水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净水器,包括筒体、混凝筒、絮凝筒和过滤室,混凝筒、絮凝筒、过滤室均设置在筒体内,混凝筒上设有与混凝筒内部相通的进水管,混凝筒的出水端与絮凝筒内部相通,絮凝筒的出水端与过滤室内部相通,过滤室上部为储水室,过滤室上设有与储水室内部相通的出水管。作为优选,过滤室包括设置在絮凝筒底部上方的斜板室和设置在斜板室上方的沙室。作为优选,过滤室包括设置在絮凝筒底部上方的滤球室和设置在滤球室上方的沙室。作为优选,还包括虹吸管,虹吸管下部位于絮凝筒底部,虹吸管上位于储水室的部位设有虹吸破坏管,虹吸管与虹吸破坏管相通。作为优选,混凝筒内设有螺旋形挡水板。作为优选,沙室与斜板室或沙室与滤球室之间通过沙室隔板分隔,沙室隔板上设有通孔,通孔上设有过滤帽,沙室与斜板室之间或沙室与滤球室之间通过过滤帽相通。作为优选,还包括药箱,药箱嵌入筒体内上部。作为优选,虹吸管下端设有方便吸泥浆的喇叭口。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把混凝装置、絮凝筒都集中设置在筒体内,合理利用空间,整体结构的占用空间更小,且筒体外部不需要接太多的水管,一方面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不易受外界损害,另外一方面更为美观,移动和运输都较为方便;药箱也设置在筒体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图4是图1的侧视图。图5是清沙口的主视图。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I一筒体、2—排污阀、3—沙室、4 一药箱、5—进水管、6—出水管、7—滤球室、8—滤球室隔板、9 一过滤帽、10—内虹吸管、11一外虹吸管、12—法兰、13—虹吸破坏管、14一喇叭口、15—混凝筒、16—螺旋形挡水板、17一絮凝筒、18一底板、19一顶板、20—过滤球进出口、21—清沙口、22—投沙口、23—塑料盖板、24—橡胶垫、25—螺丝、26—上排气管、27—下排气管、28—支撑管、29—沙室隔板、30—储水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净水器,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筒体1、混凝筒15、药箱4、絮凝筒17和过滤室,混凝筒15、絮凝筒17、过滤室均设置在筒体I内,混凝筒15上设有与混凝筒15内部相通的进水管5,混凝筒15的出水端与絮凝筒17内部相通,絮凝筒17的出水端与过滤室内部相通,过滤室上部为储水室30,过滤室上设有与储水室30内部相通的出水管6。药箱4嵌入筒体I内上部。在本实施例中,混凝筒15设置在絮凝筒17内,絮凝筒17设置在过滤室内。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室包括设置在絮凝筒17底部上方的滤球室7和设置在滤球室7上方的沙室3。沙室3上部为储水室30。水从进水管5进入混凝筒15内,药箱4内的混凝剂加热混凝筒15内,水在混凝筒15内与混凝剂混合,并从混凝筒15上端益处流到絮凝筒17内进行反应,泥浆沉淀在絮凝筒17底部,反应后的水先后通过滤球室7、沙室3,慢慢的积聚在储水室30内,直到水位上升到出水管6,再从出水管6流出。把混凝装置、絮凝筒17、药箱4都集中设置在筒体I内,合理利用空间,整体结构的占用空间更小,且筒体I外部不需要接太多的水管,一方面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不易受外界损害,另外一方面更为美观,移动和运输都较为方便。滤球室7与絮凝筒17之间设有滤球室隔板8。滤球室7与沙室3之间通过沙室隔板29分隔,沙室隔板29上设有通孔,通孔上设有过滤帽9,滤球室7和沙室3之间通过过滤帽9相通。