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逸斐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加热组件及电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87029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0 0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加热组件及电热器,其中,一种新型加热组件,包括加热本体及加热元件,且加热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散热腔,而散热腔的轴线与加热元件的轴线不平行;电热器包括外壳、电气接线盒、至少一个加热本体及加热元件;电气接线盒和加热本体均置于外壳内部,加热元件设置在加热本体内部,且散热腔与设置在外壳上的散热孔连通;加热本体上设有可拆卸的温度熔断器,而温度熔断器与加热元件串联且一并与电气接线盒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加热组件及电热器不仅结构简单,其散热效率高,而且还能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加热组件及电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列车上使用的电热器均包括不锈钢外壳及至少两个置于该不锈钢外壳内部的电热板,该不锈钢外壳顶部设有散热孔,且在电热板I上安装有不可拆卸的温度熔断器。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只规定了输入一定功率,且要求电热板I表面温度不能超过65°c,不锈钢外壳表面温度不能超过65 °C,然而现有结构的电热器中电热板I安装后,如图1和图2所示,电热板I上的散热齿2横向设置,即散热齿2的轴线与发热芯的安装腔3的轴线平行,这样的设计导致电热器不能高效、充分地将热能散发出来并扩散到被加热空间,严重影响了电热器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电热器散热效率低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率高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新型加热组件及电热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加热组件,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加热组件,包括加热本体4及设置在加热本体4内部的加热元件12,且加热本体4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散热腔7,而散热腔7的轴线与加热元件12的轴线不平行。本技术所述新型加热组件包括加热本体及加热元件,该加热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散热腔,结构十分简单,而且该散热腔的轴线与加热元件的轴线不平行,这样的设置使得散热腔形成类似烟囱的散热通道,根据烟囱效应原理,加热本体上方出口处的空气流动造成加热本体上方出口处的气压减小,而加热本体底部空气入口处的气压与环境大气压相同,即加热本体底部空气入口处的气压比加热本体上方出口处的气压大,这样会使得冷空气从加热本体底部空气入口压入上述散热腔内,再从加热本体上方出口挥发。与现有技术中散热腔的轴线与加热元件的轴线平行的设计,本技术中上述结构的散热腔大大提高了所述新型加热组件的散热效率,使得所述新型加热组件能高效且充分地将热能散发出来并扩散到被加热空间,并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作为对所述新型加热组件的一种改进,散热腔的轴线与加热元件的轴线垂直。这样的设计使得散热腔成为竖直向上的散热通道,更进一步优化了散热腔的散热效率。作为对所述新型加热组件的一种改进,加热元件设置在加热本体内部的安装腔中,而安装腔包括相互连通的发热芯安装腔和引出线安装腔,且发热芯安装腔的宽度比引出线安装腔的宽度小;加热兀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发热芯和引出线,且发热芯和引出线分别设置在发热芯安装腔和引出线安装腔内部。上述结构的新型加热组件为板式电热板,在安装腔中,发热芯安装腔的宽度比引出线安装腔的宽度小,不仅满足了引出线的安装需求,而且还减小了发热芯与发热芯安装腔内壁之间的空隙,避免利用空气进行散热,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所述新型加热组件的散热效率。作为对所述新型加热组件的一种改进,上述发热芯与发热芯安装腔内壁密封连接。这样的设计可保证发热芯与发热芯安装腔内壁之间的空气间隙最小,进一步提高了所述新型加热组件的散热效率。作为对所述新型加热组件的一种改进,加热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顶安装件和底安装件,且顶安装件底部设有至少一条上安装槽和向上凸起的凹槽,而底安装件顶部设有至少一条下安装槽;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一一对应且平行设置并形成用于安装加热元件的安装腔,而凹槽与底安装件之间围成散热腔。