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纱嘴、喂纱方法及添加氨纶的喂纱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200580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4 1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纱嘴、喂纱方法及添加氨纶的喂纱方法。该导纱嘴包括固定板及导纱板。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贯穿有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所述导纱板其中一侧边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导纱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导纱板上具有多个用于供纱线穿过的导纱孔,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用于供纱线穿过的导纱槽,所述导纱槽从所述导纱板相邻于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边延伸至相对的侧边,且所述导纱槽的一端逐渐远离所述固定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纱嘴能在编织时确保实现下单边正常加氨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双面罗纹机在生产过程中,待编织面料的下单边无法实现加氨纶。若是在现有的双面罗纹机上加氨纶,则会出现无规律的反氨纶现象,也即原本不应出现在面层的氨纶丝出现在了面层上,导致编织出的面料的质量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在编织时确保实现下单边正常加氨纶的导纱嘴。—种导纱嘴,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贯穿有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及导纱板,所述导纱板其中一侧边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导纱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导纱板上具有多个用于供纱线穿过的导纱孔,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用于供纱线穿过的导纱槽,所述导纱槽从所述导纱板相邻于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边延伸至相对的侧边,且所述导纱槽的一端逐渐远离所述固定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所述导纱槽的最低端与所述导纱板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4-5mm,所述导纱槽的最高端与所述导纱板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9_15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纱槽的深度为3_4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纱槽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槽口的宽度为0.5-l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孔较所述第一固定孔靠近于所述导纱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孔呈长椭圆形,所述第一固定孔的长轴平行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导纱板之间的连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纱孔包括第一导纱孔及第二导纱孔,所述的第一导纱孔的内径小于第二导纱孔的内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喂纱方法。—种喂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导纱嘴通过固定板上具有的第一固定孔安装于针织圆机上,将氨纶导轮嵌设于所述导纱嘴的第二固定孔内并与所述导纱嘴连接,所述氨纶导轮位于所述导纱板的第二表面一侧;当进行两种纱线喂纱时,将其中一种纱线穿过所述导纱嘴的导纱板上的其中一个导纱孔,再进入针织圆机,将第二种纱线穿过所述氨纶导轮后穿过所述导纱嘴的导纱槽,再进入针织圆机;当进行三种纱线喂纱时,将其中两种纱线分别穿过所述导纱嘴的固定板上其中两个导纱孔,再进入针织圆机,将第三种纱线穿过所述氨纶导轮后穿过所述导纱嘴的导纱槽,再进入针织圆机,保证不同的纱线位于不同的路径上;当进行三种以上纱线喂纱时,以此类推,保证不同的纱线位于不同的路径上。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添加氨纶的喂纱方法。一种添加氨纶的喂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导纱嘴通过固定板上具有的第一固定孔安装于针织圆机上,将氨纶导轮嵌设于所述导纱嘴的第二固定孔内并与所述导纱嘴连接,所述氨纶导轮位于所述导纱板的第二表面一侧;将底纱及面纱分别穿过所述导纱嘴的导纱板上其中两个导纱孔,再进入针织圆机,将氨纶丝穿过所述氨纶导轮后穿过所述导纱嘴的导纱槽,再进入针织圆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导纱嘴,设置了固定板及导纱板,导纱板上具有多个用于供纱线穿过的导纱孔,第一表面上设有用于供氨纶丝穿过的导纱槽,导纱槽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间的其中一个竖直的侧面延伸至相对的侧面,且延伸的方向与水平面具有夹角,使得纱线在经过上述导纱槽后出来的角度是一定的,并且纱线在导纱槽内不易脱离。