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包括示踪气体钢瓶、减压阀、稳压阀、稳流阀、流量计、四通管、球阀一、球阀二、球阀三、连接导管、外部导管、外壳和外部导管连接口,所述四通管包括管臂一、管臂二、管臂三和管臂四,示踪气体钢瓶顶部设有减压阀,所述减压阀、稳压阀、稳流阀、流量计和管臂一的接口通过连接导管依次连接,球阀一设置在管臂一内部、球阀二设置在管臂二内部、球阀三设置在管臂三内部,管臂二和管臂三的接口分别与外壳的两侧固定连接,外壳上与管臂二和管臂三的接口相对应处分别开设有开口一和开口二。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为小型化装置,简单轻便,成本低,容易操作。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装置的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示踪气体判断小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安全检测
,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示踪气体判断小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煤炭自燃是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在国家的一些大型煤矿中,超过一半的矿井存在煤炭自燃的危险,而且煤炭自燃所引起的火灾占矿井火灾总数的90%以上。我国在长壁工作面中开采中,大多采用留设大宽度煤柱实现区段之间开采,从而浪费了宝贵的煤炭资源。目前煤矿采用留设小煤柱取代早期的大宽度煤柱,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但小煤柱易导致自身发生塑性破坏,引起节理裂隙发育,甚至破碎,尤其是在深部开采时,地应力大,更容易导致预留小煤柱破碎,造成漏风供氧,极易引发煤柱自然发火以及相邻采空区自然发火,不仅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造成煤炭资源、井下设施、机电设备的巨大损失。因此研究小煤柱漏风状况,判断小煤柱预留合理尺寸具有重要意义。示踪气体用于矿井通风测量由来已久,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并设计了能连续稳定地释放示踪气体的装置,例如王春生设计了一种释放示踪气体的装置(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33),该装置能连续稳定地释放示踪气体,但是所设计装置均将示踪气体如六氟化硫(SF6)释放到小煤柱表面外部空间中,由于SF6是外部释放,不能有效辨别是巷道施工缺陷造成的漏风还是由于小煤柱破裂产生的漏风,同时上述方法仅能研究现存小煤柱漏风状况,对于相同生产条件下不同厚度小煤柱漏风情况不能进行有效判断,从而不能有效判断小煤柱预留尺寸是否合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示踪气体判断小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采用简单化的检测方法,小型化的检测设备,有利于准确判断小煤柱漏风程度。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利用示踪气体判断小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的使用方法。一种利用示踪气体判断小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包括示踪气体钢瓶、减压阀、稳压阀、稳流阀、流量计、四通管、球阀一、球阀二、球阀三、连接导管、外部导管、外壳、外部导管连接口、防尘盖一和防尘盖二,所述四通管包括管臂一、管臂二、管臂三和管臂四,所述示踪气体钢瓶顶部设有所述减压阀,所述减压阀、所述稳压阀、所述稳流阀、所述流量计和所述管臂一的接口通过连接导管依次连接,所述管臂四的接口与所述外部导管连接口固定连接,所述外部导管通过所述外部导管连接口与所述管臂四的接口连接,所述球阀一设置在所述管臂一内部、所述球阀二设置在所述管臂二内部、所述球阀三设置在所述管臂三内部,所述管臂二和所述管臂三的接口分别与所述外壳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上与所述管臂二和所述管臂三的接口相对应处分别开设有开口一和开口二,所述示踪气体钢瓶和所述四通管均设置在外壳内部,所述开口一和所述开口二部位分别安装防尘盖一和防尘盖二。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球阀一、所述球阀二和所述球阀三分别设置在距离所述四通管的中心5-10cm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其中,所述外壳的底部安装有伸缩支架。一种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所测小煤柱中钻钻孔,钻孔深度根据实际测量需要而定;(b)将外部导管部分插入步骤中所述钻孔之中,所插入深度离所述钻孔底部3-10cm,并对钻孔开口进行密封;(c)关闭球阀二和球阀三,打开减压阀,稳压阀、稳流阀、流量计、球阀一,将一定量的示踪气体充入所钻钻孔之中,所释放示踪气体量SF6为10-30ml;(d)关闭减压阀,稳压阀、稳流阀、流量计、球阀一,若巷道左侧送时风,打开防尘盖一以及球阀二,若巷道右侧送风时,打开防尘盖一以及球阀三,利用巷道送风风压促进所述示踪气体向煤柱的渗透,该状态持续时间为10-60min,在所钻孔煤柱相邻工作面的密闭墙后检测SF6浓度变化,每间隔规定时间取样一次,对空气组分进行检测,确定所述示踪气体SF6的浓度,并以此判断煤柱漏风情况。