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座椅靠背连动收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19578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叠座椅靠背连动收折结构,包括折叠座椅、连动杆及靠背,所述折叠座椅连接于折叠车上且具有驱动杆及椅座,所述靠背与所述椅座的后端枢接,所述靠背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椅背,所述靠背的下端与所述连动杆的一端枢接,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枢接,所述驱动杆驱动所述椅座收折的同时带动所述连动杆,以驱动所述靠背收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收折折叠车时能同时收折折叠座椅的靠背,使用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车的座椅,尤其涉及一种在收折折叠车时能同时收折折叠座椅的靠背的连动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时尚、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时尚又环保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自行车、电动车也从一种单纯的代步工具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也是身体力行的环保途径之一,而节省存放空间、方便携带的可折叠式自行车或电动车,其折叠后体积小且重量轻,提着它上下楼、上下电梯、乘公交车和地铁出行等都十分方便,而且折叠车外观靓丽,做工精美,绝对是时尚一族的顶好装备。现有的可折叠的自行车或电动车,其折叠方式有很多种,不但车身能折叠,而且椅座也能折叠,折叠后体积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给人们出行带来不少的便利。尽管如此,但是目前有些折叠车的靠背不能折叠,收折后又占用了一部分体积,另外,虽然有些靠背能实现单独收折,但是在收折折叠车时,则需要操作多次才能完全收折,步骤多,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收折折叠车时能同时收折折叠座椅的靠背,使用简单方便的连动收折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折叠座椅靠背连动收折结构包括折叠座椅、连动杆及靠背,所述折叠座椅连接于折叠车上且具有驱动杆及椅座,所述靠背与所述椅座的后端枢接,所述靠背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椅背,所述靠背的下端与所述连动杆的一端枢接,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枢接,所述驱动杆驱动所述椅座收折的同时带动所述连动杆,以驱动所述靠背收折。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将所述靠背枢接于所述椅座的后端,并设置一连动杆,使所述连动杆分别与所述靠背的下端及所述驱动杆的上端枢接,从而实现所述连动杆与所述驱动杆联动;当驱动所述驱动杆进而收折所述折叠座椅的同时,所述驱动杆能驱动所述连动杆进而使所述靠背与所述椅座同时收折,因此,在折叠所述折叠座椅时,只需要操作所述驱动杆即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较佳地,所述折叠座椅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椅座的后端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的上端连接。所述连接杆在所述驱动杆动作时带动所述椅座转动,实现连动而收折所述椅座的目的。具体地,所述驱动杆分别与所述连动杆及所述连接杆枢接的枢接点为不同的点。较佳地,所述连动杆呈弯曲和/或弯折结构。较佳地,所述折叠车具有前车身支架、后车身支架及支撑杆,所述前车身支架的中部与所述后车身支架的前端枢接,所述后车身支架的后端与所述支撑杆枢接,所述支撑杆相对所述后车身支架呈倾斜向上,所述驱动杆的中部与所述支撑杆的中部枢接,所述驱动杆的下端与所述前车身支架的后端枢接。通过将所述驱动杆的中部与所述支撑杆枢接,而所述驱动杆的下端与所述前车身支架的后端枢接,从而在折叠前车身支架及后车身支架的时候,通过所述前车身支架的带动使所述驱动杆实现连动,进而实现折叠车的车身收折的同时,使所述折叠座椅及靠背也一起收折,省去多个收折步骤,有效提高使用便利性。