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化气瓶安全增压装置,具体是一种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装置,包括热管、热媒回收储罐和热媒加热器,热管包括前热管和后热管,前热管倾斜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内且与气瓶内液化气完全隔离;后热管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外的热管加热室内,热管加热室的热媒入口连接热媒加热器,热管加热室的热媒出口连接热媒回收储罐;热媒回收储罐通过热媒输送泵出口与热媒加热器入口连接;还包括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出口的压力检测器;压力检测器与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气瓶增压重大安全隐患问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操作的有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化气瓶安全增压装置,具体是一种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装置。
技术介绍
车载液化天然气的气瓶采用高真空保温绝热技术,确保气瓶尽量少漏热,以减少可能的气瓶在放置期间的LNG气化排放损失。但另一方面,因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气瓶内天然气液体会不断排出气化燃烧,气瓶内自然漏热气蒸发的LNG不足以车辆耗气减少的体积变化,瓶内压力会逐步降低,这时气瓶就必须通过外部加热增压方法对气瓶进行增压、以维持汽车发动机的正常燃烧需要。为实现气瓶增压、现有技术采用如下方法对气瓶压力进行增压:方法一、在气瓶底部直接引出一个LNG液体流出管,管路上设置有增压阀和空气气化换热器,当瓶内压力低于一定值时,增压阀打开,部分液体LNG经增压阀及蒸发器气化增温再回送到气瓶气室,实现气瓶增压。这种方法主要问题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LNG液体被直接引到气瓶外,一旦出现管路损伤等意外将导致大量易燃易爆天然气泄露,另一方面因增压阀在工作在恶劣环境温度下易发生故障导致增压控制失效,增压设置值一旦出厂设置好,现场司机很难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方便和精确调整而影响车辆效率。目前车载气瓶90%以上采用此方法增压,急需找到改进替代方法。原有技术方法二:在气瓶内部设置电加热装置,需要增压时通电加热,不需要时断电。其主要缺陷是耗电功率大、电直接加热存在安全性风险。原有技术三:在气瓶内设置一台微型压缩机,一旦需要增压,抽取气瓶外LNG气体压缩后再送入气瓶内对气瓶进行增压,其主要缺陷是制造工艺复杂,价格高昂,维修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不易失效、安全的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装置,具体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装置,包括热管、热媒回收储罐和热媒加热器,热管包括前热管和后热管,前热管倾斜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内;后热管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外的热管加热室内,热管加热室的热媒入口连接热媒加热器,热管加热室的热媒出口连接热媒回收储罐;热媒回收储罐通过热媒输送泵出口与热媒加热器入口连接;还包括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出口的压力检测器;压力检测器与控制器连接。当车载液化气气瓶的压力低于设置值时,热媒从热媒回收储罐送到热媒加热器中,热媒被加热后送到热管加热室中对热管进行加热,实现增压。在车载液化气气瓶下部倾斜安装的热管连通气瓶内外,且前后均有耐压性。前热管与车载液化气气瓶内液态液化气完全隔离并部分浸没在液态液化气中;后热管与前热管通过车载液化气气瓶的耐高压管壁隔离,即使后热管折断也不会有危险液态液化气流出,从而本质上确保增压安全。同时由于热管加热室的隔离作用,即使在热管发生意外也不会有大量热量传到车载液化气气瓶内部,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的安全性,同时因为增压压力,即气瓶工作压力,可以通过安装于驾驶舱的仪表由司乘人员非常方便的任意设置、也可以通过检查发动机状态自动调整气瓶供气压力,满足系统适应不同车辆及车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需要。本技术提供的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装置,解决了现有气瓶增压重大安全隐患问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操作的有效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装置,包括热管、热媒回收储罐7和热媒加热器9,热管包括前热管2和后热管3,前热管2倾斜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I内;后热管3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I外的热管加热室4内,热管加热室4的热媒入口连接热媒加热器9,热管加热室4的热媒出口连接热媒回收储罐7 ;热媒回收储罐7通过热媒输送泵8出口与热媒加热器9入口连接;还包括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I出口的压力检测器6 ;压力检测器6与控制器5连接。