通过纱线路径的定位,实现了纱线的走线的稳定,从而避免了纱线与其他纱线如面纱及底纱的混编现象。上述的导纱嘴在使用时,固定板上贯穿有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固定板通过第一固定孔嵌设于针织圆机上并与针织圆机连接,实现了导纱嘴与针织圆机的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孔用于供氨纶导轮的嵌设并与固定板连接,氨纶导轮朝向所述导纱板的第二表面一侧。氨纶导轮所在的平面与导纱槽所在的平面处于相对的位置,使得经过氨纶导轮后的纱线经过一定的弯折和角度的改变后才进入导纱槽,纱线的定位更加的精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导纱嘴,所述导纱槽贯通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两个相对的侧面。沿竖直方向,所述导纱槽的最低端与所述导纱板的底部的距离为4-5_,所述导纱槽的最高端与所述导纱板的底部的距离为9-15_。导纱槽完全贯通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间两个相对的侧面,使得氨纶丝从第二表面进入第一表面的过程中,是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间的一个侧面穿入,再贯穿整个第一表面后从上述侧面相对的侧面穿出。氨纶丝在第一表面上的路径是确定的,氨纶丝穿出第一表面的位置时确定的,定位后的氨纶丝的路径及出线的角度进一步地避免了氨纶丝与其他纱线的混编的现象。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导纱嘴,导纱槽由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方向上的深度为3-4_,导纱槽在第一表面上的槽口的宽度为0.5-lmm。导纱槽的深度不宜过深,过深的话会导致氨纶丝在导纱槽内可移动的范围较大,移动范围越大,氨纶丝定位的角度就越小,氨纶丝摆动的范围就越大,不易控制氨纶丝的路径。导纱槽的深度也不宜过浅,过浅的话会使得氨纶丝从导纱槽内脱落。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导纱嘴,导纱槽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槽口的宽度为0.5-lmm。上述槽口的宽度不宜过大,过大的话,一方面增大了加工的成本,另外也会经常出现氨纶丝的脱落现象。上述槽口的宽度也不宜过小,过小的话,一些直径稍大的氨纶丝则不宜穿入导纱槽,并且即使穿入,氨纶丝在导纱槽内的摩擦力较大,会损坏氨纶丝的品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导纱嘴,在用于针织圆机的编织工序时,只需调整导纱嘴的位置,就可以实现对罗纹单边组织添加氨纶的工序。使用该导纱嘴可以大大提高双面罗纹机生产的坯布品种的效率,也提高了机器生产品种的空间。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添加氨纶的喂纱方法,首先设置了导纱部件及固定部件,导纱部件具有导纱板,所述导纱板上具有多个用于供纱线穿过的导纱孔,第一表面上设有用于供氨纶丝穿过的导纱槽,使得氨纶丝在经过上述导纱槽后出来的角度是一定的,并且氨纶丝在导纱槽内不易脱离。通过氨纶丝纱线路径的定位,实现了氨纶丝的走线的稳定,从而避免了氨纶丝与其他纱线如面纱及底纱的混编现象。上述的导纱嘴在使用时,配合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贯穿有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固定板通过第一固定孔嵌设于针织圆机上并与所述针织圆机连接,实现了导纱嘴与针织圆机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孔用于供氨纶导轮的嵌设并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氨纶导轮朝向所述导纱板的第二表面一侧。氨纶导轮所在的平面与导纱槽所在的平面处于相对的位置,使得经过氨纶导轮后的氨纶丝经过一定的弯折和角度的改变后才进入导纱槽,使得氨纶丝的定位更加的精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导纱嘴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所不导纱嘴正视不意图;图3为图1所不导纱嘴侧视不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导纱嘴;100、导纱板;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21、第一导纱孔;122、第二导纱孔;130、导纱槽;200、固定板;211、第一固定孔;212、第二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纱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贯穿有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及导纱板,所述导纱板其中一侧边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导纱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导纱板上具有多个用于供纱线穿过的导纱孔,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用于供纱线穿过的导纱槽,所述导纱槽从所述导纱板相邻于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边延伸至相对的侧边,且所述导纱槽的一端逐渐远离所述固定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剑张华韩杰宋彦欧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