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贺娟专利>正文

一种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76367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1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包括外设管(1)和穿刺部(2),所述穿刺部(2)设置为空腔结构,并与外设管(1)相连通,所述穿刺部(2)离外设管(1)的远端设置穿刺尖头(21),所述穿刺尖头(21)上设置换气孔(3),所述换气孔(3)与穿刺部(2)的内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外设管和穿刺部相连通,并在穿刺部的端部设置有穿刺尖头,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插入喉管给气管堵塞的病人及时供养抢救;穿刺部外表面上设置有预留药槽,槽内预留抗感染药物,并在穿刺部和外设管的外表面设置包裹膜,使用时撕开包裹膜,抗感染药物能够避免病人因伤口而感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于携带、安全性高、适用于医院之外的地区,尤其是公共场所的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
技术介绍
急救气管穿刺插管是主要应用于发生急性气道阻塞时的一种抢救措施,急性气道阻塞为多种原因所致气道气流严重受阻的临床急症,常发生于医院以外场所,是造成人员窒息死亡的直接原因。急性气道阻塞常见因素包括气道腔内病变,以气道内异物为多见;水肿性阻塞,如过敏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烟雾吸入性水肿;感染性阻塞,包括扁桃腺炎、咽炎、会厌炎、咽后壁脓肿、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免疫抑制患者喉念珠菌病等。以上因素发生时患者多处于医院以外场所,气道阻塞一旦发生,初始可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后期为缺氧的急性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据统计,急性气道完全阻塞的窒息时间只需要1~6分钟,心跳就会停止。因此,6分钟以内为窒息抢救的黄金时间,如不及时建立气体通道,患者危险性极高。2010年国家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在医院初级创伤救治规范(PTC)中提出救治的关键步骤,其中将“气道管理”列为第一要素。国内外专利查询结果显示,目前并无针对医院以外场所发生急性气道阻塞时进行气道建立的急救气管穿刺插管装置,升高了急性气道阻塞的死亡率。以气道内异物阻塞为例,我国每年仅因吞咽异物或气道异物阻塞引起意外窒息而死亡的儿童达3000名,老年人发生异物阻塞事件也屡见不鲜。同时由于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也不容忽视,据2010年国家医学论坛发布数据显示,因异物阻塞气道入院的儿童院内死亡率已达3.4%。此项内容仅为异物阻塞导致的气道受阻死亡数据,其余多种因素导致的气道阻塞同样具有高危险性、不可控性、以及需要的抢救及时性。因此,在目前无院外使用的气道建立急救设备的情况下,进行急救气管穿刺插管装置的设计与专利技术,可起到延长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在临床方面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同样,由于此类疾病的不可控性导致气道阻塞发生无处不在,此装置的设计同样具有社会价值。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样为急救气管穿刺装置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据文献报道,45例气管切开的住院患者中,使用金属套管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1例(24.44%),第14天为22例(57.90%),继发肺部感染患者25例(60. 98%)。51例气管切开的住院患者中,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2例(23.53%),第14天为15例(35.71%),继发肺部感染患者19例(38.78%)。气管穿刺较气管切开相比创面缩小,感染风险相对降低,但均为有创性操作,控制感染不可忽视。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气管切开院内操作仍存在感染风险,若院外操作,则对其洁净程度要求更加严格。故更希望此急救气管穿刺插管装置能实现以下作用:及时解除患者气道阻塞、延长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率,同时能够降低感染风险,从而研发一种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外设管和穿刺部,所述穿刺部设置为空腔结构,并与外设管相连通,所述穿刺部离外设管的远端设置穿刺尖头,所述穿刺尖头上设置换气孔,所述换气孔与穿刺部的内腔相通。