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22063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5 0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其包括外护套、金属铠装层、内护套、填充层以及一个以上的导体组件。所述导体组件包括云母带、绝缘层和铜导体,云母带缠绕在所述铜导体外,所述绝缘层套在该云母带上,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0.7mm,该绝缘层的外侧对称设有八个突起,该突起的高度为1至1.5mm。绝缘层外的突起可以在不增加绝缘厚度的前提下保持导体组件之间的距离。牵引组件可以提高电缆的允许牵引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电缆,尤其涉及一种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
技术介绍
多芯控制电缆具有多个传输单元,可以提高信号传输能力。201310371093.4公开了一种同心导体电力电缆,包括三根内导体,三根内导体外分别包覆有改性硅橡胶绝缘层构成三根绝缘内芯,三根绝缘内芯以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的中心绳为中心成品字形分布构成缆芯,中心绳截面为Y型。中心绳将内导体隔开,避免导体相互影响。201410175177.5涉及多芯电缆,包括有中心导体和多根导体,中心导体外包覆有绝缘层,多根导体环绕在中心导体的四周,且多根导体外分别包覆有截面呈扇形的绝缘层,中心导体外的绝缘层与多根导体外的绝缘层之间以及相邻二根导体外的绝缘层之间分别具有间隙,多根导体外的绝缘层外包覆有护套。绝缘层避免了内部导体之间产生相互干扰,并且有利于散热。该案的绝缘层厚度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绝缘层将铜导体间隔开,突起可以保持间距并降低绝缘层厚度。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护套、金属铠装层、内护套、填充层以及一个以上的导体组件,所述导体组件位于所述内护套内,所述外护套包裹在所述内护套外,所述金属铠装层位于所述内护套与外护套之间,所述填充层位于所述导体组件与内护套之间,所述外护套的外径为56.3_,所述金属销装层的厚度为0.5至1_,该金属销装层由一层以上的钢丝组成,所述导体组件包括云母带、绝缘层和铜导体,所述云母带缠绕在所述铜导体外,所述绝缘层套在该云母带上,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0.7mm,该绝缘层的外侧对称设有八个突起,该突起的高度为I至1.5mm。在本技术的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中,所述钢丝包括大端部、小端部、第一紧缩部和第二紧缩部,至少一个的所述钢丝的第一紧缩部容纳相邻的所述钢丝的大端部,至少一个的所述钢丝的第二紧缩部容纳相邻的所述钢丝的小端部。在本技术的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中,所述突起由弹性材料制成。在本技术的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中,所述铜导体的直径为2至3_,该绝缘层由交联聚乙烯制成。在本技术的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中,所述外护套和内护套均由聚乙烯制成,该外护套的厚度为2.5mm,该内护套的厚度为1.2mm。在本技术的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中,所述铜导体控制电缆还包括多个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位于所述填充层内,该牵引组件包括多个加强线和包裹在该加强线外的隔离套。实施本技术的这种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绝缘层外的突起可以在不增加绝缘厚度的前提下保持导体组件之间的距离。钢丝为8字形结构,通过端部与紧缩部之间的契合,连接紧密,强度得到保证。扭动控制电缆,钢丝转动并调整厚度,允许一定范围的扭动。并且钢丝相互之间仍然紧密连接。牵引组件可以提高电缆的允许牵引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这种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多个导体组件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B处的示意图;图4为图1的A处的局部视图,主要展示了铠装钢丝的结构;图5为图4的另一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至5所示的本技术的这种带铠装钢丝的铜导体63控制电缆,通过改进了铠装钢丝21的截面,提高了连接紧密性和允许弯曲程度。