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形成包装的柔性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796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形成包装的柔性板,包括一个主体部分、一个大底板、一个小底板、一个左侧底板和一个右侧底板。主体部分包括一个后主体板、一个左侧主体板、一个前主体板和一个右侧主体板。大底板与后主体板的底边相连。小底板与前主体板的底边相连,并具有一个条形片、及第一和第二突出片。左侧底板与左侧主体板的底边相连,且在第一突出片附近形成一个切口区域。右侧底板与右侧主体板的底边相连,且在第二突出片附近形成一个切口区域。插入片的长度比第一和第二突出片之间的距离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装,用于包裹诸如相机的商品。
技术介绍
通常,已知一种包装,重量相对较重的商品放于其中,且该包装具有称为“美式锁”的盒底,如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0-103422中所示。通过组装后底板、左侧底板、前底板和右侧底板而简单地形成盒底,从而无需诸如裱糊及粘合等操作。当从外侧看盒底时,左侧底板和右侧底板呈三角形,而后底板和前底板呈梯形,从而两个梯形的上边接触,而梯形的斜边与三角形的斜边接触(见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0-103422的图2)。由于后底板、左侧底板、前底板和右侧底板彼此接合,因此即使从里面按压其中央部分,上述包装的盒底也不会轻易散开。从而,可以在该包装中容纳相对较重的商品。但是,当必须在盒底的外表面上标明诸如产品序列号等信息时,由于上述传统盒底分成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且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分界线位于盒底的中央部分,因此会产生如下问题,即标明信息的区域有限。另一方面,通过向盒底施加完全覆盖外表面的密封,可以确保标识位置。但是,由于包装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分界线会偏移,结果,信息可能会变得难以阅读。
技术实现思路
从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形成包装的柔性板(flexible board),其可以确保增大用于在盒底的外表面上标明各种信息的区域,且标识位置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形成包装的柔性板,该柔性板在一个平面内展开,包括一个主体部分、一个大底板、一个小底板、一个左侧底板和一个右侧底板。主体部分包括一个后主体板、一个左侧主体板、一个前主体板和一个右侧主体板,它们都为矩形,且彼此相连以形成条形。大底板大致为矩形,且与后主体板的底边相连。大底板的纵向长度大致与左侧主体板的水平长度相等。大底板在其尖端部(tip portion)具有一个插入片。小底板与前主体板的底边相连,并具有一个沿着前主体板延伸的条形片,而第一和第二突出片在与前主体板相反的方向上从条形片的两端突起。左侧底板与左侧主体板的底边相连,且在与第一突出片对应的部分上形成第一切口(cut-out)区域。右侧底板与右侧主体板的底边相连,且在与第二突出片对应的部分上形成第二切口区域。插入片在沿着后主体部分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和第二突出片之间的距离短。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形成包装的柔性板,在组装时,其具有多边形底部开口。该柔性板在一个平面内展开,包括一个主体部分、一个大底板、一个小底板、一个左侧底板和一个右侧底板。主体部分包括一个后主体板、一个左侧主体板、一个前主体板和一个右侧主体板,它们彼此相连以形成条形。后主体板位于与多边形中前主体板相对的多边形的边上。大底板大致为多边形,且与后主体板的底边相连。大底板在其尖端部具有一个插入片。小底板与前主体板的底边相连,并具有一个沿着前主体板延伸的条形片,而第一和第二突出片在与前主体板相反的方向从条形片的两端突起。左侧底板与左侧主体板的底边相连,且在第一突出片附近的部分上形成第一切口区域。右侧底板与右侧主体板的底边相连,且在第二突出片附近的部分上形成第二切口区域。插入片在沿着后主体部分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和第二突出片之间的距离短。附图说明参考附图,根据下面的说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将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图1是从其上侧看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装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包装的展开图;图3是一个透视图,表示包装组装过程中的中间状态(statemidway),其中包装布置成使底面向上;图4是表示组装包装底面的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包装的展开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包装的展开图;图7是一