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湘潭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便携式水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71549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04:40
一种便携式水净化装置,它主要是解决现有的海水淡化、饮用水净化装置体积大,携带困难,成本高等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它包括外壳、进水管(8)、进水盘(14)、转鼓(15)、过滤筒(16)和净化水出水管(9),转鼓(15)布置在外壳中并与电机(10)的转轴固接,转鼓(15)内设置有上端与凸台(18)刚性连接、下端与进水盘(14)连接的过滤筒(16),过滤筒(16)中央设置有伸出外壳的净化水出水管(9),净化水出水管(9)两侧对称设置有两根进水管(8),进水管(8)穿过滤筒(16)内部从进水口(24)进入进水盘(14),进水盘(14)与过滤筒(16)上均设置有漏孔。它主要是用于海水淡化和户外饮用水自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水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萎缩,从事近海渔业捕捞的渔民出海时间逐渐增大,经常会遇到携带饮用淡水量不够的问题。因此,研发一种满足近海渔民工作需求的便携式海水淡化装置十分必要。目前海水淡化、饮用水净化装置设计主要采用膜滤、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等技术。其中,运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增加了装置的重量,携带困难;运用膜滤技术,清洗比较困难;运用光催化氧化技术成本较高,工作环境要求比较苛刻。本技术介绍了一种便携式水净化装置,它运用离心、电离吸附和渗透三种技术来实现海水淡化和饮用水的净化。该装置不仅可解决现有海水淡化、饮用水净化装置体积大、携带困难的问题,而且三种技术综合运用,可减轻渗透膜负担,延长膜实用寿命,同时该装置操作简单。该方法为海水淡化和饮用水净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户外探险、旅游的兴趣日益高涨。获得干净清洁的饮用水是户外探险和旅游安全保障的关键一环。携带大量自备饮用水外出探险、旅游不现实也不可能,直接取用并净化户外水源是最可行的途径。本技术也可通过离心、电离吸附和渗透三种技术净化户外水源,保障饮用水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用于海水淡化,也能适用于户外饮用水自制的便携式水净化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外壳、进水管8、进水盘14、转鼓15、过滤筒16、和净化水出水管9,转鼓15布置在外壳中并与电机10的转轴固接,转鼓15内设置有上端与凸台18刚性连接、下端与进水盘14连接的过滤筒16,过滤筒16中央设置有伸出外壳的净化水出水管9,净化水出水管9两侧对称设置有两根进水管8,进水管8穿过滤筒16内部从进水口 24进入进水盘14,进水盘14与过滤筒16上均设置有漏孔。所述外壳包括凸台式壳体4、凸形封头式顶盖6、圆柱式底座3和底板1,顶盖6通过螺纹连接布置在壳体4上方,顶盖6内通过螺栓固定有凸台18;壳体4下方采用嵌套连接底座3,其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底座3下通过螺栓11安装有底板1,壳体4侧面安装有工字型中空手柄5。底座3两侧对称布置有两根排水管2,管口前端穿过底座3侧壁,且与底板I保持水平。两根进水管8分别对称布置在顶盖6两端,并穿过滤筒16内部从进水口 24进入进水盘14 ;进水盘14通过螺纹与过滤筒16相连,且进水盘14底部以及四周沿轴向均开设有2排以上规则的漏孔22,每排漏孔不少于8个;进水阀7安装在进水管8的前端以控制进水量和进水速度。所述进水盘14内部设置有板框式超滤膜21呈层状铺设;挡板20布置在进水盘入口处,其上开有两个进水口 24 ;进水管8通过进水口 24进入进水盘14。过滤筒16四周筒壁上沿轴向开设有10排以上规则排布的漏孔19,且每排漏孔不少于8个;过滤筒16内壁上黏附有阴离子交换膜17,以隔离取用水中游离的阴离子。 所述转鼓15底面中部向内凹陷,在该底面凹陷处安装电源电池23,过滤筒16和转鼓15壁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其中正极导线经由中空手柄5 —端进入从另一端穿出。所述转鼓15、过滤筒16、阴离子交换膜17内部中空。净化水出水管9经由顶盖6正中心位置进入,并延伸至过滤筒内部,且末端与壳体4底部保持预定的距离。电机10安置在底座3里面,电机10转轴通过连接套13与壳体4直接相连,并且连接套与转轴之间装有密封圈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它不仅能够适用于高浓度的海水淡化,同时还能适应户外饮用水自制,更重要的是该装置运用离心、电离吸附、渗透三种技术来实现海水淡化和饮用水净化,为海水淡化和饮用水净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且该装置不仅解决现有海水淡化、饮用水净化装置体积大、携带困难的问题,而且三种技术综合运用,可减轻渗透膜的负担,延长膜使用寿命。它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清洗方便、便于携带,可望解决近海渔民海上作业的淡水补充问题,也能解决游客或探险者在户外携带饮用水困难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外形装配图。图4是本技术工作流程图。图5是转鼓内液体回转表面图。图中:1-底板,2-排水管,3-底座,4-壳体,5-手柄,6-顶盖,7-进水阀,8-进水管,9-出水管,10-电机,11-螺栓,12-密封圈,13-连接套,14-进水盘,15-转鼓,16-过滤筒,17-阴离子交换膜,18-凸台,19-过滤筒漏孔,20-挡板,21-板框式超滤膜,22-进水盘漏孔,23-电源电池,24-进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技术包括外壳、进水管8、进水盘14、转鼓15、过滤筒16、和净化水出水管9,转鼓15布置在外壳中并与电机10的转轴固接,转鼓15内设置有上端与凸台18刚性连接、下端与进水盘14连接的过滤筒16,过滤筒16中央设置有伸出外壳的净化水出水管9,净化水出水管9两侧对称设置有两根进水管8,进水管8穿过滤筒16内部从进水口24进入进水盘14,进水盘14与过滤筒16上均设置有漏孔。参阅图1至图5。实施例2,所述外壳包括凸台式壳体4、凸形封头式顶盖6、圆柱式底座3和底板1,顶盖6通过螺纹连接布置在壳体4上方,顶盖6内通过螺栓固定有凸台18 ;壳体4下方采用嵌套连接底座3,其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底座3下通过螺栓11安装有底板1,方便拆卸,壳体4侧面安装有工字型中空手柄5。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实施I。实施例3,底座3两侧对称布置有两根排水管2,管口前端穿过底座3侧壁,且与底板I保持水平。运用虹吸原理,将净化水中的饮用水取出即为所用,废水则随着排水管排除。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实施例。实施例4,两根进水管8分别对称布置在顶盖6两端,并穿过滤筒16内部从进水口24进入进水盘14 ;进水盘14通过螺纹与过滤筒16相连,且进水盘14底部以及四周沿轴向均开设有2排以上规则的漏孔22,每排漏孔不少于8个,水在自重作用下经由进水管2、进水盘14、漏孔22进入转鼓内;进水阀7安装在进水管8的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水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外壳、进水管(8)、进水盘(14)、转鼓(15)、过滤筒(16)和净化水出水管(9),转鼓(15)布置在外壳中并与电机(10)的转轴固接,转鼓(15)内设置有上端与凸台(18)刚性连接、下端与进水盘(14)连接的过滤筒(16),过滤筒(16)中央设置有伸出外壳的净化水出水管(9),净化水出水管(9)两侧对称设置有两根进水管(8),进水管(8)穿过滤筒(16)内部从进水口(24)进入进水盘(14),进水盘(14)与过滤筒(16)上均设置有漏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友行张艳琼尹伟杰刘疏章本毅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