该控制电缆适用于工频交流额定电压0.45/0.75kV及以下自动控制、监视回路、保护线路等系统,固定敷设在冶金、电力、建筑等行业的室内、电缆沟、管道、直埋等要求阻燃、耐火且能承受较大机械外力的场合。工频交流额定电压为0.45/0.75kV,使用交流系统最高电压应不超过1.0kV。最小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2倍。如图1,这种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包括外护套10、金属铠装层20、内护套30、填充层40、多个牵引组件50以及一个以上的导体组件60。所述外护套10的外径为56.3mm,所述金属销装层20的厚度为0.5至1mm。金属铠装层20与外护套10满足尺寸上的要求时,金属铠装层20可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所述外护套10和内护套30均由聚乙烯或聚烯烃制成,该外护套10的厚度为2.5mm,内护套30的厚度为1.2mm。所述导体组件60位于所述内护套30内,所述外护套10包裹在所述内护套30外,所述金属铠装层20位于所述内护套30与外护套10之间,所述填充层40位于所述导体组件60与内护套30之间。护套与导体组件60的部分结构可以参照20101018168.7等所述。所述导体组件60包括云母带61、绝缘层62和铜导体63,云母带61缠绕在所述铜导体63夕卜,所述绝缘层62套在该云母带61上。所述铜导体63的直径为2至3mm,该绝缘层62由交联聚乙烯制成。在图2或3中,所述绝缘层62的厚度为0.7mm,该绝缘层62的外侧对称设有八个突起64。所述突起64由弹性材料制成。该突起64的高度为I至1.5mm。导体组件60之间采用填充层40相互隔开,填充层40可以是氧化镁矿物或密封胶体等材料。在电缆多次弯曲后,导体组件60的位置可能发生移动,突起64保持导体组件60的距离。相对于直接采用大厚度的绝缘层62,本实施例的这种结构对降低重量、提高柔性是有利的。该金属铠装层20由一层以上的钢丝21组成,根据钢丝21的厚度,较佳的为二层。所述钢丝21包括大端部22、小端部23、第一紧缩部24和第二紧缩部25。至少一个的所述钢丝21的第一紧缩部24容纳相邻的所述钢丝21的大端部22,至少一个的所述钢丝21的第二紧缩部25容纳相邻的所述钢丝21的小端部23。钢丝21形成依次嵌合的结构,该嵌合结构保证钢丝21之间的稳定连接,在控制电缆扭曲时,钢丝21可在一定程度上错动,调整不同位置的尺寸,满足弯曲的需要。图4显示控制电缆未弯曲时的铠装钢丝21,第一紧缩部24与大端部22之间留有第一间隙26,第二紧缩部25与小端部23之间留有第二间隙27。图3显示控制控制电缆弯曲后,铠装钢丝21的变化。第一间隙26与第二间隙27之间的距离缩小,金属铠装层20的内径增大,但钢丝21之间仍然保持较好的咬合。现有技术中,201310445961.9,201010018168.7公开了异形钢丝电缆,但是这些形状是不利于钢丝的相互滑动的,难以扭动控制电缆,不便于运输和变向走线。此外,本技术的所述牵引组件50位于所述填充层40内,该牵引组件50包括多个加强线51和包裹在该加强线51外的隔离套52。隔离套52采用橡胶等材料制成,橡胶材料具有绝缘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允许导体从不同方向的形变对其产生的挤压。加强线51例如是合成纤维(芳纶丝),具有一定的抗拉能力。现有技术201310511009.4公开了抗拉电缆,其复合纤维可以提高抗拉强度。本技术的控制电缆将合成纤维容纳于隔离套内,降低制造成本,并保持一定的抗拉强度。牵引组件50可以提高控制电缆的抗拉载荷,约为2520N。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芯铜导体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护套、金属铠装层、内护套、填充层以及一个以上的导体组件,所述导体组件位于所述内护套内,所述外护套包裹在所述内护套外,所述金属铠装层位于所述内护套与外护套之间,所述填充层位于所述导体组件与内护套之间,所述外护套的外径为56.3mm,所述金属铠装层的厚度为0.5至1mm,该金属铠装层由一层以上的钢丝组成,所述导体组件包括云母带、绝缘层和铜导体,所述云母带缠绕在所述铜导体外,所述绝缘层套在该云母带上,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0.7mm,该绝缘层的外侧对称设有八个突起,该突起的高度为1至1.5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群李明德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广通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