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塔换热单元及具有其的吸附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0304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3 2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附塔换热单元及具有其的吸附塔,其中,吸附塔换热单元包括:换热筒体;外部换热夹套,设置在换热筒体的外侧;吸附塔换热单元还包括:换热管组件,换热管组件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换热筒体内;翅片,翅片沿周向设置在换热管组件的外壁上。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活性炭吸附塔的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吸附塔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附塔换热单元及具有其的吸附塔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生产多晶硅过程中会产生还原尾气,其主要包括氢气、氯化氢、氯硅烷等。氯硅烷主要包括二氯二氢硅、三氯氢硅和四氯化硅,需要进行分离并回收利用。目前行业内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干法回收”。“干法回收”主要是利用还原尾气中氢气、氯化氢、三氯氢硅、四氯化硅、二氯二氢硅等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淋洗、低温变压吸收、吸收与吸附等化工操作实现各组分的分离。在上述物质实现分离后,通入到活性炭吸附塔中并进行净化。现有技术在中的活性炭吸附塔包括塔体和设置在塔体外侧的外部换热夹套,塔体内设置有活性炭,外部换热夹套内设置有热介质,通过热介质对流经活性炭的气体加热,增加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达到净化的目的。现有技术中的活性炭吸附塔,由于只在塔体外侧设置有外部换热夹套,使得气体与外部换热夹套之间的换热效果差,导致气体吸附和脱吸过程的时间长,影响气体的净化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附塔换热单元及具有其的吸附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活性炭吸附塔的换热效果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吸附塔换热单元,包括:换热筒体;外部换热夹套,设置在换热筒体的外侧;吸附塔换热单元还包括:换热管组件,换热管组件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换热筒体内;翅片,翅片沿周向设置在换热管组件的外壁上。进一步地,换热管组件包括:环管,环管部分环绕地设置在换热筒体的外侧,环管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 ;换热管,换热管与环管连接并设置在换热筒体内。进一步地,换热管包括:内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内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进口连通;外管,外管套设在内管外侧,外管的一端与内管的第二端连通,外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出口连通,翅片沿周向设置在外管的外壁上。进一步地,换热管组件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沿周向设置在换热筒体内。进一步地,翅片围成的直径是换热管直径的I至3倍。进一步地,外部换热夹套包括:换热层,换热层设置在换热筒体的外壁上,换热层具有供换热介质流动的腔体;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均与换热层的腔体连通,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连通。进一步地,吸附塔换热单元还包括:用于固定换热管组件的固定架,固定架设置在换热筒体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吸附塔,吸附塔包括:塔底、吸附塔换热单元和塔顶,塔底、吸附塔换热单元以及塔顶由下至上顺次连接,塔顶、吸附塔换热单元和塔底的内部相互连通,塔顶具有出气口,塔底具有进气口,吸附塔换热单元为上述提供的吸附塔换热单元,吸附塔具有一个或多个吸附塔换热单元。进一步地,吸附塔包括多个吸附塔换热单元,多个吸附塔换热单元顺次连接,多个吸附塔换热单元的换热管组件串联或并联连接。进一步地,吸附塔还包括:进气环管,设置在塔底内部,进气环管上沿周向设置多个出气孔,进气环管与进气口连通;分布板,设置在塔底内部,分布板位于进气口的上方。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换热筒体内部设置换热管,并在换热管上设置翅片,能够使换热筒体内的温度保持均匀,通过与换热筒体外侧的外部换热夹套共同作用,能够使换热筒体内的气体充分加热,以达到良好的换热效果,进而能够减少气体吸附和脱吸时间,提高整体净化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附塔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与翅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换热筒体;20、外部换热夹套;21、换热层;21a、第二进口 ;21b、第二出P ;30、换热管组件;31、环管;31a、第一进口 ;31b、第一出口 ;32、换热管;32a、内管;32b、外管;40、翅片;50、固定架;60、进气环管;70、分布板;100、塔底;200、吸附塔换热单元;300、塔顶;310、出气口。【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附塔换热单元,该吸附塔换热单元包括:换热筒体10、外部换热夹套20、换热管组件30以及翅片40。其中,在换热筒体10内设置有活性炭,外部换热夹套20设置在换热筒体10的外侧,换热管组件30设置在换热筒体10内或换热管组件30部分地设置在换热筒体10内,翅片40沿周向设置在换热管组件30的外壁上。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吸附塔换热单元,将换热筒体10内设置换热管组件30,并在换热管组件30的外壁上设置翅片40,使得在进行净化工艺时,能够通过外部换热夹套20、换热管组件30以及翅片40共同对换热筒体10内的待净化气体加热,使换热筒体10内的温度更加均匀,增强与气体的换热效果,减少气体吸附与脱吸的时间,进而能够提高气体净化速度,提高装置整体的净化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组件30包括环管31和换热管32。其中,换热管组件30可以全部设置在换热筒体10内部,也可部分地设置在换热筒体10内。由于换热管32连接在环管31的连接点较多,为了避免环管31内的换热介质泄漏污染换热筒体10内的活性炭,并且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环管31进行检修。作为优选实施例,将环管31部分环绕地设置在换热筒体10的外侧,换热管32与环管31连接并设置在换热筒体10内。环管31具有第一进口 31a和第一出口 31b,换热介质可从第一进口 31a处进入,流经换热管32后从第一出口 31b处流出。为了增强换热效果,换热管组件30包括多个换热管32,多个换热管32分别与环管31连接,使多个换热管32沿周向设置在换热筒体10内。其中,换热介质可设置为工业导热油、热水或蒸汽。具体地,该换热管32包括内管32a和外管32b。其中,内管32a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内管32a的第一端与第一进口 31a连通。外管32b套设在内管32a外侧,外管32b的一端与内管32a的第二端连通,外管32b的另一端与第一出口 31b连通,翅片40沿周向设置在外管32b的外壁上。从第一进口 31a流入的换热介质先进入内管32a经内管32a的第二端流出,从内管32a流出的换热介质进入外管32b内,并顺次从外管32b、第一出口 31b处流出,从而完成换热介质在换热管组件30内的换热。由图1可知,环管31位于换热管32的下方,内管32a通过管帽与外管32b连通,以使换热介质从内管32a流入外管32b中。在本实施例中,翅片40圆周设置在外管32b的外壁上。其中,翅片40数量为30至60片,翅片40的长度与外管32b的竖直长度相同。翅片40围成的直径是换热管32的外管32b直径的I至3倍。为了在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小翅片40所占的空间,将翅片40围成的直径设置为换热管32的外管32b直径的2倍。具体地,该外部换热夹套20包括换热层21,换热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吸附塔换热单元及具有其的吸附塔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附塔换热单元,包括:换热筒体(10);外部换热夹套(20),设置在所述换热筒体(10)的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塔换热单元还包括:换热管组件(30),所述换热管组件(3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换热筒体(10)内;翅片(40),所述翅片(40)沿周向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组件(30)的外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心汪绍芬杨永亮司文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