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9936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4 1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成像设备。第一拉伸辊在被输送通过二次转印部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末端能够到达的位置处拉伸二次转印带。第一拉伸辊具有形成为正冠状的圆周表面,其中,第一拉伸辊的直径恒定的平直区域沿着旋转轴线方向设置在中央部分。第二拉伸辊具有形成为倒置冠状的圆周表面,其中,第二拉伸辊的直径恒定的平直区域沿着旋转轴线方向设置在中央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设及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构造成将承载在图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图 像转印到承载在转印带上的记录介质。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 2012 - 128228中公开的那样,众所周知一种 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构造成,在将记录介质承载在转印带上的同时使得记录介质穿过 转印部,并且在转印部中将承载在中间转印带(即图像载体的一个示例)上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到承载在转印带上的记录介质。 如果记录介质具有如薄片材的低刚性或者已经发生波动变形,则存在该样的情 况,记录介质在使用转印带的成像设备中穿过转印部W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过程中产生權 皱。 然后,提出了一种布置方案,在所述布置方案中,转印漉的形成为倒置冠状的外 周表面通过转印带的中介作用压力接触图像载体。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Hei.7 -225523中公开的那样,外周表面形成为倒置冠状的转印漉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端部部分的 输送速度增加大于其中央部分的输送速度,穿过转印部的记录介质的后端侧沿着旋转轴线 方向展开。可W预期该种布置方案显示出抚平两个端部部分和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后 端部分上的權皱的效果,并且减小了否则会产生在两个端部部分和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 的后端部分上的權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成像设备包括;图像载体;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 单元构造成在所述图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环形转印带,所述环形转印带构造成运送 记录介质;形成转印部的转印漉,所述转印漉构造成跨所述转印带从所述转印带的内周表 面推压向所述图像载体;第一拉伸漉,所述第一拉伸漉拉伸所述转印带,所述第一拉伸漉布 置在邮邻所述转印部的位置处并且在所述转印带的运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转印部的下游,所 述第一拉伸漉包括第一平直区域和第一带锥度的区域,所述第一平直区域布置在所述第一 拉伸漉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所述第一平直区域处的直径基本恒定;所述第一 带锥度的区域布置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上,所述第一带锥度的区域处的 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平直区域处的直径,使得越靠近所述两个端部,直径变得越小;W及第二 拉伸漉,所述第二拉伸漉拉伸所述转印带,第二拉伸漉布置在邮邻所述第一拉伸漉的位置 处并且在转印带的运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漉的下游,所述第二拉伸漉包括第二平直 区域和第二带锥度的区域,所述第二平直区域布置在所述第二拉伸漉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 中央部分处,所述第二平直区域处的直径基本恒定,所述第二带锥度的区域布置在所述旋 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所述第二带锥度的区域处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平直区域 处的直径,使得越靠近所述两个端部直径变得越大。 从示例性实施例的W下描述中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参照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二次转印带单元的透视图;图3图解了第一实施例的二次转印带单元的构造; 图4图解了第一拉伸漉的圆周表面的形状; 图5图解了第二拉伸漉的圆周表面的形状; 图6A图解了在薄片材双面打印模式中记录介质导致的波动;图6B图解了在薄片材横向中央部分向上隆起的状态中在薄片材双面打印模式中 记录介质导致的波动;图6C图解了向上隆起的横向中央部分被夹持部的压力平整的状态中在薄片材双 面打印模式中记录介质导致的波动; 图7是示意性图解了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简图; 图8A图解了另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示例性第一拉伸漉; 图8B图解了另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示例性第二拉伸漉。【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在下文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成像设备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中,第一拉伸漉21布置在二次转印漉 10的下游处。如图4所示,第一拉伸漉21包括;平直区域21c,所述平直区域位于所述第一 拉伸漉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分处,在所述平直区域21c处第一拉伸漉21的直径恒定; 和带锥度的区域21山在所述带锥度的区域21d处,第一拉伸漉21的直径朝向相应的端部减 小,所述带锥度的区域21d布置在平直区域21c的两个端部部分处。