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06314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16:10
一种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本装置包括外壳(9);外壳(9)内设有堆叠结构构成的蓄热体(8),蓄热体(8)内穿设有换热盘管(5),换热盘管(5)的两端分别与出口管道(6)和入口管道(11)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蓄热体作为太阳能腔体吸收器,换热面积大,管道加工布置简单,在解决太阳能热量输出不稳定问题的同时,有效提高了输出工质的参数;将蓄热体采用堆叠结构,可针对用户需求灵活设计堆叠层数,以适应不同功率集热装置的需求。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效果显著,适宜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热利用
,尤其涉及一种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
技术介绍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具有清洁、环保、持续、长久的优势,成为人们应对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强烈关注,也成为我国当前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太阳能的辐照的间断性、不稳定性以及能量密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对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稳定运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太阳能蓄热系统可以将多余的太阳能热量暂时储存起来,等到没有日照或日照不足时再将这部分热量释放出来,从而保证了整个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目前这类太阳能蓄热装置一般是与集热装置是分离的,造成了热传递回路较长,阻力与热量损耗严重的问题,系统综合效率较低。而将太阳能蓄热装置与集热装置结合在一起的蓄热集热器结构紧凑,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是由于尺寸的限制,采用单根直管换热长度不足,换热面积过小,加热得到的工质品质较低,而采用上下回折型管道造成管道和蓄热体结构复杂,安装拆卸困难,不易检修,增加了装置的制造、安装和维护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本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堆叠结构构成的蓄热体,蓄热体内穿设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的两端分别与出口管道和入口管道相连通。进一步,所述蓄热体为桶状,其内中空区域构成吸热腔;开口处设有石英玻璃窗□ O进一步,所述蓄热体由底层蓄热体、至少一层中间层蓄热体、顶层蓄热体一和顶层蓄热体二由下至上堆叠而成。进一步,所述的底层蓄热体、中间层蓄热体为同轴等径的圆筒状,内部中空区域构成吸热腔;所述顶层蓄热体一和顶层蓄热体二为同轴等径的圆柱状,并覆盖吸热腔的顶部,令蓄热体构成下端开口的桶状。进一步,换热盘管包括至少一个侧壁换热管、顶层换热管和外部连接管;各侧壁换热管与顶层换热管均分别与外部连接管相连通。进一步,所述侧壁换热管分别对应设于相邻中间层蓄热体的接触面处,或底层蓄热体与相邻中间层蓄热体的接触面处,或底层蓄热体与相邻中间层蓄热体的接触面处;优选的,底层蓄热体与相邻中间层蓄热体接触面处的侧壁换热管、或外部连接管的下端与入口管道相连通;进一步优选的,中间层蓄热体的上下平面均设有侧壁环形槽;相邻中间层蓄热体接触面处的侧壁环形槽对应设置,以供侧壁换热管放置并紧密贴合。进一步,所述侧壁换热管由多个轴线呈同心圆排布的圆环管路构成,相邻圆环管路经对应连接管相连通,最内侧和最外侧圆环管路分别与外部连接管相连通;优选的,侧壁换热管与蓄热体同轴设置;且最内侧圆环管路的径向距离大于中间层蓄热体的内侧壁径向距离、最外侧圆环管路的径向距离小于中间层蓄热体的外侧壁径向距离;进一步优选的,各侧壁换热管的相邻圆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进一步,顶层换热管设于顶层蓄热体一和顶层蓄热体二的接触面处;优选的,顶层换热管、或外部连接管的上端与出口管道相连通;进一步优选的,顶层蓄热体一和顶层蓄热体二的接触面处分别设有顶层环形槽;顶层蓄热体一和顶层蓄热体二上的顶层环形槽对应设置,以供侧顶层换热管放置并紧密贴入口 ο进一步,所述顶层换热管由多个轴线呈同心圆排布的圆环管路构成,相邻圆环管路经对应连接管相连通;优选的,所述顶层换热管与蓄热体同轴设置;且最内侧圆环管路的径向距离小于中间层蓄热体的内侧壁径向距离、最外侧圆环管路的径向距离小于顶层蓄热体一的外侧壁径向距离;进一步优选的,顶层换热管的相邻圆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进一步,相邻侧壁换热管分别经对应的外部连接管相连通,最顶部的侧壁换热管与顶层换热管经对应的外部连接管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外部连接管设于蓄热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处;蓄热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填充有保温层。