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22448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0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将新鲜贝母花在-65~-35℃下完全冻结后取出,置于冷冻干燥设备中,在-50~-30℃、1-20Pa下干燥12-24h;将干燥的贝母花粉碎,过20-100目筛,得到贝母花粉末;取0.5~5.0g贝母花粉末,置于50ml超临界萃取釜中,以CO2为萃取剂,以0.05~5.00v%氨水-乙醇溶液为夹带剂进行静态萃取;萃取温度55~65℃、压力35~45MPa,夹带剂流速0.2ml/min;浸泡时间60-120min后,将含有萃取物的超临界CO2释放,得到超临界萃取物;将萃取物在40~50℃下,减压浓缩至干燥,即得到贝母花活性提取物。提取物中除了含有生物碱外,还含有贝母提取物中不具备的黄酮类物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浙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疮疡肿毒等症。浙贝母中的生物碱主要包括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浙贝宁、浙贝丙素、贝母辛碱和异浙贝母碱等物质。目前,生物碱主要是从浙贝母鳞茎中提取。现有的从贝母的鳞茎中提取生物活性成分的方法主要有: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醇类—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工艺有煎煮,浸渍,渗漉,回流等。这些提取方法和工艺都大量使用了有毒、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不仅导致生产成本过高,而且对环境和人体有较大的危害;并且提取工艺复杂,提取物中杂质含量高。浙贝母的来源主要是人工种植。每年3-4月间,浙贝母开花时常将贝母花或花苞摘除,以使地下鳞茎获得更多养分。摘除的花一般都随意丢弃或掩埋,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从废弃的贝母花中提取活性物质的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将新鲜贝母花在-65~-35℃下完全冻结后取出,置于冷冻干燥设备中,在-50~-30℃、1-20Pa下干燥时间12-24h;将干燥的贝母花粉碎,过20-100目筛,得到贝母花粉末;取0.5~5.0g贝母花粉末,置于50ml超临界萃取釜中,以CO2为萃取剂,以0.05~5.00v%氨水-乙醇溶液为夹带剂进行静态萃取;萃取温度55~65℃、压力35~45MPa,夹带剂流速0.2ml/min;浸泡时间60-120min后,将含有萃取物的超临界CO2释放,得到超临界萃取物;将萃取物在40~50℃下,减压浓缩至干燥,即得到贝母花活性提取物。或者,该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将新鲜贝母花在-65~-35℃下完全冻结后取出,置于冷冻干燥设备中,在-50~-30℃、1-20Pa下干燥时间12-24h;将干燥的贝母花粉碎,过20-100目筛,得到贝母花粉末;取10~100g所述贝母花粉末,加入1-10ml 0.05~5.00v%氨水-乙醇溶液,搅拌均匀,置于500ml超临界萃取釜中,以CO2为萃取剂,以0.05~5.00v%氨水-乙醇溶液为夹带剂进行动态萃取,萃取温度60~70℃,压力40~50Mpa,夹带剂流速0.5ml/min,CO2流速5L/min,萃取时间60-150min;将超临界萃取物在40~50℃下,减压浓缩至干燥,即得到贝母花活性提取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制备方法,充分利用废弃的贝母花,从贝母花中提取出了有效的生物碱成分,并且还提取出了高含量的黄酮,提取物除了具有生物碱的功效外,还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既解决了传统的贝母提取工艺中所存在的生产成本高、溶剂挥发污染周围环境的问题,本方法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使用量少,大量使用了无毒的二氧化碳,环境友好;而且使废弃的贝母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开辟了利用贝母花的新途径,对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提取物的LC-MS总离子流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提取物在m/z 432.35下的提取图,其中峰1为浙贝宁zhebeinine,峰2为浙贝甲素peimine,峰3为异浙贝母碱isoverticine;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提取物在m/z 