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深度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186846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9 0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厌氧池、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Ⅰ池、生物接触氧化Ⅱ池、沉淀池和生态景观池,厌氧池与缺氧池之间、缺氧池与生物接触氧化Ⅰ池之间、生物接触氧化Ⅰ池与生物接触氧化Ⅱ池之间、生物接触氧化Ⅱ池与沉淀池之间均通过相邻池壁上的溢流口连通,沉淀池与生态景观池之间通过净化水泵管连通,生态景观池通过管路连通接触消毒池;设置混合液回流泵管连通生物接触氧化Ⅱ与缺氧池,设置污泥回流泵管连通沉淀池与厌氧池,设置上清液回流泵管连通污泥池与调节池;设有压缩空气管路分别通入厌氧池、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Ⅰ池和生物接触氧化Ⅱ池。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处理的污水,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境保护设施,具体为一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深度处理 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农村乡镇采用的污水处理传统工艺,污水处理站布置格栅井一座、调节沉砂 池一座、污水处理设备一套、污泥池一座、鼓风机房及操作室一间,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 下: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处理后的水质中,BOD5、COD&、TN和氨氮的检测超标,影响了 污水处理的无公害排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了一种优化污水排 放水质的污水深度处理系统。 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其技术方案包括厌氧池、缺氧池、生 物接触氧化I池、生物接触氧化II池、沉淀池和生态景观池,所述厌氧池通过污水泵管连通 调节池,厌氧池与缺氧池之间、所述缺氧池与生物接触氧化I池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I 池与生物接触氧化II池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II池与沉淀池之间均通过相邻池壁上的溢 流口连通,所述沉淀池与生态景观池之间通过净化水泵管连通,沉淀池通过排泥泵管连通 污泥池,所述生态景观池通过管路连通接触消毒池;设置混合液回流泵管连通生物接触氧 化II与缺氧池,设置污泥回流泵管连通沉淀池与厌氧池,设置上清液回流泵管连通污泥池 与调节池;设有压缩空气管路分别通入厌氧池、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I池和生物接触氧化 II池。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经本技术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处理的污水,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 (GB18918- 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标识:1、厌氧池;2、缺氧池;3、生物接触氧化I池;4、生物接触氧化II池;5、 沉淀池;6、生态景观池;7、污水泵管;8、调节池;9、净化水泵管;10、排泥泵管;11、污泥池; 12、接触消毒池;13、混合液回流泵管;14、污泥回流泵管;15、压缩空气管路;16、溢流口; 17、上清液回流泵管。【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本技术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在污水处理站现场依次挖设的厌氧池1、缺氧 池2、生物接触氧化I池3、生物接触氧化II池4和沉淀池5,还包括于沉淀池5 -侧旁挖设 的生态景观池6,如图1所示。 所述厌氧池1通过污水泵管7连通调节池8 (前级污水处理工序),厌氧池1的主 要功能是释放磷,同时将部分有机物进行氨化,池内设置有与其功能相关的生物填料,作为 细菌载体,存留足够的进行生化过程的微生物量,经厌氧池1处理的污水通过相邻池壁顶 部的溢流口 16流入缺氧池2,如图1所示。 所述缺氧池2是以反硝化过程为主的设施,功能是去除污水中的氨氮和降解有机 物,在兼性厌氧菌生化反应中,以分解代谢反应为主,池内设置有与其功能相关的生物填 料,经缺氧池2处理的污水通过相邻池壁顶部的溢流口16流入生物接触氧化I池3,如图1 所示。 接触氧化池是利用自养型好氧微生物进行生化处理的设施,其功能是对污水中溶 解的含碳有机物进行降解和对污水中的氨氮进行硝化,所述接触氧化池分为两级,分别为 生物接触氧化I池3和生物接触氧化II池4。 