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94222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3 1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可对位于模具上的汽车内饰件进行更方便的顶出;包括基座、第一顶出棒、第二顶出棒、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底端均与基座连接,并且第一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左右运动,第二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前后运动,第一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一进出控制装置连接,第一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顶出棒前后运动,第二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连接,第二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顶出棒前后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不断繁荣壮大,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模具行业发展趋势模具产品向着更大型、更精密、更复杂及更经济快速方面发展;伴随着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模具生产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无图化、精细化、自动化方面发展;模具企业向着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随着造型软件日益更新,数字化制造、逆向工程、并行工程等先进技术应用产品设计中,无论是电器产品,还是汽车塑件,产品曲型性结构,结构复合程度越来越高,这对模具的结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结构需更加复杂紧凑,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模具结构中,顶出是模具最重要的部分,由于产品结构要求,汽车部件中因结构复合,往往会出现模具抽芯与顶出相互干涉,空间位置不足,采用常规结构无法实现脱模抽芯与顶出,针对产品抽芯与顶出相互干涉,空间位置不足,常规机构无法实现产品脱模顶出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对位于模具上的汽车内饰件进行更方便的顶出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本技术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包括基座、第一顶出棒、第二顶出棒、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所述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底端均与基座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左右运动,第二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前后运动,所述第一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一进出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顶出棒前后运动,所述第二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顶出棒前后运动。本技术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可旋转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底端均设置有啮齿,所述第一顶出棒的啮齿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顶出棒的啮齿与第二齿轮啮合。本技术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内部均设置有内螺纹结构,所述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顶端设置有外螺纹结构,所述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均设置有外螺纹结构;所述第一顶出棒的顶端和第一进出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均伸入至第一套管的内部,并且第一顶出棒顶端的外螺纹结构和第一进出控制装置输出端的外螺纹结构均与第一套管的内螺纹结构螺装配合;所述第二顶出棒的顶端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均伸入至第二套管的内部,并且第二顶出棒顶端的外螺纹结构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输出端的外螺纹结构均与第二套管的内螺纹结构螺装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基座放置在内饰件的内部并卡紧,通过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左右运动和前后运动达到方向控制效果,并通过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输出达到顶出的效果,可对位于模具上的汽车内饰件进行更方便的顶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顶出机构与内饰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包括基座1、第一顶出棒2、第二顶出棒3、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底端均与基座连接,并且第一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左右运动,第二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前后运动,第一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一进出控制装置连接,第一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顶出棒前后运动,第二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连接,第二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顶出棒前后运动;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基座放置在内饰件4的内部并卡紧,通过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左右运动和前后运动达到方向控制效果,并通过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输出达到顶出的效果,可对位于模具上的汽车内饰件进行更方便的顶出。本技术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基座上设置有可旋转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底端均设置有啮齿,第一顶出棒的啮齿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二顶出棒的啮齿与第二齿轮啮合。本技术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内部均设置有内螺纹结构,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顶端设置有外螺纹结构,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均设置有外螺纹结构;第一顶出棒的顶端和第一进出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均伸入至第一套管的内部,并且第一顶出棒顶端的外螺纹结构和第一进出控制装置输出端的外螺纹结构均与第一套管的内螺纹结构螺装配合;第二顶出棒的顶端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均伸入至第二套管的内部,并且第二顶出棒顶端的外螺纹结构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输出端的外螺纹结构均与第二套管的内螺纹结构螺装配合。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顶出棒、第二顶出棒、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所述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底端均与基座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左右运动,第二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前后运动,所述第一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一进出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顶出棒前后运动,所述第二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顶出棒前后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可旋转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底端均设置有啮齿,所述第一顶出棒的嗤齿与第一齿轮嗤合,所述第二顶出棒的嗤齿与第二齿轮嗤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内部均设置有内螺纹结构,所述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顶端设置有外螺纹结构,所述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均设置有外螺纹结构;所述第一顶出棒的顶端和第一进出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均伸入至第一套管的内部,并且第一顶出棒顶端的外螺纹结构和第一进出控制装置输出端的外螺纹结构均与第一套管的内螺纹结构螺装配合;所述第二顶出棒的顶端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均伸入至第二套管的内部,并且第二顶出棒顶端的外螺纹结构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输出端的外螺纹结构均与第二套管的内螺纹结构螺装配合。【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本技术的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可对位于模具上的汽车内饰件进行更方便的顶出;包括基座、第一顶出棒、第二顶出棒、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底端均与基座连接,并且第一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左右运动,第二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前后运动,第一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一进出控制装置连接,第一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顶出棒前后运动,第二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连接,第二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顶出棒前后运动。【IPC分类】B29C45-40【公开号】CN2044511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内饰件复合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顶出棒、第二顶出棒、第一进出控制装置和第二进出控制装置,所述第一顶出棒和第二顶出棒的底端均与基座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左右运动,第二顶出棒可相对基座前后运动,所述第一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一进出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顶出棒前后运动,所述第二顶出棒的顶端与第二进出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进出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顶出棒前后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宗贵王文杰何志深赵立群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舜宇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