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72605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08:12
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关键是:包括侧壁和底座,所述的侧壁为上下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的上开口端直径比下开口端直径大,所述的底座为圆盘结构,所述的侧壁的下开口端与底座固定连接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育苗容器内设置有衬网,衬网的形状与育苗容器的形状相同,衬网的结构为网状结构,所述的育苗容器与衬网之间设置有填土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装置为一个带有衬网的育苗容器,衬网用于提高土壤坨的强度,可对土壤坨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可解决容器苗因搬运过程中碰撞、挤压所造成的土壤散坨问题,可提高运到造林地的容器苗的完好率,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降低造林成本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林业容器苗培育装置
,特别是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 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
技术介绍
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建设生态文 明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造林工作的开展,多数宜林荒山已完成了造林工作,造林进入了 "啃骨头"的阶段,所余未造林地多为土少石(沙)多、干旱瘠薄、地势陡峭的困难立地。由 于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我国北方干旱少雨,造林工作存在很大难度,传统的裸根植苗造林 方式,树木难以成活,因此容器苗造林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在苗圃培育的容器苗需要经过多次搬运才能到达造林地。由于培育时间较短,多 数苗木难以发育出庞大根系以形成土壤-根系稳定结合的土壤坨,尤其是规格较大的容器 苗搬运过程的碰撞容易使土壤散坨,降低造林成活率,也提高了造林成本。根据实地调查, 2+1年生油松容器苗运输过程中完全散坨的苗木损失率大约5%~20%,半散坨的损失率 大约30%~60%,保存完好的通常在50%以内。散坨的苗木难以成活,半散坨的容器苗成 活率也较低且生长较差。因此,如何加强林业容器苗土壤坨的强度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带衬网 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用来加强林业容器苗土壤坨的强度,以降低由于土壤散坨 造成的容器苗损失率。 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 的育苗容器,关键是:包括侧壁和底座,所述的侧壁为上下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的上开口 端直径比下开口端直径大,所述的底座为圆盘结构,所述的侧壁的下开口端与底座固定连 接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育苗容器内设置有衬网,衬网的形状与育苗容器的形状相同,衬网 的结构为网状结构,所述的育苗容器与衬网之间设置有填土层。 所述的衬网上设置有网眼,网眼的形状为菱形,或方形,或圆形。 所述的网眼直径为l_3mm。 所述的衬网与侧壁的高度比为2:3,衬网与底座的直径比为2:3。 所述的侧壁和底座上都设置有透水孔。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装置为一个带有衬网的育苗容器,衬网用于提高土 壤坨的强度,可对土壤坨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可解决容器苗因搬运过程中碰撞、挤压所造成 的土壤散坨问题,可提高运到造林地的容器苗的完好率,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降 低造林成本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附图说明】 toon] 图1为本技术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是侧壁,2是底座,3是填土层,4是衬网,5是透水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关键是:包 括侧壁1和底座2,所述的侧壁1为上下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的上开口端直径比下开口端 直径大,所述的底座2为圆盘结构,所述的侧壁1的下开口端与底座2固定连接为一体式结 构,所述的侧壁1和底座2上都设置有透水孔5,可避免容器苗出现烂根现象,为了提高土 壤坨的强度,所述的育苗容器内设置有衬网4,衬网4的形状与育苗容器的形状相同,所述 的衬网4与侧壁1的高度比为2:3,衬网4与底座2的直径比为2:3,衬网4的结构为网状 结构,所述的衬网4上设置有网眼,网眼的形状为菱形,或方形,或圆形,所述的网眼直径为 1-3_,所述的育苗容器与衬网4之间设置有填土层3。