由上述结构的加热本体构成的所述新型加热组件为管式电热板,其中,顶安装件底部设有多个向上凸起且相互平行的凹槽,顶安装件底部还设有至少一条上安装槽,底安装件顶部设有至少一条与上安装槽对应的下安装槽,当顶安装件与底安装件连接在一起时,凹槽与底安装件之间围成封闭的散热腔,因为该散热腔的轴线与加热元件的轴线不平行,使得该散热腔形成类似烟囱的散热通道,根据上文描述的烟囱效应原理,这样的设计也能提高所述新型加热组件的散热效率。作为对上述新型电热板的一种改进,加热本体包括多个呈U型的散热片,且多个散热片上均设有用于安装加热元件的安装孔;多个散热片之间通过加热元件依次叠加,且相邻两个散热片之间围成散热腔。采用上述结构的加热本体制作成的所述新型加热组件为叠片式电热板,当多个散热片之间通过加热元件依次叠加相连时,相邻两个散热片之间围成封闭的散热腔,因为该散热腔的轴线与加热元件的轴线不平行,使得该散热腔形成类似烟囱的散热通道,根据上文描述的烟囱效应原理,这样的设计也能提高所述新型加热组件的散热效率,使得所述新型加热组件能高效且充分地将热能散发出来并扩散到被加热空间,并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新型加热组件的电热器,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热器,包括外壳、电气接线盒、至少一个加热本体及加热元件;电气接线盒和加热本体均置于外壳内部,加热元件设置在加热本体内部,且散热腔与设置在外壳上的散热孔连通;加热本体上还设有可拆卸的温度熔断器,而温度熔断器与加热元件串联且一并与电气接线盒连接。本技术所述电热器包括外壳、电气接线盒、至少一个加热本体和加热元件,其中,电气接线盒和加热本体均置于外壳内部,加热元件设置在加热本体内部,散热腔与外壳上的散热孔连通,结构十分简单,而且因为所述电热器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结构的加热本体,保证了所述电热器具有比较高的散热效率,还能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在本技术所述电热器中,温度熔断器可拆卸设置在加热本体上,一旦温度熔断器损坏,则可以只更换温度熔断器,而无需连同加热本体一同更换,故这样的设计便于对所述电热器进行维护,同时也能节约维护成本。作为对上述电热器的一种改进,上述散热孔设置在外壳侧面的上部位置。与现有技术中散热孔设置在外壳顶部的设计相比,散热孔设置在外壳侧面上部位置的设计可以保证在使用所述电热器时异物不会从散热孔进入到电热器内部,提高了所述电热器的安全系数。作为对上述电热器的一种改进,外壳内部还设有导流板;导流板一端与加热本体顶部相连,其另一端与外壳上散热孔所在的侧面连接。导流板主要起到将从加热本体上方出口出来的热空气引流到散热孔位置的作用,也有助于所述电热器散热效率的提高。作为对上述电热器的一种改进,外壳包括不锈钢外层及设置在不锈钢外层内侧的高导热材料内层。高导热材料内层的导热系数高,散热快,高导热材料内层上温度均匀,故高导热材料内层的设置可以防止不锈钢外层上散热孔附近的局部位置超温,使得不锈钢外层表面温度均匀,在保证所述电热器具有比较高的散热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外壳表面温度不能超过65 °C。另外,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凡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可通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手段来实现本技术方案。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加热组件及电热器不仅结构简单,其散热效率高,而且还能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新型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二中新型加热组件的爆炸图;图5是实施例三中新型加热组件的爆炸图;图6是实施例四中新型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五中新型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六中电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剖视图;图10是外壳的结构示意图;现将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为电热板,2为散热齿,3为发热芯的安装腔,4为加热本体,5为发热芯安装腔,6为引出线安装腔,7为散热腔,8为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本体(4)及设置在所述加热本体(4)内部的加热元件(12),且所述加热本体(4)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散热腔(7),而所述散热腔(7)的轴线与所述加热元件(12)的轴线不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逸斐
申请(专利权)人:王逸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