过滤帽9可让水通过,置于沙室3内的沙子不易从过滤帽9中跑到斜板室2内,防止漏沙。还包括虹吸管,虹吸装置包括下部位于絮凝筒17内底部的内虹吸管10、下部低于内虹吸管10下部的外虹吸管11,内虹吸管10与外虹吸管11相通,内虹吸管10位于筒体I内,外虹吸管11位于筒体I外。内虹吸管10和外虹吸管11之间通过法兰12连接,内虹吸管10上位于储水室30的部位设有虹吸破坏管13,内虹吸管10与虹吸破坏管相通,内虹吸管10下端设有方便吸泥浆的喇叭口 14。内虹吸管10先后穿过滤球室7、斜板室2、沙室3并穿出筒体I与外虹吸管11连接。混凝筒15内设有螺旋形挡水板16。螺旋形挡水板16交错点焊于混凝筒15的内壁,焊好后内壁的螺旋形挡水板16投影铺满整个混凝筒15,并确保牢固。絮凝筒17与滤球室隔板8焊接密封,内虹吸管10先后穿过滤球室7、沙室3,且与滤球室隔板8、沙室隔板29焊接密封。筒体I上下端分别设有底板18和顶板19,混凝筒15底端位于底板18上端,滤球室7底端位于底板18上端。筒体I上设有过滤球进出口 20,筒体I上与沙室3相应位置设有清沙口 21,顶板19上与沙室3相应位置设有投沙口 22。过滤球进出口 20、清沙口 21和投沙口 22上均设有法兰12、与法兰12连接的塑料盖板23,法兰12和塑料盖板23之间设有橡胶垫24,法兰12和塑料盖板23之间通过螺丝25固定。筒体I上部还设有下排气管27,下排气管27穿出筒体I并通过法兰12连接有上排气管26。下排气管27、上排气管26用于排出储水室30内的气体,防止水不会上流到储水室30内ο底板18上设有用于支撑滤球室隔板8的支撑管28,支撑管28 —端与底板18连接,支撑管28另一端与滤球室隔板8连接。筒体I底部设有排污阀2,排污阀2与絮凝筒17底部相通,可对絮凝筒17内部进行大量排污清洗。水从进水管5流入混凝筒15内,药箱4为混凝筒15提供混凝剂,在螺旋形挡水板16的作用下水的流速降低,使得水与混凝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应,水从混凝筒15的上端流到絮凝筒17内,泥浆沉淀在絮凝筒17底部,水先后经滤球室7、沙室3的净化变成清水,清水慢慢在储水室30内积累,最后从出水管6流出。此时虹吸破坏管13被清水盖住,即虹吸破坏管13位于清水的水位下方。当絮凝筒17底部积存了很多泥浆的时候,水就很难从滤球室7向上流到沙室3内,因此设计虹吸管进行排放泥浆。内虹吸管10下端的喇叭口 14口径比较大,可将泥浆吸入。泥浆堵住水不能往上流,但是从进水管5的水还一直流入,因此泥浆会被内虹吸管10吸入,并从外虹吸管11排出,虹吸管的流速会比从进水管5进入的水块,因此会出现位于储水室30内的清水从沙室3回流到絮凝筒17底部的情况,此时清水会对沙室3、滤球室7进行清洗,将泥浆冲到絮凝筒17内,防止堵塞,在虹吸破坏管13漏出清水液面时,就会破坏虹吸管的工作,泥浆不会从虹吸管吸入,因此水继续进行净化,继续循环,达到排放泥浆的目的。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净水器,包括筒体(1)、混凝筒(15)、絮凝筒(17)和过滤室,其特征在于:混凝筒(15)、絮凝筒(17)、过滤室均设置在筒体(1)内,混凝筒(15)上设有与混凝筒(15)内部相通的进水管(5),混凝筒(15)的出水端与絮凝筒(17)内部相通,絮凝筒(17)的出水端与过滤室内部相通,过滤室上部为储水室(30),过滤室上设有与储水室(30)内部相通的出水管(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利鑫李瑞平陈镇平陈际裕谢华标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宏贯路桥防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