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摩擦盘加载机构及采用该机构的双向摩擦加载式无多余力矩电液负载模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向摩擦加载式无多余力矩电液负载模拟器,属于电液伺服控制及半实物仿真领域。
技术介绍
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国防军事工业以及汽车工程、生物工程、建筑工程等民用工业生产中,通常需要对产品的关键部件或系统在受到外部动力载荷时,测试其性能以保证所设计产品的可靠性,并通过改进优化产品满足产品对性能的要求。多数动力负载一方面是随时间、空间变化的任意力/力矩,其具有强烈的非控性,如飞行器舵机舵面所受的空气铰链动力力矩等;另一方面,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产品检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甚至不可实现,如地震波动载荷。这些原因导致并促进了地面半实物仿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地面半实物仿真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无破坏性、全天候以及操作简单方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等优点,其经济性是经典自破坏性实验所无法比拟的。为了实现在实验室条件下半实物的复现被测对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受的动力载荷,模拟被测对象在实际工作中所受动力载荷环境,将经典的自破坏性实验转化为实验室条件下的预测研究,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及单位分别研制出了各种型号的用于地面半实物仿真的负载模拟器样机或产品。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以其控制精度高、较大的能量体积比、频率响应快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机床等高精尖领域。电液负载模拟器主要用以模拟导弹、战机等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其舵机舵面所受的空气动力力矩载荷谱,从而实现在地面半实物的测试飞行器舵机的性能,进而改进舵机系统,使舵机系统性能达到要求。随着对飞行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电液 ...
【技术保护点】
双摩擦盘加载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A摩擦盘(1)、B摩擦盘(2)、滑键(9)和滑动盘(14);滑动盘(14)通过一个滑键(9)与主轴(42)连接,A摩擦盘(1)固定在滑动盘(14)的侧面上;A摩擦盘(1)基于主轴(42)进行轴向滑动,同时向主轴(42)传递扭矩;A摩擦盘(1)的转速与被测舵机(108)的摆动转速一致;B摩擦盘(2)与A摩擦盘(1)相对放置,且构成一个摩擦副。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双摩擦盘加载机构的双向摩擦加载式无多余力矩电液负载模拟器,所述双摩擦盘加载机构包括A摩擦盘(1)、B摩擦盘(2)、滑键(9)和滑动盘(14);滑动盘(14)通过一个滑键(9)与主轴(42)连接,A摩擦盘(1)固定在滑动盘(14)的侧面上;A摩擦盘(1)基于主轴(42)进行轴向滑动,同时向主轴(42)传递扭矩;A摩擦盘(1)的转速与被测舵机(108)的摆动转速一致;B摩擦盘(2)与A摩擦盘(1)相对放置,且构成一个摩擦副;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器包括工控机(101)、A/D数据采集卡(102)、D/A转换电路(103)、伺服放大器(104)、DSP运动控制卡(105)、大伺服阀(106)、码盘(107)、力矩传感器(109)、力矩电机(110)和负载模拟单元;码盘(107)和大伺服阀(106)设置在被测舵机(108)上;被测舵机(108)通过力矩传感器(109)与主轴(42)刚性连接;码盘(107)的信号输出端与A/D数据采集卡(102)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力矩传感器(109)的信号输出端与A/D数据采集卡(102)的第二输入端相连,A/D数据采集卡(102)的输出端与工控机(101)的信号反馈端相连;工控机(101)的指令输出端与D/A转换电路(103)的输入端相连,D/A转换电路(103)的输出端与伺服放大器(104)的输入端相连,伺服放大器(104)的给定角位移指令输出端与大伺服阀(106)指令输入端相连;伺服放大器(104)的给定力矩信号输出端与伺服阀(45)的指令输入端相连;负载模拟单元包括两个双摩擦盘加载机构(111)、止推轴承(15)、力传感器(16)、过渡板(17)、弹簧(24)、三个液压缸(27)、液压缸盖板(39)、液压缸支座(41)和伺服阀(45);三个周向均布的液压缸(27)的两端对称分布两个双摩擦盘加载机构(111);三个液压缸(27)由伺服阀(45)驱动,使其按给定力矩信号连续切换的向液压缸(27)两端的双摩擦盘加载机构(111)均匀施加推力,当正力矩加载时,三个液压缸(27)向远离被测舵机(108)一端的双摩擦盘加载机构(111)施加推力,当负力矩加载时,三个液压缸(27)向靠近被测舵机(108)一端的双摩擦盘加载机构(111)施加推力,其中所施加的推力由液压缸(27)通过弹簧(24)、过渡板(17)、力传感器(16)、止推轴承(15)作用于双摩擦盘加载机构(1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摩擦加载式无多余力矩电液负载模拟器,其特征在于,负载模拟单元还包括第一大齿轮(3)、基座(4)、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第一圆螺母(7)、第三轴承(8)、第一止动垫圈(10)、第一轴承端盖(11)、第二轴承端盖(19)、第四轴承(20)、套筒(21)、两个第一键(22)、第一小齿轮(23)、第一B传动轴(25)、第五轴承(28)、三个锥齿轮(29)、第六轴承(30)、A传动轴(31)、第三轴承端盖(32)、轴承套筒(33)、三个第二键(36)、第二B传动轴(37)、第二小齿轮(38)、第二大齿轮(40)、主轴(42)、出油口(43)、阀块(44)、进油口(46);基座(4)包括上端基座(4-1)、中间基座(4-2)和下端基座(4-3),三者构成一体件;第一个锥齿轮(29)通过一个第二键(36)与A传动轴(31)连接;第一B传动轴(25)通过另一个第二键(36)与第二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宏光,郑大可,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