较佳地,所述靠背上固定有枢接座,所述靠背通过枢接座与所述椅座枢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折叠座椅及靠背安装于折叠车上并完全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折叠座椅及靠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折叠座椅及靠背在收折时各部件的动作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折叠车完全折叠时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折叠座椅靠背连动收折结构包括折叠座椅1、连动杆2及靠背3,所述折叠座椅I连接于折叠车4上,所述折叠车4具有前车身支架41、后车身支架42及支撑杆43,所述前车身支架41的中部与所述后车身支架42的前端枢接,所述前车身支架41的后部与所述后车身支架42的前部在展开成水平状态时重叠;所述后车身支架42的后端与所述支撑杆43枢接,所述支撑杆43相对所述后车身支架42呈倾斜向上。再请参阅图1及图2,所述折叠座椅I具有驱动杆11、椅座12及连接杆13,所述驱动杆11的中部通过固定于自身的枢接件Ila与所述支撑杆43的中部枢接,所述驱动杆11的下端与所述前车身支架41的后端枢接。所述椅座12的前端与所述支撑杆43的上端枢接。所述连接杆13的一端与所述椅座12的后端连接,所述连接杆13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11的上端连接。所述连接杆13在所述驱动杆11动作时带动所述椅座12转动,实现连动而收折所述椅座12的目的。再请参阅图2,所述靠背3与所述椅座12的后端枢接,具体是,所述靠背3上固定有枢接座,所述靠背3通过枢接座31与所述椅座12枢接,该枢接轴与所述连接杆13与所述椅座12枢接的枢接轴同轴;所述靠背3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椅背,所述靠背3的下端与所述连动杆2的一端枢接,所述连动杆2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11枢接,所述连动杆2呈弯曲结构,当然也可以设成平直或弯折结构,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所述驱动杆11分别与所述连动杆2及所述连接杆13枢接的枢接点为不同的点。所述驱动杆11驱动所述椅座12收折的同时带动所述连动杆2,以驱动所述靠背3收折。整个折叠车4通过将所述驱动杆11的中部与所述支撑杆43枢接,而所述驱动杆11的下端与所述前车身支架41的后端枢接,从而在折叠前车身支架41及后车身支架42的时候,通过所述前车身支架41的带动使所述驱动杆11实现连动,进而在折叠车4的车身收折的同时,通过所述连接杆13及连动杆2使所述折叠座椅I及靠背3也一起收折,省去多个收折步骤,有效提高使用便利性。综合上述并结合图3及图4,下面对本技术的折叠车4的折叠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如下:折叠时,拉动所述前车身支架41的后端,所述前车身支架41转动,使所述前车身支架41及后车身支架42相互靠拢,这时,所述前车身支架41的后端上升,带动所述驱动杆11的下端顺时针转动,所述驱动杆11的上端顺时针转动,并同时带动所述连接杆13及连动杆2,所述连接杆13带动所述椅座12的后端向下转动,所述椅座12的后端带动所述靠背3下移;与此同时,所述连动杆2带动所述靠背3的下端,使所述靠背3的下端围绕所述靠背3的枢接点逆时针转动,继续拉动所述前车身支架41的后端,直到所述椅座12靠近所述后车身支架42并与所述后车身支架42的平面基本平行,而此时所述靠背3与所述椅座12的表面靠拢并基本平行,进而实现靠背3的收折,使得整个折叠车4完全折叠。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将所述靠背3枢接于所述椅座12的后端,并设置一连动杆2,使所述连动杆2分别与所述靠背3的下端及所述驱动杆11的上端枢接,从而实现所述连动杆2与所述驱动杆11联动;当驱动所述驱动杆11进而收折所述折叠座椅I的同时,所述驱动杆11能驱动所述连动杆2进而使所述靠背3与所述椅座12同时收折,因此,在折叠所述折叠座椅I时,只需要操作所述驱动杆11即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主权项】1.一种折叠座椅靠背连动收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座椅、连动杆及靠背,所述折叠座椅连接于折叠车上且具有驱动杆及椅座,所述靠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座椅靠背连动收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座椅、连动杆及靠背,所述折叠座椅连接于折叠车上且具有驱动杆及椅座,所述靠背与所述椅座的后端枢接,所述靠背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椅背,所述靠背的下端与所述连动杆的一端枢接,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枢接,所述驱动杆驱动所述椅座收折的同时带动所述连动杆,以驱动所述靠背收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钊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威信运动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