430.33下的提取图,其中峰1为浙贝乙素peiminine,峰2为浙贝酮zhebeinone;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提取物浙贝甲素peimine的质谱图;图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提取物浙贝乙素peiminine的质谱图;图1至图5的纵坐标为丰度%;图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提取物抗氧化测试中猪油中POV值与时间的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该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新鲜贝母花在-50℃下完全冻结后取出,置于冷冻干燥设备中,在-35℃、1Pa下干燥时间20h;将干燥的贝母花粉碎,过60目筛,得到贝母花粉末;取5g贝母花粉末,置于50ml超临界萃取釜中,以CO2为萃取剂,以0.1v%氨水-乙醇溶液为夹带剂进行静态萃取;萃取温度60℃、压力40MPa,夹带剂流速0.2ml/min;浸泡时间120min后,将含有萃取物的超临界CO2释放,得到超临界萃取物;将萃取物在45℃下,减压浓缩至干燥,即得到生物碱。对得到的生物碱进行检测。1、检测提取物中有效成分:使用Acquity UPLC synapt G2色谱质谱联用仪;色谱柱:BEH C18(2.1×50mm,1.7μm);流动相:甲醇-10mmol/L乙酸铵(35∶65),流速:0.2ml/min,柱温:30℃,进样量2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采集模式,毛细管电压2.8kV,锥孔电压40V,离子源温度100℃。检测结果如图1至图5所示。检测各活性物质含量:采用外标法定量法,以标准品浙贝甲素和浙贝乙素的浓度和峰面积做标准曲线,将样品中测得的相应物质的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算出。经测定,本实施例提取物中浙贝甲素和浙贝乙素总含量20.48-35.59%。黄酮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为常规方法。简述如下:准确称取芦丁标准品20mg,加入20%的乙醇溶解,置于100mL容量瓶中,定容备用。准确吸取芦丁标准溶液0、1.0、2.0、3.0、4.0、5.0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各加入30%的乙醇使其体积为5mL;然后加入5%的NaNO2溶液0.3mL,摇匀,放置6min;再加入10%的Al(NO3)3溶液0.3mL,摇匀,放置6min;再加1mol/L的NaOH溶液4mL、30%乙醇定容并摇匀,放置15min。以实际空白为对照,于51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芦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校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为:A=0.0379C+0.0003,R2=0.9994。经测定超临界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15.98-29.50%。芦丁是作为总黄酮含量测定中的标准品,芦丁配浓度六个浓度(包含0浓度)然后加显色剂(NaNO2、Al(NO3)3NaOH等显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值,吸光值的大小与浓度是对应的,可以作一条直线方程,然后把样品加相同显色剂显色测定吸光值,代入方程可以算出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综上,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生物碱中含有浙贝宁(zhebeinine)、浙贝甲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将新鲜贝母花在‑65~‑35℃下完全冻结后取出,置于冷冻干燥设备中,在‑50~‑30℃、1‑20Pa下干燥12‑24h;将干燥的贝母花粉碎,过20‑100目筛,得到贝母花粉末;取0.5~5.0g贝母花粉末,置于50ml超临界萃取釜中,以CO2为萃取剂,以0.05~5.00v%氨水‑乙醇溶液为夹带剂进行静态萃取;萃取温度55~65℃、压力35~45MPa,夹带剂流速0.2ml/min;浸泡时间60‑120min后,将含有萃取物的超临界CO2释放,得到超临界萃取物;将萃取物在40~50℃下,减压浓缩至干燥,即得到贝母花活性提取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将新鲜贝母花在-65~-35℃下完全冻结后取出,置于冷冻干燥设备中,在-50~-30℃、
1-20Pa下干燥12-24h;
将干燥的贝母花粉碎,过20-100目筛,得到贝母花粉末;
取0.5~5.0g贝母花粉末,置于50ml超临界萃取釜中,以CO2为萃取剂,以
0.05~5.00v%氨水-乙醇溶液为夹带剂进行静态萃取;萃取温度55~65℃、压力35~45MPa,
夹带剂流速0.2ml/min;浸泡时间60-120min后,将含有萃取物的超临界CO2释放,得
到超临界萃取物;
将萃取物在40~50℃下,减压浓缩至干燥,即得到贝母花活性提取物。
2.一种贝母花提取物的制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慧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万里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