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型蜂窝芯浸胶工艺的胶液循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39774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1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大型蜂窝芯浸胶工艺的胶液循环设备。胶液循环设备包括胶槽的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胶槽的内循环系统的特征主要在于其包括胶槽、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循环管路。胶槽的外循环系统的特征主要在于其包括原剂罐及液位传感器、原胶罐及液位传感器、混胶罐及液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移动罐车、气动阀、补胶泵及回胶泵等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胶液自动循环设备的胶液混匀所需时间短,效率高,且可降低人工成本,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胶槽的胶液的温度、液位及粘度可自动控制,可满足大蜂窝芯高效、批量均匀浸渍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大型蜂窝芯浸胶工艺的胶液循环设备
技术介绍
芳纶蜂窝芯质芳纶蜂窝芯质轻、高强、阻燃、介电性能好,作为特殊的夹芯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蜂窝芯的制造工艺包括:涂胶、热压、切边、拉伸、定型、浸胶、固化、片切。定型后的白蜂窝浸胶工序决定固化后蜂窝的密度分布及色泽均匀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浸胶胶液的粘度是否均匀是大型蜂窝块刮胶量及均匀的直接因素。目前,蜂窝芯的尺寸可高达914mm,长达2620mm,宽度1350mm,所需胶液量大,蜂窝浸胶所使用的树脂在长时间静置的条件下,会发生上层和下层胶液粘度不一致的现象,现在的工艺普遍采用人工搅拌的方法确保胶液的均匀,然而此方法耗费人力,配置时间长,且功效甚微,不能满足大蜂窝浸渍均匀的生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循环式胶液粘度可控的设备,能满足胶液的循环均匀及粘度可控性要求,提高配置胶液的效率,最终达到芳纶蜂窝芯的浸胶质量具有良好的稳定状态。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胶液循环设备包括胶槽的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胶槽的内循环系统包括胶槽、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粘度传感器、循环管路,胶槽为立方体,胶槽的两个对称壁上各开有五排循环入孔,最上一排循环入孔的中心距胶槽上沿550mm,最下一排循环入孔的中心距胶槽底部300mm,最上一排循环入孔与最下一排循环入孔之间均匀排列有其它三排循环入孔。胶槽的一个侧壁上开有一排循环出孔,循环出孔紧邻胶槽底部,胶槽两个对称壁上的最上一排循环入孔与第一循环管路连通,第一循环管路安装有第一过滤器及第一循环泵、第一球阀,最下一排循环入孔与第五循环管路连接,第五循环管路安装有第五过滤器(20)、第五循环泵、第五球阀及第一粘度传感器,其它三排循环入孔的连接方式与最上一排循环入孔的连接方式相同,每一条循环管路各与一个循环出孔对应连接,胶槽的侧壁上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液位传感器。胶槽的外循环系统包括原剂罐、原胶罐、混胶罐、补胶泵及回胶泵,原剂罐的顶部安装第二液位传感器,原剂罐的补充溶剂管路上安装有第六球阀、第一单向气动隔膜泵、第七球阀并与原剂罐车相接;原剂罐的底部安装有第八球阀、第一气动阀、原剂泵、第九球阀、第二气动阀,最后与混胶罐顶部连接;原胶罐的顶部安装第三液位传感器,原胶罐的补充原胶管路上安装有第十球阀、第二单向气动隔膜泵、第十一球阀并与原胶罐车相接,原胶罐的底部安装有第十二球阀、第三气动阀、原胶泵、第十三球阀、第四气动阀,最后与混胶罐顶部连接;混胶罐顶部上安装有第四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及回胶管路,回胶管路安装有第二粘度传感器,最后连接回胶泵并与胶槽相接,混胶罐底部安装有第十四球阀、第五气动阀、补胶泵、并通过第六气动阀连接补胶管路并最后与胶槽相接,在混胶罐顶部的第七气动阀前端与混胶罐底部的第六气动阀前端连接有混胶罐内循环管路,并通过第八气动阀控制,混胶罐安装有温度控制管路并通过第九气动阀控制混胶罐的温度。胶槽壁上的每排循环入孔的数量至少为5个。胶槽的内尺寸至少是,高1500mm,长3600mm,宽1800mm。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效益:本专利技术中胶槽的内循环系统能实现槽内树脂处于流动的状态,保证胶液粘度均匀,满足大型蜂窝浸胶工艺胶液均匀的要求。过滤器安装循环管路上,且两端连接有球形阀及阀栏,便于过滤器拆卸、清洗。胶槽的外循环系统采用不锈钢管连接胶槽和混胶罐,形成外循环回路,循环泵驱动胶槽与混胶罐之间进行胶液互换流动,达到胶液处于流动的状态,满足胶液液面高度稳定的要求。通过粘度传感器确定胶槽及混胶罐浸渍树脂的粘度,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号控制添加溶剂的动作。混胶罐和浸胶槽安装有温度传感器,通过外部加热和冷却装置调节混胶罐的温度,经外循环系统控制胶槽的温度,保证浸胶槽温度的恒定。