衬网4首选珍珠棉网套,以低密度 聚乙烯(LDPE)为主要原料挤压生成的高泡沫聚乙烯;也可以选择能够在土壤中保存2年左 右、易降解,不会对苗木根系生长形成危害的材料,如无纺布等。 本技术在具体使用时,在育苗容器中先加入少量土壤,然后放入衬网,使其充 分舒展,并继续加入土和植入苗木,浇水,在苗圃正常培育。随着根系发育,土壤、树木根系 和衬网将形成稳定的土壤坨,衬网起到固定、加强筋的作用。造林时去掉育苗容器,不需对 衬网进行处理。该装置针对搬运过程中林业容器苗易散坨的问题,使用提高容器苗土壤坨 强度的衬网,尤其是对于容器杯规格较大(12cmX 12cm以上)效果明显。该装置具体的使 用效果可见下述的三个案例。 案例1、太行山地区(涉县)油松带衬网容器苗造林试验 造林时间为7月上旬的阴雨天。造林地为半阴坡荒草地,土壤层平均厚度30cm, 砾石混杂。造林苗木采用苗龄2年,装入育苗容器后在苗圃培育1年,育苗容器规格 16cmX 18cm,衬网规格12cmX 12cm,网眼大小IcmX lcm,平均苗高30cm(见表1中处理1)。 以未加衬网容器苗为对照(见表1中对照)。调查容器苗运到造林地的散坨率、半散坨率和 栽后的成活率、生长量。 表1 :油松容器苗造林情况统计表 案例2、燕山地区(平泉县)油松带衬网容器苗造林试验 造林苗木采用苗龄2年,装入育苗容器后在苗圃培育1年,育苗容器规格 16cmX 18cm,衬网规格12cmX 15cm,网眼大小I. 2cmX I. 5cm,平均苗高27cm(见表2中处理 1)。造林时间为4月下旬。造林地阴坡荒草地,土壤层平均厚度50cm。以未加衬网容器苗 为对照(见表2中对照)。调查容器苗运到造林地的散坨率、半散坨率和栽后的成活率、生 长量。 表2 :油松容器苗造林情况统计表 案例3、燕山地区(滦平县)侧柏带衬网容器苗造林试验 造林苗木采用苗龄3年,装入育苗容器后在苗圃培育2年,育苗容器规格 12cmX 15cm,衬网规格IOcmX 12cm,网眼大小IcmX lcm,平均苗高36cm(见表3中处理1)。 造林时间为4月上旬。造林地半阳坡荒草地,土壤层平均厚度20cm,土壤中砾石较多。以未 加衬网容器苗为对照(见表3中对照)。调查容器苗运到造林地的散坨率、半散坨率和栽后 的成活率、生长量。 表3 :侧柏容器苗造林情况统计表 上述3个试验表明,采用加衬网的容器苗造林可显著提高容器苗的完好率,解决 了容器苗搬运过程中的散坨问题,可明显提高出苗率和保存率,促进苗木的生长,苗木健 壮,抗逆性强,造林效果良好。【主权项】1. 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壁(1)和底座(2), 所述的侧壁(1)为上下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的上开口端直径比下开口端直径大,所述的 底座(2)为圆盘结构,所述的侧壁(1)的下开口端与底座(2)固定连接为一体式结构,所述 的育苗容器内设置有衬网(4),衬网(4)的形状与育苗容器的形状相同,衬网(4)的结构为 网状结构,所述的育苗容器与衬网(4)之间设置有填土层(3)。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衬网(4)上设置有网眼,网眼的形状为菱形,或方形,或圆形。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网眼直径为1_3_。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衬网⑷与侧壁⑴的高度比为2:3,衬网⑷与底座⑵的直径比为2:3。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侧壁(1)和底座(2)上都设置有透水孔(5)。【专利摘要】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关键是:包括侧壁和底座,所述的侧壁为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衬网的用于林业容器苗的育苗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壁(1)和底座(2),所述的侧壁(1)为上下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的上开口端直径比下开口端直径大,所述的底座(2)为圆盘结构,所述的侧壁(1)的下开口端与底座(2)固定连接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育苗容器内设置有衬网(4),衬网(4)的形状与育苗容器的形状相同,衬网(4)的结构为网状结构,所述的育苗容器与衬网(4)之间设置有填土层(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毕君王春荣尤海舟武亚敬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