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和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0186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导光板,包括主体和荧光层,所述主体包括出光面、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荧光层位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荧光层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内封装有量子点,所述微结构包括微结构入光面,所述微结构入光面设于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微结构入光面的方向上中间厚两端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背光模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导光板和背光模组,能够提高色均匀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和一种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主流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平板显示设备)的色域水平仅在72%左右,甚至更低。为了提高色域,量子点(QuantumDot,QD)背光源技术应运而生,能够将显示产品的色域提高至100%,极大地丰富了显示产品的表现能力。但是,采用量子点的背光模组,由于量子点在薄膜上分布不均匀或者薄膜边缘与中心的量子点激发效率存在差异,内部色差偏大。同时因为量子点离激发光源较远,光转换效率很低,导致整个模组亮度较低。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产品色均匀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和一种背光模组,能够提高色均匀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主体和荧光层,所述主体包括出光面、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荧光层位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荧光层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内封装有量子点,所述微结构包括微结构入光面,所述微结构入光面设于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微结构入光面的方向上中间厚两端薄。优选的,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主体的入光面,所述主体的入光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出光方向垂直,在所述主体的入光方向上,所述微结构入光面的尺寸范围为:25至75微米。>优选的,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反射层。优选的,所述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主体的入光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优选的,所述多个微结构在所述主体的入光方向上连续布置。优选的,所述微结构呈三棱柱状结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主体和荧光层,所述主体包括出光面、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第一光源靠近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所述荧光层位于出光面上,所述荧光层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内封装有量子点,所述微结构包括微结构入光面,所述微结构入光面设于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微结构入光面的方向上中间厚两端薄。优选的,所述主体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主体的第二侧面均设有反射层,所述两个反射层相互贴合,所述两个主体的所述出光面共面,所述两个主体的底面亦共面,所述荧光层覆盖所述两个主体的出光面,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和所述第一光源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两侧。优选的,所述的两个反射层之间设置有粘着层。优选的,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主体的入光面,所述主体的入光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出光方向垂直,在所述主体的入光方向上,所述微结构入光面的尺寸范围为:25至75微米。优选的,所述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主体的入光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优选的,所述多个微结构在所述主体的入光方向上连续布置。优选的,所述微结构呈三棱柱状结构。优选的,所述导光板的底面设置有反射板。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反射板的一侧。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量子点封装在多个微结构中,在微结构入光面所在的平面上,相邻的微结构之间的间距仅为25至75微米,由于微结构尺寸小,其内封装的量子点的种类及比例易调配和控制,且整个导光板上荧光层由多个微结构有规律地并排组成,极大地提高了导光板的出光色均匀度。进一步的,由于微结构垂直于微结构入光面的方向上呈中间厚两端薄的截面形状,能够起到光线聚集作用,增加导光板的出光亮度。导光板结构的设置提高了采用所述导光板结构的背光模组的亮度和出光色均匀度,背光模组具备更佳的显示质量。进一步的,由于从光源发出光线自导光板主体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从导光板主体出光面发射出后进入荧光层,再通过量子点将光源所发出的光转化成不同波长的光发射出去,反射板用于将底面露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主体中,反射层用于将第二侧面露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主体中,使光可以二次取出,提高了光的使用效率,光线经反射后多次激发荧光层,增加了量子点的发光效率,进一步增加了背光模组的亮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处结构的放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阅图1-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视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如图1所示,导光板包括主体2和荧光层1,主体2包括出光面24、底面23、第一侧面21和第二侧面22,第一侧面21与第二侧面22相对设置且连接于出光面24与底面23之间,荧光层1位于出光面24上。荧光层1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微结构12,如图2所示,微结构12内封装有量子点11,微结构12包括微结构入光面,微结构入光面设在出光面24上,且微结构12在垂直于微结构入光面的方向上中间厚两端薄。可以理解的,此处的“中间厚两端薄”指在垂直于微结构入光面的方向上,微结构的中部顶端距离微结构入光面的距离大于微结构中部两侧的顶端距离微结构入光面的距离,该结构能够起到光线聚集作用,增加导光板的亮度。如图2所示,微结构12内封装的量子点11包括大颗粒量子点112和小颗粒量子点111。量子点11的发射光谱可以通过改变量子点11的尺寸大小来控制,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可以使其发射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因此不同颗粒大小的量子点的调配和分布直接影响到导光板的发光质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量子点11分别封装在多个微结构12中,由于微结构12尺寸小,其内封装的量子点11的种类及比例易调配和控制,且整个荧光层1由多个微结构12有规律地并排组成,极大地提高了导光板的出光色均匀度,使导光板能够具备更佳的显示质量。进一步的,主体2第一侧面21为主体2的入光面,主体2的入光方向与主体2的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和荧光层,所述主体包括出光面、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荧光层位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荧光层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内封装有量子点,所述微结构包括微结构入光面,所述微结构入光面设于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微结构入光面的方向上中间厚两端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和荧光层,所述主体包括出光面、
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连接于
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荧光层位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荧光层包括
多个并排布置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内封装有量子点,所述微结构包括微结构
入光面,所述微结构入光面设于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微
结构入光面的方向上中间厚两端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主体的
入光面,所述主体的入光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出光方向垂直,在所述主体的入光
方向上,所述微结构入光面的尺寸范围为:25至75微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反射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主
体的入光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