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相变储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08859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0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相变储热装置,其相变储能结构和装置壳体的安装简单、组装省时省力,且根据储热量的需求,装置壳体内部可以扩展相变储能结构,使得单个储热装置可以满足不同储热量的需求,降低了储热装置的成本。其包括壳体、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壳体内排布有相变储能结构,所述壳体的前端布置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后端布置有所述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侧壳体、外侧壳体、外侧盖板,所述内侧壳体带有内背板,所述外侧壳体的内侧端面周边嵌装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端面的对应周边,所述外侧盖板盖装于所述外侧壳体的外侧端面的对应周边,所述内侧壳体、外侧壳体所形成的安装腔内布置有N块内卡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能源利用的
,具体为一种模块化相变储热装置
技术介绍
矿物能源的枯竭性危机和环境的污染问题迫切需要人们去探索一种高效、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及其利用技术。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有效利用太阳能是未来解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密度较低,而且受地理、昼夜、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阴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制约,其辐射强度也不断发生变化,具有显著的稀薄性、间断性和不稳定性。为了保持供热或供电装置的稳定不间断运行,就需要蓄热装置把太阳能储存起来,在太阳能不足时再释放出来,从而满足生产和生活用能连续和稳定供应的需要。物质在各种形式的相变过程中都会伴随有蓄/放热现象,相变潜热一般是物质显热的几十倍。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相变蓄热装置,具有蓄热密度大、相变时温度稳定,所用装置简单、体积小和设计灵活等优点。将相变蓄热装置应用于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可以有效解决太阳能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白天将过剩的太阳能以热量的形式储存起来,在太阳能不足时再释放出来,保证供热装置的连续运行,满足生活用暖持续稳定供应的需要,达到“移峰填谷”的效果。鉴于相变蓄热装置在太阳能储存、工业余热回收以及错峰用电等领域的出色表现,以及材料科学和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快速发展,相变蓄热技术受到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和生产厂家的青睐。综合分析相变蓄热装置研宄和产品现状,相变储能系统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相变材料本身的强化换热与相变传热分析方面,缺乏对整个储能装置结构参数优化与充/放热特性的深入分析;对太阳能光热转换系统和相变储能系统的研宄大都是独立进行的,没有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足够重视,在太阳能相变蓄热采暖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集热器面积、相变材料用量和热负荷需求的匹配特性,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气象条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才能使提高整个系统的太阳能热利。现有的相变蓄热装置其内部的相变储能结构和装置壳体的安装复杂,组装过程费时费力,且现有的相变蓄热装置的内部一般仅布置有单组相变储能结构,对于储热需求量大的结构需要布置多个相变储热装置,增加了装置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相变储热装置,其相变储能结构和装置壳体的安装简单、组装省时省力,且根据储热量的需求,装置壳体内部可以扩展相变储能结构,使得单个储热装置可以满足不同储热量的需求,降低了储热装置的成本。一种模块化相变储热装置,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壳体、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壳体内排布有相变储能结构,所述壳体的前端布置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后端布置有所述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侧壳体、外侧壳体、外侧盖板,所述内侧壳体带有内背板,所述外侧壳体的内侧端面周边嵌装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端面的对应周边,所述外侧盖板盖装于所述外侧壳体的外侧端面的对应周边,所述内侧壳体、外侧壳体所形成的安装腔内布置有N块内卡板,其中N为自然数,N块所述内卡板顺着壳体的两端顺次布置,N块所述内卡板将安装腔分隔成(N+1)个均等的安装分隔腔体,每个所述安装分隔腔体内均布有相变储能装置。