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1010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0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饭煲,包括:上端开口的中空的煲体;上端开口的中空的隔热罩,安装在煲体内,且隔热罩的壁内具有封闭的隔热中空腔;内锅,安装在隔热罩内;和感应线圈,安装于煲体的壁与隔热罩的壁之间,同时隔热中空腔处于内锅和感应线圈之间;其中,隔热罩阻隔内锅向感应线圈和煲体传递热量。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阻止内锅的热量向外散失,减少能量的浪费,避免了内锅散发的热量破坏感应线圈的绝缘层,提升了电饭煲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并且还可以减小电饭煲的体积,提高电饭煲的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饭煲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饭煲在煮饭及保温过程中,热量很容易通过锅具外壁面散失掉,造成能量的浪费。如果电饭煲采用的是感应线圈进行加热,锅具散发出的热量还可能破坏感应线圈的绝缘层,影响电饭煲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这通常通过增加感应线圈与锅具的距离来降低锅具对感应线圈温度的影响,这不但增大了电饭煲的体积,也降低了电饭煲的加热效率。因此,如何阻隔锅具的热量流失,使其具备优良的保温性能,同时避免其损坏感应线圈的绝缘层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阻止内锅热量散失的电饭煲。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饭煲,包括:上端开口的中空的煲体;上端开口的中空的隔热罩,安装在所述煲体内,且所述隔热罩的壁内具有封闭的隔热中空腔;金属材质的内锅,所述内锅的中下部及底部位于所述隔热罩内;和感应线圈,安装于所述煲体的壁与所述隔热罩的壁之间,同时所述隔热中空腔处于所述内锅和所述感应线圈之间;其中,所述隔热罩阻隔所述内锅向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煲体传递热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饭煲,电饭煲设置有隔热罩,隔热罩的壁内具有封闭的隔热中空腔,隔热罩安装在煲体内部,内锅所述内锅的中下部及底部位于隔热罩内,感应线圈设置在隔热罩与煲体之间,隔热罩的隔热中空腔具有隔热作用,即使将内锅外表面与隔热罩接触,减少了普通饭锅内胆与锅体内部保持间隙隔热,可缩小体积,在电饭煲煮饭及保温时,隔热罩阻止内锅的热量向外散失,减少能量的浪费,避免了内锅散发的热量破坏感应线圈的绝缘层,提升了电饭煲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这样以来还可以缩短感应线圈与内锅间的距离,从而减小电饭煲的体积,提高电饭煲的加热效率。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煲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煲体内底壁上安装有温控器,所述隔热罩的下表面的中部还具有供所述温控器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温控器抵触所述内锅的外底壁面,所述感应线圈沿所述温控器的周向绕设。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饭煲,隔热罩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通孔,用于容纳温控器,温控器与内锅底壁外壁面接触,用于检测、控制内锅的温度,为电饭煲正常工作提供保障。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饭煲还包括:绕线架,位于所述隔热罩和所述煲体之间,所述感应线圈绕装在所述绕线架上。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饭煲,感应线圈绕装在绕线架上,绕线架设置在隔热罩与煲体间,在电饭煲煮饭及保温时,隔热罩阻止内锅的热量向外散失,避免了内锅散发的热量破坏感应线圈的绝缘层,提升了电饭煲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这样以来还可以缩短感应线圈与内锅间的距离,从而减小电饭煲的体积,提高电饭煲的加热效率。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绕线架呈开口朝上的盆形状,且所述绕线架底壁的中部具有第二通孔,所述温控器还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感应线圈沿所述通孔的周向绕装在所述绕线架的底壁和侧壁上。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饭煲,绕线架底壁的中部具有第二通孔,用于容纳温控器,温控器与内锅底壁外壁面接触,用于检测、控制内锅的温度,为电饭煲正常工作提供保障。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绕线架的内壁面上具有多个同心的环形槽,所述感应线圈绕装在所述环形槽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饭煲还包括:感应磁铁,安装在所述绕线架和所述煲体的底壁之间。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内锅,感应磁铁安装在绕线架和煲体的底壁之间,为感应线圈提供更强的磁场,使感应线圈可以更好地对内锅加热。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饭煲还包括:煲盖,可开合地盖装在所述煲体上,且所述内锅与所述煲盖之间还安装有密封圈,内锅与煲盖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提高了内锅与煲盖的密封性,减少内锅的热量流失,从而降低产品的能耗。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煲盖下部的后端与所述煲体上部的后端可转动地相铰接,所述煲盖下部的前端与所述煲体上部的前端可开合地相卡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饭煲还包括:电源板和冷却风扇,安装于所述隔热罩的侧壁与所述煲体的侧壁之间,且所述电源板位于所述冷却风扇的上方;其中,所述冷却风扇朝向所述感应线圈。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内锅,冷却风扇朝向感应线圈,为感应线圈降温,使感应线圈不会因温度过高导致感应线圈表面的绝缘层损坏,本设计提高了电饭煲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中空腔为真空腔。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饭煲,所述真空腔的数量不超过3个,且所述真空腔的隔热表面积不小于40cm2。尽量少的隔热腔数量可以减少隔热罩内外表面的形成隔热腔的壁体接触面积,同时尽可能大的增加真空腔的隔热表面积,也就降低了热传导面积,进一步提升了隔热罩的隔热效果。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内锅,真空腔具有良好的隔热作用,隔热罩的隔热中空腔为真空腔,使得隔热罩可以阻止内锅的热量向外散失,减少能量的浪费,避免了内锅散发的热量破坏感应线圈的绝缘层,提升了电饭煲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这样以来还可以缩短感应线圈与内锅间的距离,从而减小电饭煲的体积,提高电饭煲的加热效率。根据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饭煲的主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电饭煲的主视结构剖视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I煲体,2隔热罩,3内锅,4感应线圈,5温控器,6绕线架,8密封圈,9电源板,10冷却风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饭煲,包括:上端开口的中空的煲体I ;上端开口的中空的隔热罩2,安装在所述煲体I内,且所述隔热罩2的壁内具有封闭的隔热中空腔;内锅3,安装在所述隔热罩2内,所述内锅3的中下部及底部位于所述隔热罩2内;和感应线圈4,安装于所述煲体I的壁与所述隔热罩2的壁之间,同时所述隔热中空腔处于所述内锅3和所述感应线圈4之间;其中,所述隔热罩2阻隔所述内锅3向所述感应线圈4和所述煲体I传递热量。电饭煲设置有隔热罩2,隔热罩2的壁内具有封闭的隔热中空腔,隔热罩2安装在煲体I内部,内锅3安装在隔热罩2内,感应线圈4设置在隔热罩2与煲体I之间,隔热罩2的隔热中空腔具有隔热作用,在电饭煲煮饭及保温时,隔热罩2阻止内锅3的热量向外散失,减少能量的浪费,避免了内锅3散发的热量破坏感应线圈4的绝缘层,提升了电饭煲的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开口的中空的煲体;上端开口的中空的隔热罩,安装在所述煲体内,且所述隔热罩的壁内具有封闭的隔热中空腔;金属材质的内锅,所述内锅的中下部及底部位于所述隔热罩内;和感应线圈,安装于所述煲体的壁与所述隔热罩的壁之间,同时所述隔热中空腔处于所述内锅和所述感应线圈之间;其中,所述隔热罩阻隔所述内锅向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煲体传递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兴林毅龚圆杰唐修豪罗志晓黄韦铭梁志佳李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