然后,第二拉伸漉22 布置在第一拉伸漉21的下游处。如图5所示,第二拉伸漉22包括;平直区域22c,所述平 直区域22c位于所述第二拉伸漉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分处,在所述平直区域22c处,第 二拉伸漉22的直径恒定;和带锥度的区域22山所述带锥度的区域22d布置在平直区域22c 的两个端部部分处,在所述带锥度的区域22d处,第二拉伸漉22的直径朝向相应的端部增 加。第一拉伸漉21通过使得二次转印带12变形使得其中央部分向上伸出而抑制否则将会 在穿过二次转印部T2的记录介质P上产生的權皱。圆周表面形成为倒置冠状的第二拉伸 漉22通过提高第一拉伸漉21的两个端部处的二次转印带12的附着性而增强了抑制權皱 的效果。 <成像设备〉 图1是示意性示出了成像设备100的构造的简图。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00是 串列式中间转印型全彩色打印机,其中,沿着中间转印带40的上表面布置处理盒的成像部 在成像部PY中,在感光鼓1Y上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将所述黄色调色剂图像 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在成像部PM中,在感光鼓1M上形成洋红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将 所述洋红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在成像部PC和PK中,在感光鼓1C和化 上分别形成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将所述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40上。 将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0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输送到二次转印部T2,W便被二次 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从记录介质盒31中拾取出所述记录介质P并且由分离漉32逐张分 离开记录介质P,然后将记录介质传送到对准漉13。与中间转印带40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 地,对准漉13将记录介质P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 二次转印带12通过与中间转印带40相接触而形成二次转印部T2,所述二次转印 带12的内表面由二次带单元36的二次转印漉10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40的内表面由二 次转印内漉42支撑。通过将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漉10将中间转印带40上的调色剂图像 二次转印到已经被输送到二次转印部T2的记录介质P上。在此,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每 种颜色调色剂图像的最大反射密度为大约1. 5至1. 7,并且最大反射密度条件下的调色剂 图像的调色剂施加量为大约0. 4mg/cm2至0. 6mg/cm2。 在其上已经二次转印有四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被输送到定影前输送机(输 送带61),W便被传送到定影设备60。在定影设备60中,在压力和热量的作用下图像定影在 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在定影设备60中,通过施加在夹持部处的预定压力和热量烙融调色 剂图像并且将其定影到记录材料P,其中,所述夹持部形成在包括加热器60c的定影漉60a 和压力漉6化之间。(双面打印模式)[002引在单面打印模式中,当已经穿过定影设备60的记录介质P穿过排放漉33时将记 录介质P排放到设备本体的外部。然而,在双面打印模式中,将记录介质P再次供给到二次 转印部T2,使得曾经定影的记录介质P的第二表面(后表面)变为成像表面,W便在记录介 质P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双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成像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载体;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构造成在所述图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环形转印带,所述环形转印带构造成运送记录介质;形成转印部的转印辊,所述转印辊构造成跨所述转印带从所述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推压向所述图像载体;第一拉伸辊,所述第一拉伸辊拉伸所述转印带,所述第一拉伸辊布置在毗邻所述转印部的位置处并且在所述转印带的运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转印部的下游,所述第一拉伸辊包括:第一平直区域,所述第一平直区域布置在所述第一拉伸辊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所述第一平直区域处的直径基本恒定;和第一带锥度的区域,所述第一带锥度的区域布置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上,所述第一带锥度的区域处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平直区域处的直径,使得越靠近所述两个端部,直径变得越小;和第二拉伸辊,所述第二拉伸辊拉伸所述转印带,第二拉伸辊布置在毗邻所述第一拉伸辊的位置处并且在转印带的运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拉伸辊的下游,所述第二拉伸辊包括:第二平直区域,所述第二平直区域布置在所述第二拉伸辊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所述第二平直区域处的直径基本恒定;和第二带锥度的区域,所述第二带锥度的区域布置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所述第二带锥度的区域处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平直区域处的直径,使得越靠近所述两个端部,直径变得越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健司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