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示踪气体判断小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可实现示踪气体的定量释放,将示踪气体释放入煤柱钻孔中,并利用巷道风压将示踪气体渗透入煤柱内部,可利用钻孔深度的不同研究不同厚度煤柱漏风状况,且装置简单轻便,成本低,容易操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示踪气体判断小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所述球阀一、所述球阀二和所述球阀三分别设置在距离所述四通管的中心5-10cm处,有利于示踪气体的渗透,易于操作,便于维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示踪气体判断小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的使用方法,能够有效判断相同生产条件下不同厚度小煤柱漏风情况,从而有效判断小煤柱预留尺寸是否合理,具有作业量小,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不同厚度煤柱SF6气体变化曲线图。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包括示踪气体钢瓶1、减压阀2、稳压阀3、稳流阀4、流量计5、四通管6、球阀一7、球阀二8、球阀三9、连接导管10、外部导管11、外壳12、外部导管连接口13、防尘盖一14、防尘盖二15、伸缩支架16,四通管6包括管臂一61、管臂二62、管臂三63和管臂四64;示踪气体钢瓶1顶部设有减压阀2;减压阀2、稳压阀3、稳流阀4、流量计5和管臂一61的接口通过连接导管10依次连接;管臂四64的接口与外部导管连接口13固定连接;外部导管11通过外部导管连接口13与管臂四64的接口连接,外部导管11可以摘除;球阀一7设置在管臂一61内部、球阀二8设置在管臂二62内部、球阀三9设置在管臂三63内部,球阀一7、球阀二8、球阀三9分别设置在距离四通管6的中心5-10cm处;管臂二62和管臂三63的接口分别与外壳12的两侧固定连接,外壳12上与管臂二62和管臂三63的接口相对应处分别开设有开口一和开口二,开口一和开口二部位分别安装防尘盖一14、防尘盖二15;示踪气体钢瓶1、四通管6均设置在外壳12内部;外壳12上设有流量计5,外壳12的底部安装有伸缩支架,管臂一61和管臂四64内径为3-5cm,长度为20-30cm,管臂二62和管臂三63内径为5-8cm,长度为40-50cm。本实施例中四通管6的管壁一61、管壁四64主要目的是将SF6释放到外部导管中,管壁二62、管壁三63主要目的是利用巷道风压将SF6送入到小煤柱中。本实施例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所测小煤柱中钻孔,钻孔深度根据实际测量需要而定;(b)将外部导管11部分插入所测钻孔之中,所插入深度离钻孔底部3-10cm,并利用黄泥对钻孔开口进行密封,防止示踪气体SF6从钻孔开口出溢出;(c)关闭球阀二8和球阀三9,打开减压阀2,稳压阀3、稳流阀4、流量计5、球阀一7,将一定量的示踪气体充入所钻钻孔之中,所释放示踪气体量SF6为10-30ml;(d)关闭减压阀2,稳压阀3、稳流阀4、流量计5、球阀一7,若巷道左侧送时风,打开防尘盖一14以及球阀二8,若巷道右侧送风时,打开防尘盖一15以及球阀三9,利用巷道送风风压促进所述示踪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示踪气体钢瓶(1)、减压阀(2)、稳压阀(3)、稳流阀(4)、流量计(5)、四通管(6)、球阀一(7)、球阀二(8)、球阀三(9)、连接导管(10)、外部导管(11)、外壳(12)、外部导管连接口(13)、防尘盖一(14)和防尘盖二(15),所述四通管(6)包括管臂一(61)、管臂二(62)、管臂三(63)和管臂四(64),所述示踪气体钢瓶(1)顶部设有所述减压阀(2),所述减压阀(2)、所述稳压阀(3)、所述稳流阀(4)、所述流量计(5)和所述管臂一(61)的接口通过连接导管(10)依次连接,所述管臂四(64)的接口与所述外部导管连接口(13)固定连接,所述外部导管(11)通过所述外部导管连接口(13)与所述管臂四(64)的接口连接,所述球阀一(7)设置在所述管臂一(61)内部、所述球阀二(8)设置在所述管臂二(62)内部、所述球阀三(9)设置在所述管臂三(63)内部,所述管臂二(62)和所述管臂三(63)的接口分别与所述外壳(12)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2)上与所述管臂二(62)和所述管臂三(63)的接口相对应处分别开设有开口一和开口二,所述示踪气体钢瓶(1)和所述四通管(6)均设置在外壳(12)内部,所述开口一和所述开口二部位分别安装所述防尘盖一(14)和所述防尘盖二(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示踪气体判断煤柱漏风程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示踪气体钢瓶(1)、减压阀(2)、稳压阀(3)、稳流阀(4)、流量计(5)、四通管(6)、球阀一(7)、球阀二(8)、球阀三(9)、连接导管(10)、外部导管(11)、外壳(12)、外部导管连接口(13)、防尘盖一(14)和防尘盖二(15),所述四通管(6)包括管臂一(61)、管臂二(62)、管臂三(63)和管臂四(64),所述示踪气体钢瓶(1)顶部设有所述减压阀(2),所述减压阀(2)、所述稳压阀(3)、所述稳流阀(4)、所述流量计(5)和所述管臂一(61)的接口通过连接导管(10)依次连接,所述管臂四(64)的接口与所述外部导管连接口(13)固定连接,所述外部导管(11)通过所述外部导管连接口(13)与所述管臂四(64)的接口连接,所述球阀一(7)设置在所述管臂一(61)内部、所述球阀二(8)设置在所述管臂二(62)内部、所述球阀三(9)设置在所述管臂三(63)内部,所述管臂二(62)和所述管臂三(63)的接口分别与所述外壳(12)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2)上与所述管臂二(62)和所述管臂三(63)的接口相对应处分别开设有开口一和开口二,所述示踪气体钢瓶(1)和所述四通管(6)均设置在外壳(12)内部,所述开口一和所述开口二部位分别安装所述防尘盖一(14)和所述防尘盖二(15)。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士斌,戴广龙,张弛,马衍坤,王德义,严俊,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