本技术通过设置外设管和穿刺部相连通,并在穿刺部的端部设置有穿刺尖头,可直接插入气管,在穿刺尖头上的换气孔通过穿刺部内腔和外设管相通而进行氧气交换,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插入喉管给气管堵塞的病人及时抢救;穿刺部外表面上设置有预留药槽,使用前在槽内预留抗感染药物,并在穿刺部和外设管的外表面设置包裹膜,使用时撕开包裹膜,抗感染药物能够避免病人因伤口而感染;穿刺部与外设管之间的拐角设置,使得本装置使用起来更方便,既容易穿插,又不会对造成病人下颚不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设管,2-穿刺部,21-穿刺尖头,3-换气孔,4-药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外设管1和穿刺部2,所述穿刺部2设置为空腔结构,并与外设管1相连通,所述穿刺部2离外设管1的远端设置穿刺尖头21,所述穿刺尖头21上设置换气孔3,所述换气孔3与穿刺部2的内腔相通。所述穿刺部2外表面均匀设置药槽4,所述药槽4延伸设置至外设管1与穿刺部2的相连部分。所述外设管1与穿刺部2拐角连接。所述外设管1轴线与穿刺部2轴线之间的角度α设置为120°~160°。所述外设管1与穿刺部2拐角连接处圆弧过渡设置。所述穿刺尖头21的尖角β设置为15°~60°。所述穿刺部2的长度设置为2~4cm,所述外设管1的长度设置为5~10cm。所述换气孔3设置为柱形孔,其轴线方向与穿刺部2轴向一致,所述柱形孔与穿刺尖头21的外表面相交成梭形,所述柱形孔与穿刺部2内腔连通。所述外设管1和穿刺部2的外径大小设置为1.5~1.6cm。所述外设管1和穿刺部2的内径大小设置为1.3~1.4cm。所述药槽4设置为半圆凹槽,所述半圆凹槽的槽距设置为0.5~1mm,所述半圆凹槽的槽深为0.7~1mm,所述半圆凹槽的直径大小为1~1.5mm。对于儿童使用的型号,外设管1和穿刺部2的外径大小设置为0.4~0.6cm,所述外设管1和穿刺部2的内径大小设置为0.3~0.4cm。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本技术通过设置外设管1和穿刺部2相连通,并在穿刺部2的端部设置有穿刺尖头21,可直接插入气管,在穿刺尖头21上的换气孔3通过穿刺部内腔和外设管相通而进行氧气交换,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插入喉管给气管堵塞的病人及时抢救;穿刺部2外表面上设置有预留药槽4,使用前在槽内预留抗感染药物,并在穿刺部和外设管的外表面设置包裹膜,使用时撕开包裹膜,抗感染药物能够避免病人因伤口而感染;穿刺部2与外设管1之间的拐角设置,使得本装置使用起来更方便,既容易穿插,又不会对造成病人下颚不适。本技术的采用一次性输液器中穿刺器材料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或金属材料一次性铸成,装置共包括两个部分,外设管1和穿刺部2。穿刺尖头21上设置并列柱形孔,用于气体交换;管体部呈倒“L”型,穿刺部2表面上设置有一定密度的凹槽,形成贮药槽,从而达到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降低感染发生率。整个装置包裹外膜,外膜材料采用热塑性弹性体(TPE),具有隔离外界空气、细菌、减少药物降解的作用。本装置使用时将包裹外膜由穿刺尖端处揭开,随着装置的定位放入,逐步将整个外膜剥去,保证装置使用过程中的洁净无菌。本技术采用ABS或金属材料铸成,其坚硬度保证穿刺的顺利性;气体交换柱形孔能够实现有效体积气体交换,以保证患者具有充足时间至医院进行就医;贮药腔设置能够缓慢释放足够药物,减少感染发生率。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可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外设管(1)和穿刺部(2),所述穿刺部(2)设置为空腔结构,并与外设管(1)相连通,所述穿刺部(2)离外设管(1)的远端设置穿刺尖头(21),所述穿刺尖头(21)上设置换气孔(3),所述换气孔(3)与穿刺部(2)的内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外设管(1)和穿刺部(2),所述穿刺部(2)设置为空腔结构,并与外设管(1)相连通,所述穿刺部(2)离外设管(1)的远端设置穿刺尖头(21),所述穿刺尖头(21)上设置换气孔(3),所述换气孔(3)与穿刺部(2)的内腔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穿刺部(2)外表面均匀设置药槽(4),所述药槽(4)延伸设置至外设管(1)与穿刺部(2)的相连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设管(1)与穿刺部(2)拐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设管(1)轴线与穿刺部(2)轴线之间的角度α设置为120°~16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气管穿刺插管急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设管(1)与穿刺部(2)拐角连接处圆弧过渡设置。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娟徐贵丽李川陈燕白兰龚媛媛杨平雄于昉
申请(专利权)人:贺娟徐贵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