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储能装置包括上板、下板,所述上板、下板的周边嵌合形成定位边,所述上板、下板的中心位置为相变材料储存腔,所述上板上开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连通所述相变材料储存腔,堵盖盖装于所述进料口 ;所述上板的外侧带折弯包裹住所述下板的外侧端部,所述上板、下板嵌合后中间的定位空腔内填装有平面密封胶,所述上板、下板所形成的定位边的可见定位槽内填装有卡口密封结构,确保整个上板、下板之间的嵌合紧密、牢固;所述内侧壳体的内背板上自下而上均布有定位卡槽,所述内侧壳体、外侧壳体的上端面、下端面的对应位置设置有N个内卡板安装槽,N个内卡板对应插装于所述内卡板安装槽,所述内卡板的两端面自上而下均布有定位卡槽,所述内卡板的相邻的定位卡槽之间布置有贯穿两端面的导热槽结构,相邻的所述安装分隔腔体通过所述导热槽结构进行热能交换,所述内侧壳体的内侧的两端位置布置有相向的定位卡槽,所述外侧壳体的内侧的两端位置布置有相向的定位卡槽,所述相变储能装置分别卡装于对应位置的定位卡槽进行定位布置;所述内侧壳体的前端、后端的周边均布置有向外扩展的定位边,所述外侧壳体的前端、后端的周边均布置有向外扩展的定位边,所述内侧壳体的前端的定位边、外侧壳体的前端的定位边组合形成前端定位板整体结构,所述内侧壳体的后端的定位边、外侧壳体的后端的定位边组合形成后端定位板整体结构,两个喇叭口式立板的定位板分别通过螺钉紧固于前端的所述前端定位板整体结构、后端定位板整体结构,所述内侧壳体的前端周边、夕卜侧壳体的前端周边组合形成的中心孔即为所述进风口,所述内侧壳体的后端周边、外侧壳体的后端周边组合形成的中心孔即为所述出风口;优选地,所述内侧壳体、外侧壳体所形成的安装腔内布置有一块内卡板,一块所述内卡板将安装腔分隔成两个均等的安装分隔腔体,每个所述安装分隔腔体内均布有相变储能装置。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后,装置壳体的长度根据不同的热量需求进行设置,然后装入满足需求的N块内卡板,N块所述内卡板顺着壳体的两端顺次布置,N块所述内卡板将安装腔分隔成(N+1)个均等的安装分隔腔体,每个所述安装分隔腔体内均布有相变储能装置,使得每个壳体内能设置(N+1)组均布的相变储能装置,使得相变储能结构和装置壳体的安装简单、组装省时省力,且根据储热量的需求,装置壳体内部可以扩展相变储能结构,使得单个储热装置可以满足不同储热量的需求,降低了储热装置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半剖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内侧壳体、外侧壳体、内卡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内侧壳体、外侧壳体、外侧盖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主视图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内侧壳体的正面立体图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外侧壳体的正面立体图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外侧壳体的背面立体图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相变储能装置的封装结构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的相变储能装置的封装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壳体1、进风口 2、出风口 3、内侧壳体4、外侧壳体5、外侧盖板6、内背板7、内卡板8、相变储能装置9、上板10、下板11、定位边12、相变材料储存腔13、进料口 14、堵盖15、平面密封胶16、卡口密封结构17、定位卡槽18、内卡板安装槽19、导热槽结构20、安装分隔腔体21、前端定位板整体结构22、后端定位板整体结构23、定位板24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块化相变储热装置,其包括壳体、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壳体内排布有相变储能结构,所述壳体的前端布置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后端布置有所述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侧壳体、外侧壳体、外侧盖板,所述内侧壳体带有内背板,所述外侧壳体的内侧端面周边嵌装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端面的对应周边,所述外侧盖板盖装于所述外侧壳体的外侧端面的对应周边,所述内侧壳体、外侧壳体所形成的安装腔内布置有N块内卡板,其中N为自然数,N块所述内卡板顺着壳体的两端顺次布置,N块所述内卡板将安装腔分隔成(N+1)个均等的安装分隔腔体,每个所述安装分隔腔体内均布有相变储能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勇张琴董正国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皇家整体住宅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