本专利技术的胶液自动循环系统的胶液混匀所需时间短,效率高,且可降低人工成本,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胶槽的胶液的温度、液位及粘度可自动控制,可满足大蜂窝芯高效,批量均匀浸渍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蜂窝浸胶胶槽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蜂窝胶槽的内循环系统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外循环系统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的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胶槽的内循环系统包括胶槽1、温度传感器2、液位传感器3、粘度传感器4、循环管路5、6、7、8、9,胶槽I为立方体,胶槽I的两个对称壁上开有五排循环入孔,最上一排循环入孔的中心距胶槽上沿550mm,最下一排循环入孔的中心距胶槽底部300mm。最上一排循环入孔与最下一排循环入孔之间均匀排列有其它三排循环入孔。胶槽的一个侧壁上开有一排循环出孔,循环出孔紧邻胶槽底部,胶槽两个对称壁上的最上一排循环入孔与第一循环管路5连通,第一循环管路5安装有第一球阀15、第一过滤器24、第一循环泵14 ;第二排循环入孔与第二循环管路6连通,第二循环管路6安装有第二球阀16、第二过滤器23、第二循环泵13 ;第三排循环入孔与第三循环管路7连通,第三循环管路7安装有第三球阀17、第三过滤器22、第三循环泵12 ;第四排循环入孔与第四循环管路8连通,第四循环管路8安装有第四球阀18、第四过滤器21、第四循环泵11 ;最下一排循环入孔与第五循环管路9连接,第五循环管路9安装有第五过滤器20、第五循环泵10、第五球阀19及第一粘度传感器4,胶槽I的侧壁上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2和第一液位传感器3。胶槽的外循环系统包括原剂罐55、原胶罐47、混胶罐37、补胶泵40及回胶泵25,原剂罐55的顶部安装第二液位传感器56。原剂罐55的补充溶剂管路上安装有第六球阀60、第一单向气动隔膜泵61、第七球阀62并与原剂罐车63相接;原剂罐55的底部安装有第八球阀57、第一气动阀58、原剂泵59、第九球阀43、第二气动阀45,最后与混胶罐37顶部连接;原胶罐47的顶部安装第三液位传感器46,原胶罐47的补充原胶管路上安装有第十球阀51、第二单向气动隔膜泵52、第^^一球阀53并与原胶罐车54相接,原胶罐47的底部安装有第十二球阀48、第三气动阀49、原胶泵50、第十三球阀42、第四气动阀44,最后与混胶罐37顶部连接;混胶罐37顶部上安装有第四液位传感器33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4及回胶管路26,回胶管路26安装有第二粘度传感器30,第二传粘度传感器30两端安装有第十五球阀31和第十六球阀32,最后连接回胶泵25并与胶槽I相接,混胶罐37底部安装有第十四球阀38、第五气动阀39、补胶泵40、并通过第六气动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大型芳纶蜂窝芯浸胶胶液循环设备,其特征是,胶液循环设备包括胶槽的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胶槽的内循环系统包括胶槽(1)、温度传感器(2)、液位传感器(3)、粘度传感器(4)、循环管路(5、6、7、8、9),胶槽(1)为立方体,胶槽(1)的两个对称壁上各开有五排循环入孔,最上一排循环入孔的中心距胶槽上沿550mm,最下一排循环入孔的中心距胶槽底部300mm,最上一排循环入孔与最下一排循环入孔之间均匀排列有其它三排循环入孔,胶槽的一个侧壁上开有一排循环出孔,循环出孔紧邻胶槽底部,胶槽两个对称壁上的最上一排循环入孔与第一循环管路(5)连通,第一循环管路(5)安装有第一过滤器(24)及第一循环泵(14)、第一球阀(15),最下一排循环入孔与第五循环管路(9)连接,第五循环管路(9)安装有第五过滤器(20)、第五循环泵(10)、第五球阀(19)及第一粘度传感器(4),其它三排循环入孔的连接方式与最上一排循环入孔的连接方式相同,每一条循环管路各与一个循环出孔对应连接,胶槽(1)的侧壁上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2)和第一液位传感器(3);胶槽的外循环系统包括原剂罐(55)、原胶罐(47)、混胶罐(37)、补胶泵(40)及回胶泵(25),原剂罐(55)的顶部安装第二液位传感器(56),原剂罐(55)的补充溶剂管路上安装有第六球阀(60)、第一单向气动隔膜泵(61)、第七球阀(62)并与原剂罐车(63)相接;原剂罐(55)的底部安装有第八球阀(57)、第一气动阀(58)、原剂泵(59)、第九球阀(43)、第二气动阀(45),最后与混胶罐(37)顶部连接;原胶罐(47)的顶部安装第三液位传感器(46),原胶罐(47)的补充原胶管路上安装有第十球阀(51)、第二单向气动隔膜泵(52)、第十一球阀(53)并与原胶罐车(54)相接,原胶罐(47)的底部安装有第十二球阀(48)、第三气动阀(49)、原胶泵(50)、第十三球阀(42)、第四气动阀(44),最后与混胶罐(37)顶部连接;混胶罐(37)顶部上安装有第四液位传感器(33)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4)及回胶管路(26),回胶管路(26)安装有第二粘度传感器(30),最后连接回胶泵(25)并与胶槽(1)相接,混胶罐(37)底部安装有第十四球阀(38)、第五气动阀(39)、补胶泵(40)、并通过第六气动阀(41)连接补胶管路(27)并最后与胶槽(1)相接,在混胶罐(37)顶部的第七气动阀(29)前端与混胶罐(37)底部的第六气动阀(41)前端连接有混胶罐内循环管路,并通过第八气动阀(35)控制,混胶罐(37)安装有温度控制管路(28)并通过第九气动阀(36)控制混胶罐(37)的温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进军刘善国刘文品郝巍马建忠罗玉清王清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