经生物接触氧化I池3处理的污水通过相邻池壁顶部的溢流口 16流入生物接触 氧化II池4 ;所述生物接触氧化II池4内设置一台混合液回流泵,与混合液回流泵连接的混 合液回流泵管13连通缺氧池2,将生物接触氧化II池4内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2,为其提 供反硝化作用的电子受体,循环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生物接触氧化II池4相邻池壁顶部的溢 流口 16流入沉淀池5,如图1所示。 所述沉淀池5的功能在于沉淀处理腐化脱落的生物膜,沉淀池5内部设有斜管填 料,其特点为湿周大、水力半径小,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紊流干扰,其处理能力是普通 沉淀的3~5倍,污泥沉淀于斜管填料下方的沉淀池5底部,净化水冒过斜管填料,沉淀池 5底部设有排泥泵,连通排泥泵的排泥泵管10将沉淀下来的污泥提升输送至污泥池11,所 述排泥泵管10还通过污泥回流泵管14连通厌氧池1 (污泥回流泵管14作为支路连通在排 泥泵管10上),将污泥按一定的回流比导入厌氧池1内以保证系统除磷的效果,沉淀池5内 设置净化水泵管9,将沉淀池5内的净化水抽送至生态景观池6,如图1所示。 污泥从污泥池11内经动力排泥方式排除,经生石灰消毒处理、自然干化后农用, 污泥池11内积存在污泥表面的水层经上清液回流泵管17回流调节池8,如图1所示。 所述生态景观池6内种植有植物,利用植物的生长,加强净化水的脱氮除磷效果, 经生态景观池6处理后的净化水通过管路流入接触消毒池12内,如图1所示。 设置空气压缩机,并通过分别对应设置的压缩空气管路15通入厌氧池1、缺氧池 2、生物接触氧化I池3和生物接触氧化II池4的底部进行爆气,如图1所示。【主权项】1.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池(I)、缺氧池(2)、生物接触氧化I池 (3)、生物接触氧化II池(4)、沉淀池(5)和生态景观池(6),所述厌氧池(1)通过污水泵管 (7)连通调节池(8),厌氧池(1)与缺氧池(2)之间、所述缺氧池(2)与生物接触氧化I池 (3)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I池(3)与生物接触氧化II池(4)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II 池(4)与沉淀池(5)之间均通过相邻池壁上的溢流口(16)连通,所述沉淀池(5)与生态景 观池(6)之间通过净化水泵管(9)连通,沉淀池(5)通过排泥泵管(10)连通污泥池(11), 所述生态景观池(6)通过管路连通接触消毒池(12);设置混合液回流泵管(13)连通生物 接触氧化II池(4)与缺氧池(2),设置污泥回流泵管(14)连通沉淀池(5)与厌氧池(1),设 置上清液回流泵管(17)连通污泥池(11)与调节池(8);设有压缩空气管路(15)分别通入 厌氧池(1)、缺氧池(2)、生物接触氧化I池(3)和生物接触氧化II池(4)。【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厌氧池、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Ⅰ池、生物接触氧化Ⅱ池、沉淀池和生态景观池,厌氧池与缺氧池之间、缺氧池与生物接触氧化Ⅰ池之间、生物接触氧化Ⅰ池与生物接触氧化Ⅱ池之间、生物接触氧化Ⅱ池与沉淀池之间均通过相邻池壁上的溢流口连通,沉淀池与生态景观池之间通过净化水泵管连通,生态景观池通过管路连通接触消毒池;设置混合液回流泵管连通生物接触氧化Ⅱ与缺氧池,设置污泥回流泵管连通沉淀池与厌氧池,设置上清液回流泵管连通污泥池与调节池;设有压缩空气管路分别通入厌氧池、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Ⅰ池和生物接触氧化Ⅱ池。经本技术处理的污水,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IPC分类】C02F9/14【公开号】CN204689826【申请号】CN201520290852【专利技术人】曾广庆, 宋红军, 韩彪, 赵伟, 黄世友, 赵军, 杨钢, 卢显健, 李骋, 邓忆凯, 江春立 【申请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申请日】2015年5月7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池(1)、缺氧池(2)、生物接触氧化Ⅰ池(3)、生物接触氧化Ⅱ池(4)、沉淀池(5)和生态景观池(6),所述厌氧池(1)通过污水泵管(7)连通调节池(8),厌氧池(1)与缺氧池(2)之间、所述缺氧池(2)与生物接触氧化Ⅰ池(3)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Ⅰ池(3)与生物接触氧化Ⅱ池(4)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Ⅱ池(4)与沉淀池(5)之间均通过相邻池壁上的溢流口(16)连通,所述沉淀池(5)与生态景观池(6)之间通过净化水泵管(9)连通,沉淀池(5)通过排泥泵管(10)连通污泥池(11),所述生态景观池(6)通过管路连通接触消毒池(12);设置混合液回流泵管(13)连通生物接触氧化Ⅱ池(4)与缺氧池(2),设置污泥回流泵管(14)连通沉淀池(5)与厌氧池(1),设置上清液回流泵管(17)连通污泥池(11)与调节池(8);设有压缩空气管路(15)分别通入厌氧池(1)、缺氧池(2)、生物接触氧化Ⅰ池(3)和生物接触氧化Ⅱ池(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广庆宋红军韩彪赵伟黄世友赵军杨钢卢显健李骋邓忆凯江春立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