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世伟专利>正文

旋转伞定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42071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6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伞定位结构,将伞具的中棒以主中棒及副中棒两个独立的杆体插接而成,主中棒为长度较长的杆体,于底端固接有伞握把,副中棒插接于主中棒上方,副中棒顶部固接有上巢而长度较短,且枢接成单一中棒的主中棒与副中棒为可各自转动形态,使得与上巢接设的伞骨及伞面于开伞后,亦可随副中棒转动,主中棒及活动巢上还设有定位结构,使得在收伞后,》伞骨伞面及副中棒不会各自转动;当使用者手握伞具的伞握把撑伞时,倘若伞骨或伞布碰撞异物或他人时,伞面会产生转动而抵销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避免持伞者或碰撞者产生伤害,且于收伞后,伞骨伞面得以定位而不会旋转,以提升伞具使用的安全性及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旋转伞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旋转伞定位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在使用撑伞类工具时,人的手会紧握伞具中棒的伞握把,因此当伞面上的伞骨末端撞到物品或他人时,撞击的力道可能造成物品损坏或人员受伤,而会造成此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目前的伞具结构中的中棒与上巢为固接的形态,也就是中棒与上巢为一体连动形态,而接合在上巢的伞骨伞面当然也与中棒为一体连动形态,这种结构会导致当伞骨末端撞到物品或他人时,而中棒又被手紧握,伞面伞骨会没办法自行旋动来抵销或减弱撞击所产生的力道,因此,目前的伞具结构实具有一定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旋转伞定位结构,使得伞骨或伞布碰撞异物或他人时,伞面会产生转动而抵销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避免对持伞者或碰撞者产生伤害,且于收伞后,伞骨伞面得以定位而不会旋转,以提升伞具使用的安全性及实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旋转伞定位结构,包括中棒、上巢、活动巢、开伞弹簧和伞骨;所述中棒包括中空的主中棒和副中棒,所述副中棒的长度小于主中棒的长度,副中棒的下半部外径小于主中棒的内经,副中棒的下半部插接于主中棒内;所述上巢固定于副中棒顶端,上巢枢接有若干根伞骨,所述若干根伞骨上接设有伞布面;所述活动巢套置于中棒上,所述活动巢包括主巢、副巢和覆套,所述主巢底端的全环面上开设有若干缺口槽,缺口槽上方位置的槽面设有扣合块;所述副巢设置于主巢上方;所述覆盖底端内侧面设有一凸环,上端处设有扣合孔,所述覆盖套置于主巢下半部上,并通过扣合孔与主巢的扣合块卡合固定,且在卡合时将主巢底端的缺口槽覆盖;所述副巢枢接有若干根支骨,所述每根支骨的另一端枢接一根伞骨;所述主巢枢接有若干根辅助骨,所述每根辅助骨的另一端枢接一根支骨;所述开伞弹簧顶撑于活动巢的主巢与副巢间,其底部置入主巢内,顶部抵靠于副巢底面;所述主中棒底端设有一与所述缺口槽相匹配的弹弓。作为优选的,还包括一缓冲套,所述缓冲套套置于中棒的副中棒上,其顶端与上巢面顶撑。作为优选的,所述主中棒顶端位置连同插入的副中棒下半部压制有贴靠的内凹环槽。作为优选的,所述主中棒底端固接一伞握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旋转伞定位结构将伞具的中棒以主中棒及副中棒两个独立的杆体插接而成,主中棒为长度较长的杆体,于底端固接有伞握把,副中棒插接于主中棒上方,副中棒顶部固接有上巢,且枢接成单一中棒的主中棒与副中棒为可各自转动形态,使得与上巢接设的伞骨及伞面于开伞后,亦可随副中棒转动,主中棒及活动巢上还设有定位结构,使于收伞后,伞骨伞面及副中棒不会各自转动;当使用者手握伞具的伞握把撑伞时,倘若伞骨或伞布碰撞异物或他人时,伞面会产生转动而抵销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避免持伞者或碰撞者产生伤害,且于收伞后,伞骨伞面得以定位而不会旋转,以提升伞具使用的安全性及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活动巢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开伞时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收伞时的剖面图。