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持式工作器具,具有外壳(20), 在其上固定具有纵向中心轴线(9)的导轨(8)。在导轨(80)上环绕地驱动一个锯链(10)。导轨具有假想的中心平面(39)。用于锯链(10)的驱动件(17)布置在由链轮盖(16)限制的链轮室(47)中。链轮盖(16)具有纵向边缘(52),它限制与锯链(10)的第一回行段(13)相邻的链轮室(47)。第一纵向边缘(52)在从进入链轮室(47)的入口区(45)直到抛出口(48)它的长度的至少50%上具有垂直于中心平面(39)测量的、至外壳(2)的间距(l),该间距至少对应于链宽(a)。链轮盖(16)的纵向边缘(52)的间距在抛出口(48)处在第一回行段(13)的运行方向(40)上扩大,其中纵向边缘(52)至中心平面(39)的最大间距(b)至少为最小间距(c)的1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持式工作器具。
技术介绍
由DE102012010963A1已知一种具有链轮盖的电动锯。链轮盖在其下面的纵向边 缘处与外壳相间隔,因此在链的第一回行段下方的链轮室朝着环境敞开。由此锯肩可以从 链轮室向下落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的任务是创造一种这种类型的手持式工作器具,其允许良好的排肩。 该任务通过一种具有如下特征的手持式工作器具来解决:具有外壳,在其上固 定具有纵向中心轴线的导轨,具有驱动马达,它经由驱动件在运行方向上驱动环绕地布置 在导轨上的锯链,其中,导轨具有假想的中心平面,它垂直于驱动件的旋转轴线延伸并且包 含导轨的纵向中心轴线,其中,锯链具有垂直于中心平面测量的链宽,其中,导轨在其远离 外壳的自由端处具有换向区,其中,锯链具有第一回行段,它在运行方向上从换向区朝着驱 动件延伸和第二回行段,它在运行方向上从驱动件朝着换向区延伸,其中,驱动件布置在由 链轮盖限制的链轮室中,其中,锯链在入口区处进入链轮室,其中,链轮室具有用于切割物 的抛出口,其中,链轮盖具有纵向边缘,它限制与锯链的第一回行段相邻的链轮室,其中,纵 向边缘在从入口区直到抛出口它的长度的至少50%上具有垂直于中心平面测量的、至外壳 的间距,其中,该间距至少对应于链宽,其中,链轮盖的纵向边缘在抛出口处具有一个区段, 在该区段中纵向边缘相对于导轨的中心平面倾斜地延伸,并且在该区段处抛出口在锯链的 第一回行段的运行方向上扩宽,其中纵向边缘至中心平面的最大间距至少为最小间距的 110%〇 已经表明,如果链轮盖的纵向边缘在抛出开口的区域中具有与导轨的中心平面之 间扩大的间距,那么从链轮室中的排肩可以得到显著地改善。规定,链轮盖的纵向边缘在抛 出开口处具有一个部段,在该部段中纵向边缘相对于导轨的中心平面倾斜地延伸,其中,抛 出开口在相对于导轨的中心平面倾斜地延伸的部段处在锯子的第一回行段的运行方向上 扩宽。由此肩的排出变得有利并且降低阻塞倾向。纵向边缘与中心平面的最大间距在此至 少为最小间距的110%。 已经表明,非常宽的抛出开口也是符合目的的。为了使得工作器具的结构宽度不 会过度地扩大,有利地规定,最大间距最大为最小间距的500 %。纵向边缘与中心平面的最 小间距有利地最大为链宽的1. 5倍。如果纵向边缘的第一区域平行于导轨的中心平面延伸 并且抛出开口由纵向边缘的相对于中心平面至少部分地倾向地延伸的第二区域限制,那么 得到纵向边缘的一种有利的构造。抛出开口的在中心平面中测量的长度有利地至少为链宽 的3倍,尤其至少5倍。由此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无阻碍地通过抛出开口排出到环境中。特 别有利地,纵向边缘在抛出开口处在一弧线上延伸。纵向边缘在此有利地在与壁的一个间 距下具有其与中心平面之间的最大间距,该壁在与进口区域背离的一侧上限制抛出开口。 与限制抛出开口的壁之间的间距在此有利地至少为半个链宽。 为了实现好的排肩,有利地规定,抛出开口在与进口区域背离的一侧上由导向件 的壁限制,其中,该壁与导轨的纵向中心轴线夹成一个朝着抛出开口敞开的角,该角有利地 至少为110°。特别有利地,该角至少为120°。已经表明,如果链轮盖在抛出开口处也在侧 面上朝着链子的运行方向敞开,那么实现特别好的排肩。为此有利地规定,链轮盖内壁在抛 出开口处在一个垂直于中心平面和导轨的纵向中心轴线的截平面中与中心平面夹成一个 角,该角为约2°至约45°并且在离开链轮室的方向上敞开。该角特别有利地为约2°至约 10°。纵向边缘在抛出开口处在导轨的平面上的俯视图上与导轨的纵向中心轴线之间有利 地夹成一个角,该角与第一回行段的运行方向相反地敞开并且有利地至少为3°。该角尤其 至少为10°。该角在此优选尽可能大地选择。 工作器具有利地具有至少一个在链轮盖外侧上布置的固定件,用于将链轮盖固定 在工作器具的外壳上。固定件有利地布置在链轮盖的一个凹部中,该凹部由上部的纵向肋 和下部的纵向肋限制。纵向肋的外侧在此有利地形成链轮盖的一个支撑面。在将工作器 具以链轮盖例如支承在一个树干上或类似物上时,由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挂在固定件 上。由此工作器具在运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掌控。 