运行过程为:当控制器5检测到压力检测器6压力低于设置值时,控制器5控制热媒输送泵8运行工作,将热媒从热媒回收储罐7送到热媒加热器9中,热媒被加热后送到热管加热室4中对热管进行加热,实现增压。在车载液化气气瓶I下部倾斜安装的热管连通气瓶内外,且前后均有耐压性。前热管2与车载液化气气瓶I内液态液化气完全隔尚并部分浸没在液态液化气中;在气瓶I外部的后热管3外层又设有热管加热室4。前热管2和后热管3为一整体空腔密封结构,倾斜安装于气瓶下部,且后热管3位置低于前热管2,在热管内部充有冷媒,冷媒要求是常压下凝固点低于-155摄氏度。在车载液化气气瓶I需要增压时,热管加热室4通入热媒热后热管3,后热管3内冷媒迅速吸热后汽化,气化后冷媒向上流向前热管2,前热管2浸没在温度极低的液化气中,温度为-110~-160摄氏度,通过前热管2外壁传热,实现前热管2内较高温度的气态冷媒与极冷的液态液化气热量交换,液化气气瓶I内部分液态液化气温度升高部分发生气化蒸发,使气瓶I内压力增高,前热管2内冷媒冷凝液化靠重力自流到后热管3中。往复循环,只要热管不断被加热,车载液化气气瓶I就会被增压。由于后热管3与前热管2通过车载液化气气瓶I的耐高压管壁隔离,即使后热管3折断也不会有危险液态液化气流出,从而本质上确保增压安全。当控制器5检测到车载液化气气瓶I内压力到达设置值时,控制热媒输送泵8停止输送热媒到热媒加热室4,同时热管加热室4中热媒回流到热媒回收储罐7中,使热管加热室4被抽成低气压状态,热管3与通过热管加热室4的空腔与空腔外大气相对隔离,降低了气瓶通过热管加热室4管壁及热管在非增温状态下对外散热漏热损失,加热室4内形成的局部低温也确保热管3内液态冷媒不再被蒸发。同时由于热管加热室4的隔离作用,即使在热管发生意外也不会有大量热量传到车载液化气气瓶I内部,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车载液化气气瓶I增压的安全性,解决了现有气瓶增压重大安全隐患问题。同时因为增压压力,即气瓶工作压力,可以通过安装于驾驶舱的仪表由司乘人员非常方便的任意设置、也可以通过检查发动机状态自动调整气瓶供气压力,满足系统适应不同车辆及车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需要。【主权项】1.一种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装置,包括热管,其特征在于:还热媒回收储罐(7)和热媒加热器(9),所述的热管包括前热管(2)和后热管(3),前热管(2)倾斜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I)内;后热管(3)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I)外的热管加热室(4)内,热管加热室(4)的热媒入口连接热媒加热器(9),热管加热室(4)的热媒出口连接热媒回收储罐(7);热媒回收储罐(7 )通过热媒输送泵(8 )出口与热媒加热器(9 )入口连接;还包括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I)出口的压力检测器(6);压力检测器(6)与控制器(5)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液化气瓶安全增压装置,具体是一种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装置,包括热管、热媒回收储罐和热媒加热器,热管包括前热管和后热管,前热管倾斜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内且与气瓶内液化气完全隔离;后热管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外的热管加热室内,热管加热室的热媒入口连接热媒加热器,热管加热室的热媒出口连接热媒回收储罐;热媒回收储罐通过热媒输送泵出口与热媒加热器入口连接;还包括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出口的压力检测器;压力检测器与控制器连接。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气瓶增压重大安全隐患问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操作的有效性。【IPC分类】F17C13/02【公开号】CN204664866【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载液化气气瓶增压装置,包括热管,其特征在于:还热媒回收储罐(7)和热媒加热器(9),所述的热管包括前热管(2)和后热管(3),前热管(2)倾斜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1)内;后热管(3)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1)外的热管加热室(4)内,热管加热室(4)的热媒入口连接热媒加热器(9),热管加热室(4)的热媒出口连接热媒回收储罐(7);热媒回收储罐(7)通过热媒输送泵(8)出口与热媒加热器(9)入口连接;还包括安装在车载液化气气瓶(1)出口的压力检测器(6);压力检测器(6)与控制器(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印同,张立群,李永,
申请(专利权)人:刘印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