个放大图,表示图6包装中形成的第三凹口;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包装的展开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包装的展开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包装的展开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包装的展开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图中所示的一个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是从其上侧看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装的透视图。作为例子,包装10可以用于容纳相机及其附件。包装10为长方体结构,包括一个具有四个壁的主体部分20,一对侧板31、32,和一个用于打开和关闭主体部分20的上部开口的盖子33,及一个底(图中未显示)。盖子33的尖端部33a向主体部分20的一侧折叠,凹口20a形成在主体部分20前侧的上部边缘上,以便于打开盖子33。通过折叠一块柔性板而得到包装10。柔性板可以是诸如铜版纸和纸板等的纸,也可以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薄板。图2表示包装10的展开图。主体部分20包括一个后主体板21、一个左侧主体板22、一个前主体板23和一个右侧主体板24,它们为矩形,且彼此相连以形成条形。即,后主体板21、左侧主体板22、前主体板23和右侧主体板24大致为矩形,且相邻板之间的边界由折痕25区分。固定活叶(fastening flap)26形成在后主体板21的边缘上并与左侧主体板22相对。通过折叠折痕25形成直角,使折痕25面向外侧,然后将固定活叶26粘在右侧主体板24的边缘上,从而形成二次棱镜形(quadratic-prism-shape)的主体部分20。大底板41与后主体板21的底边相连。大底板41大致为矩形,且大底板41的纵向长度大致与左侧主体板22的水平长度相等。大底板41具有一个用于覆盖包装10的大部分底部开口的主片41a,和一个在大底板41尖端部形成的插入片41b。小底板42与前主体板23的底边相连。小底板42具有一个沿着前主体板23延伸的条形片42a,及第一、第二突出片42b和42c在与前主体板23相反的方向上从条形片42a的两端突起。接合部分42d和42e在条形片42a及第一、第二突出片42b和42c之间形成,如图2表现为两条相交的直线,但实际上是弧形或四分之一圆周。左侧底部板43与左侧主体板22的底边相连。左侧底部板43大致为矩形,且左侧底部板43的纵向长度大致是前主体板23水平长度的一半。左侧底部板43在靠近或与第一突出片42b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一个第一切口区域43a。第一切口区域43a的尖端部为半圆形或弧形。类似地,右侧底部板44,其大致为矩形,与右侧主体板24的底边相连。右侧底部板44的纵向长度大致是前主体板23水平长度的一半。右侧底部板44在靠近或与第二突出片42c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一个第二切口区域44a。第二切口区域44a的尖端部为半圆形。在大底部板41中,插入片41b在沿着后主体板21的方向上的水平长度比第一、第二突出片42b和42c之间的距离短。而且,第一和第二弧形(或四分之一圆周)凹口41c和41d在主片41a和插入片41b之间形成。大底部板41、左侧底部板43、小底部板42、右侧底部板44和主体部分20由折痕45分隔。如上所述,在二次棱镜形主体部分20形成后,柔性板以这样的方式折叠,使折痕45向外,从而形成包装10的底部。这种成形过程将在下文中描述。另一方面,盖子33在后主体块21的上边形成。侧板31在左侧主体板22的上边形成,而侧板32在右侧主体板24的上边形成。盖子33,侧板31、32,和主体部分20由折痕34分隔。参考图1-4,说明包装10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的成形板由一块空白板冲压(stamp out)而成。该板(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形成包装的柔性板,所述柔性板在一个平面内展开,包括:一个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包括一个后主体板、一个左侧主体板、一个前主体板和一个右侧主体板,它们都为矩形,且彼此相连以形成条形;一个大底板,其大致为矩形,且与所述后主体板的底边相连,所述大底板的纵向长度大致与所述左侧主体板的水平长度相等,所述大底板在其尖端部具有一个插入片;一个小底板,其与所述前主体板的底边相连,并具有一个沿着所述前主体板延伸的条形片,而第一和第二突出片在与所述前主体板相反的方向从所述条形片的两端突起;一个左侧底板,其与所述左侧主体板的底边相连,且在与所述第一突出片对应的部分形成第一切口区域;及一个右侧底板,其与所述右侧主体板的底边相连,且在与所述第二突出片对应的部分形成第二切口区域;所述插入片在沿着所述后主体部分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和第二突出片之间的距离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畠山千惠佐藤弘
申请(专利权)人:宾得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