为了避免肩在锯链的第二回行段的区域中粘附在链轮盖中,有利地规定,链轮盖 在与锯链的第二回行段相邻地具有上部的圆周壁,一个链轮盖面与该圆周壁连接,其中,链 轮盖面至中心平面之间具有一个小于两倍的链宽的间距。已经表明,通过链轮盖面至中心 平面之间的一个较小的间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锯肩吸入链轮盖面和锯链之间的区域 中。链轮盖面在此情况下有利地大致上平行于中心平面地定向或者稍微相对于中心平面倾 向,而上部的圆周壁与中心平面横交地,尤其是大致上垂直于中心平面地延伸。链轮室在锯 链的第二回行段上有利地构造成通道,,它在锯链和上部的圆周壁之间延伸并且在垂直于 中心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由链轮盖面限制。链轮盖面的外侧与中心平面的间距在一个 截平面中,该截平面包含驱动件的旋转轴线并且垂直于导轨的纵向中心轴线,有利地小于 支撑面的外侧与中心平面的间距。链轮盖面由此相对于支撑面在朝着工作器具的外壳的方 向上错开。由此工作器具可以非常靠近工件或者沿着底部地引导,由此可以非常靠近界限 地进行切割。由于链轮盖面相对于支撑面在朝着工作器具的外壳的方向上错开,因此得到 工作器具的一种相当紧凑的并且细长的结构形式。 支撑面的外侧与中心平面之间的间距在一个包含固定件的纵向轴线的并且垂直 于中心平面的截平面中至少为链轮盖表面的外侧与中心平面之间的间距的1. 3倍。由此在 支撑面和中心平面之间实现较大的错移。最好该链轮盖表面在在与导轨的自由端面对的前 侧和包含驱动件的旋转轴线的并且垂直于导轨的纵向中心轴线的截平面之间的整个区域 中显著小于支撑面的外侧与中心平面之间的间距。支撑面的外侧的间距在整个区域上至少 为链轮盖表面的外侧与中心平面之间的间距的1. 3倍。最好支撑面在链轮盖的与链轮盖前 侧背离的后部区域处过渡到链轮盖表面中,其中,过渡部最好实施倒圆。由此避免操作者可 能在该区域中以支撑面和链轮盖表面之间的棱边保持挂在工件上。 最好链轮盖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爪形止挡的固定开口,其中围住固定开口的用于爪 形止挡的定位面与导轨的中心平面之间具有最大为两倍的链宽的间距。该间距尤其为小于 链宽的I. 8倍。通过使用于爪形止挡的定位面相对于支撑面在朝着工作器具的外壳方向上 错开,由此在这个区域中得到很小的结构高度。用于爪形止挡的固定件可以如此地设计,即 它们不突出于支撑面,由此操作者在工作期间不受固定件干扰。 最好纵向肋在链轮盖的一个覆盖驱动件的区域中经由连接区倍相互连接起来。由 此在驱动件的区域中实现链轮盖至驱动件之间的足够大的间距。同时链轮盖得到改善的定 位。在很大程度上防止钩入到在纵向肋的相互面对的纵向侧处的工件上。连接区的外侧与 中心平面之间的间距在一个包含驱动件的旋转轴线的并且垂直于导轨的纵向中心轴线的 截平面中最好至少为链轮盖表面的外侧与中心平面之间在这个截平面中的间距的1. 3倍。 最好该连接区在很大程度上平缓地过渡到纵向肋中并且相对于纵向肋的外侧至多具有很 小的错移。 有利地,链轮盖在下部纵向肋的面对纵向边缘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手持式工作器具,具有外壳(20), 在其上固定具有纵向中心轴线(9)的导轨(8),具有驱动马达(15),它经由驱动件(17)在运行方向(40)上驱动环绕地布置在导轨(8)上的锯链(10),其中,导轨具有假想的中心平面(39),它垂直于驱动件(17)的旋转轴线(24)延伸并且包含导轨(80)的纵向中心轴线(9),其中,锯链(10)具有垂直于中心平面(39)测量的链宽(a),其中,导轨(8)在其远离外壳(2)的自由端处具有换向区(12),其中,锯链(10)具有第一回行段(13),它在运行方向(10)上从换向区(12)朝着驱动件(17)延伸和第二回行段(14),它在运行方向(10)上从驱动件(17)朝着换向区(12)延伸,其中,驱动件(17)布置在由链轮盖(16)限制的链轮室(47)中,其中,锯链(10)在入口区(45)处进入链轮室(47),其中,链轮室(47)具有用于切割物的抛出口(48),其中,链轮盖(16)具有纵向边缘(52),它限制与锯链(10)的第一回行段(14)相邻的链轮室(47),其中,纵向边缘(52)在从入口区(45)直到抛出口(48)它的长度的至少50%上具有垂直于中心平面(39)测量的、至外壳(2)的间距(l),其中,该间距至少对应于链宽(a),其特征在于,链轮盖(16)的纵向边缘(52)在抛出口(48)处具有一个区段,在该区段中纵向边缘(52)相对于导轨(8)的中心平面(39)倾斜地延伸,并且在该区段处抛出口(48)在锯链(10)的第一回行段(13)的运行方向(40)上扩宽,其中纵向边缘(52)至中心平面(39)的最大间距(b)至少为最小间距(c)的11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哈雷尔,E安德列森,R布莱赫施密特,P诺伊曼,F霍尔迈尔,
申请(专利权)人: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