附图标记:中棒10主中棒11 12副中棒伞握把13 弹弓14上巢20活动巢30 主巢31副巢32覆套33开伞弹簧40 缓冲套50伞骨60支骨61辅助骨62第一内凹环槽111 第二内凹环槽121缺口槽311 扣合块312凸环33I扣合孔33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旋转伞定位结构作进一步说明。以下是本技术所述的旋转伞定位结构的最佳实例,并不因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4,图中示出了一种旋转伞定位结构,主要是由中棒10、上巢20、活动巢30、开伞弹簧40、缓冲套50及伞骨60等构件所组成,该中棒10是由中空的主中棒11及副中棒12插接而成,副中棒12的长度小于主中棒11的长度,其下半部的外径小于主中棒11的内径,而上半部的外径与主中棒11的外径相同,利用副中棒12的下半部由主中棒11的上端插入接合后,再于近主中棒11顶端位置连同插入的副中棒12下半部施以压制工序,使得主中棒11与副中棒12的下半部上分别形成贴靠的第一内凹环槽111及第二内凹环槽121,从而使主中棒11与副中棒12不会脱离,于主中棒11底端固接一伞握把13,并于近伞握把13处设有弹弓14 ;该上巢20固接于副中棒12近顶端处,若干根伞骨60的一端与上巢20枢接,并于伞骨60上接设有伞布面;该活动巢30套置于中棒10上,是由主巢31、副巢32及覆套33所组成,于主巢31底端的全环面上开设有若干个缺口槽311,而于缺口槽331上方位置的巢面设有扣合块312,副巢32位于主巢31上方,覆套33底端内侧面形成一凸环331,而于近上端处开设有扣合孔332,由主巢31下方套置于主巢31下半部上,并以扣合孔332与主巢31的扣合块312卡扣接合,且将主巢31底端的缺口槽331罩覆,若干根支骨61的一端与副巢32枢接,而每根支骨的另一端与一根伞骨60枢接,若干根辅助骨62的一端与主巢31枢接,而每根辅助骨的另一端与一根支骨61枢接;该开伞弹簧40顶撑于活动巢30的主巢31与副巢32之间,底部置入主巢31内,顶端抵靠于副巢32底面;该缓冲套50套置于中棒10的副中棒12上,其顶端与上巢20底面顶撑。如图4和图5所示,按压弹弓14开伞后的伞具是由开伞弹簧40将活动巢30向上推移至顶靠缓冲套50,并撑张伞骨60以张开伞面,而如图4所示,由于伞具的中棒10是由主中棒11与副中棒12两个独立的杆体插接而成,彼此并不会产生连动,因此当使用者手握伞具的伞握把13撑伞时,倘若伞骨60或伞布碰撞异物或他人时,伞面枢接于上巢O的伞骨60带动副中棒12连同活动巢30及缓冲套50产生转动以抵销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而如图5所示,当伞具收伞后,活动巢30向下移位至近伞握把13处,由弹弓14勾扣覆套33的凸环331以完成收伞,同时,弹弓14也置入主巢31底端的缺口槽311内,卡止活动巢30而使伞骨60连同副中棒12都不能转动,简而言之,于收伞后,伞具的伞面被定位而不会产生转动以方便携带。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旋转伞定位结构将伞具的中棒以主中棒及副中棒两个独立的杆体插接而成,主中棒为长度较长的杆体,于底端固接有伞握把,副中棒插接于主中棒上方,副中棒顶部固接有上巢,且枢接成单一中棒的主中棒与副中棒为可各自转动形态,使得与上巢接设的伞骨及伞面于开伞后,亦可随副中棒转动,主中棒及活动巢上还设有定位结构,使于收伞后,伞骨伞面及副中棒不会各自转动;当使用者手握伞具的伞握把撑伞时,倘若伞骨或伞布碰撞异物或他人时,伞面会产生转动而抵销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避免持伞者或碰撞者产生伤害,且于收伞后,伞骨伞面得以定位而不会旋转,以提升伞具使用的安全性及实用性。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主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伞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棒、上巢、活动巢、开伞弹簧和伞骨;所述中棒包括中空的主中棒和副中棒,所述副中棒的长度小于主中棒的长度,副中棒的下半部外径小于主中棒的内经,副中棒的下半部插接于主中棒内;所述上巢固定于副中棒顶端,上巢枢接有若干根伞骨,所述若干根伞骨上接设有伞布面;所述活动巢套置于中棒上,所述活动巢包括主巢、副巢和覆套,所述主巢底端的全环面上开设有若干缺口槽,缺口槽上方位置的槽面设有扣合块;所述副巢设置于主巢上方;所述覆盖底端内侧面设有一凸环,上端处设有扣合孔,所述覆盖套置于主巢下半部上,并通过扣合孔与主巢的扣合块卡合固定,且在卡合时将主巢底端的缺口槽覆盖;所述副巢枢接有若干根支骨,所述每根支骨的另一端枢接一根伞骨;所述主巢枢接有若干根辅助骨,所述每根辅助骨的另一端枢接一根支骨;所述开伞弹簧顶撑于活动巢的主巢与副巢间,其底部置入主巢内,顶部抵靠于副巢底面;所述主中棒底端设有一与所述缺口槽相匹配的弹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世伟
申请(专利权)人:郭世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