进一步,所述的蓄热体由石墨材质构成,其内壁涂有选择性吸收涂层;所述外壳11由铝合金材质构成。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中集热装置的换热管路采用盘管型管道,其有效增大了单根换热管的长度,使得换热管中流动介质的换热面积增大,有效提高了集热装置的换热效率;2、本专利技术中集热装置的蓄热体采用堆叠结构,可针对用户需求灵活设计堆叠层数,以适应不同功率集热装置的需求;3、本专利技术中集热装置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不同层管路之间只需一个外部焊接点就可实现整个集热装置的组装,提高了该装置的拆装简易度,便于后期的维护保修。同时,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效果显著,适宜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蓄热体布置示意图;图3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底层蓄热体结构简图;图4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中间层蓄热体结构简图;图5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顶层蓄热体一结构简图;图6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顶层蓄热体一结构简图;图7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管路布置结构图;图8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侧壁换热管结构简图;图9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顶层换热管结构简图;图10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外部连接管结构简图;图11是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的蓄热换热部件安装效果图。图中:底层蓄热体1、中间层蓄热体2、顶层蓄热体一 3、顶层蓄热体二 4、换热盘管5、出口管道6、吸热腔7、蓄热体8、铝合金外壳9、保温层10、入口管道11、石英玻璃窗口 12、侧壁环形槽13、顶层环形槽14、通孔15、外部连接管11、侧壁换热管16、顶层换热管17、夕卜部连接管1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1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其包括换热盘管5、出口管道6、吸热腔7、蓄热体8、铝合金外壳9、保温层10、入口管道11、石英玻璃窗口 12。所述的铝合金外壳9内设有下侧开口的、倒置桶状的蓄热体8,所述蓄热体8与外壳9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保温层10。所述蓄热体8为桶状,其内中空区域构成吸热腔7 ;所述蓄热体8开口侧的铝合金外壳9上对应安装有石英玻璃窗口 12,所述的换热盘管5穿设于蓄热体8内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铝合金外壳9的下侧设有入口管道11,上侧设有出口管道6。A口管道11伸入外壳9的一端与换热盘管5相连通,出口管道6伸入外壳的一端与换热盘管5相连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入口管道11与换热盘管5,出口管道6与换热盘管5之间均通过焊接连接,以组成完整的换热管道系统,供换热介质在该系统的各管道中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吸收蓄热体中的热量,达到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集热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太阳光照射于反射镜聚焦后经石英玻璃窗口进入吸热腔,绝大部分能量被蓄热体的内壁吸热面吸收,少部分能量被腔内管道直接吸收,用于加热换热管中流动的换热工质。蓄热体吸热后温度升高到换热阈值温度,换热管道系统通过与蓄热体进行热交换其中的流体工质,工质经过加热、沸腾、过热过程后经出口管道流出。在运行过程中,当太阳辐射强度发生变化时,蓄热体的温度随之变化,依靠蓄热体的蓄热能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保证热流体出口流道处稳定、持续的输出一定热力学参数的工质。当蓄热体温度超过达到设计极限时,则通过改变流量以保证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盘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本装置包括外壳(9),其特征在于:外壳(9)内设有堆叠结构构成的蓄热体(8),蓄热体(8)内穿设有换热盘管(5),换热盘管(5)的两端分别与出口管道(6)和入口管道(11)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培林俞自涛张良叶宛丽张培模张作文王涛王宇飞
申请(专利权)人: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