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1222655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0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其中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的原料包括单体A、单体B、双官能团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及配体;其中单体A、单体B、双官能团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及配体的摩尔比为(30-50)∶(20-90)∶(0.8-1)∶1∶1∶2。本发明专利技术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具有尺度可控、合成方便、无需自组装、客体物质装载量较大、适合大量生产、低毒、可引入多种官能团等特点及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具有较高的装载能力和较好的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可以用于非水溶性活性物质的装载和缓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释材料,具体地说是一种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二、
技术介绍
聚合物纳米材料(包括胶体粒子、交联胶体以及纳米胶等)备受关注。他们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比如,药物的缓释(B.G.DeGeest,etal.Chem.Soc.Rev.2007,36,636;A.I.Petrov,etal.Macromolecules2003,36,10079;T.BShutava,etal.Macromolecules2005,38,2850;D.E.Discher,etal.Prog.Polym.Sci.2007,32,838;S.P.Armes,etal.Macromol.RapidCommun.2009,30,267;F.H.Meng,etal.Biomacromolecules2009,10,197;J.M.J.Fréchetetal.J.Am.Chem.Soc.2004,126,11936),传感器(C.W.Zhao,etal.Macromol.Rapid.Commun.2008,29,1810;D.Roy,etal.Chem.Commun.2009,2106)等。聚合物纳米材料一般由多步合成,乳液聚合,自组装技术等所制备。虽然现有技术中已经报道了若干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例如,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步骤多,纯化困难,从而导致其成本相当高;纳米胶体不稳定(胶体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解离),装载及释放活性物质的能力相对较弱,并且不适于大规模生产;交联的胶体和聚合物纳米胶由于高度交联的结构限制了它们的装载能力;乳液聚合很难制备功能性聚合物纳米材料,同时所得的纳米材料装载及释放活性物质的能力也比较弱。这些缺陷严重的限制了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来说,自组装制备聚合物纳米耗时长、不利于扩大化生产。总之,考虑到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制备稳定、高装载能力的聚合物纳米以及克服自组装技术的缺陷是个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农药领域,为使绝大多数非水溶性原药便于施用,实际中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乳油剂型)和表面活性剂(可湿粉、颗粒剂型等)等助剂使其分散于水中。使用这些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时存在原药分散性差、使用效率低下等不足之处。同时,它们毒性较高并不易挥发、对土壤(包括土壤本身,其中的微生物,及作物等)及环境会产生长期不利影响。农药的长期大量与低效施用,不仅对生物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如何制备原药分散效果好、使用效率较高、毒性较低、对土壤及环境污染较小的新型助剂及其配合农药,克服目前缺陷是很大的挑战。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农药残留与环境污染,保障国家粮食、食品与生态安全,促进农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的稳定性以及装载能力,简化其制备过程。本专利技术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是基于活性自由基聚合(LivingRadicalPolymerization)制备得到的,可以应用于农药原药等非水溶性活性物质的有效装载和缓释。本专利技术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的原料包括单体A、单体B、双官能团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及配体;其中单体A、单体B、双官能团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及配体的摩尔比为(30-50)∶(20-90)∶(0.8-1)∶1∶1∶2,需严格控制双官能团交联剂的添加量,当双官能团交联剂的摩尔比率大于1时,整个体系会交联,不能得到可以溶解于溶剂的超支化聚合物。所述单体A为适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两亲性聚合物的单体,选自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或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所述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的数均分子量≤500;所述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数均分子量≤500。所述单体B为适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非水溶性聚合物的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或苯乙烯类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或苯乙烯。所述双官能团交联剂选自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或二乙烯基苯;其中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数均分子量≤800,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的数均分子量≤800,优选EGDMA。所述引发剂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如异溴丁酸乙酯(EBriB)。所述催化剂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铜类催化剂,如溴化亚铜(CuBr)。所述配体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催化剂配体,如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本专利技术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单体A、催化剂及配体加入溶剂中,经冷冻-抽真空-充氮过程除去氧气,再加入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于75℃反应至单体A的转化率达到90-95%;接着加入已预先除氧的单体B和双官能团交联剂,在氮气保护下于75℃反应至单体B的转化率达到90-95%时终止反应;反应液移除残留催化剂之后,加入正己烷或石油醚中沉降并真空干燥得到超轻度交联超支化聚合物。反应中,各单体的转化率用核磁测定,所述溶剂为苯甲醚,溶剂的体积为单体A体积的两倍。将制备的超支化聚合物溶于200-2000倍体积的THF中,水相透析(3000-10000g/molMwcut-off透析膜)后得到透明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的水相分散液。透析目的在于测定纳米颗粒原始尺寸,即装载前的尺寸。将得到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的水相分散液直接用于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分析并确认纳米颗粒的存在及尺寸。本专利技术超支化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是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得到的,该聚合过程属于活性自由基聚合,能够得到结构可控的超支化聚合物。本专利技术首先以单体A为第一单体,合成单体A的均聚物,然后加入单体B作为第二单体合成嵌段共聚物,在共聚的过程中通过严格控制用量的双官能团交联剂的作用得到超轻度交联超支化聚合物。本专利技术整个聚合过程采用核磁监控。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基于聚合物纳米颗粒的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本专利技术聚合物纳米颗粒很稳定,不会随环境变化而解体(相对于聚合物的胶束,聚合物的胶束会随环境变化如温度、浓度、酸碱度等而解体),同时具有较高的装载能力(相对于高度交联的聚合物微米、纳米胶)。为测试本专利技术的聚合物纳米颗粒的毒性,专利技术人进行了经口LD50毒性测试。LD50结果为>5000mg/Kg。鉴定结果为低毒至无毒。本专利技术制得的聚合物纳米颗粒非常稳定,同时有较高的客体分子装载能力,可以用于如农药原药、染料等多种不同客体分子的缓释。作为代表,专利技术人实现了阿维菌素、丙溴磷、油红O的装载及相关缓释。阿维菌素的装载:将本专利技术超支化聚合物和阿维菌素共同溶于50mlTHF中,阿维菌素的质量为超支化聚合物质量的10%。在搅拌下缓慢滴加25mL蒸馏水,接着THF被完全蒸发,可得透明的装载10%阿维菌素的聚合物纳米水分散液。存在及尺寸经DLS测定。丙溴磷的装载与缓释:将本专利技术超支化聚合物和丙溴磷共同溶于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包括单体A、单体B、双官能团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及配体;其中单体A、单体B、双官能团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及配体的摩尔比为(30‑50)∶(20‑90)∶(0.8‑1)∶1∶1∶2;所述单体A选自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或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所述单体B选自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或苯乙烯类单体;所述双官能团交联剂选自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或二乙烯基苯;所述引发剂为异溴丁酸乙酯;所述催化剂为溴化亚铜;所述配体为五甲基二乙烯三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包括单体A、单体B、双官能团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及配体;其中单体A、单体B、双官能团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及配体的摩尔比为(30-50)∶(20-90)∶(0.8-1)∶1∶1∶2;所述单体A选自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或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所述单体B选自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或苯乙烯类单体;所述双官能团交联剂选自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或二乙烯基苯;所述引发剂为异溴丁酸乙酯;所述催化剂为溴化亚铜;所述配体为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所述超轻度交联超支化结构聚合物纳米缓释材料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将单体A、催化剂及配体加入溶剂中,经冷冻-抽真空-充氮过程除去氧气,再加入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于75℃反应至单体A的转化率达到90-95%;接着加入已预先除氧的单体B和双官能团交联剂,在氮气保护下于75℃反应至单体B的转化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涛谢云飞陈志钧丁晨璐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星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