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3551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1 01:04
本公开是关于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该电源线组件可以包括:电源线;电源线插头,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插座相配合;电源线底座,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和底部端面上分别设有供电触点,在所述电源线底座与电子设备的输电组件相配合的情况下,顶部或底部的供电触点与所述输电组件中的输电触点接触,以向所述电子设备供电。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使电子设备兼容多种供电方式,且易于管理电子设备与电源线组件的连接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电子设备逐步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举例而言,比如电扇通过电机驱动扇叶转动后,可以带动空气流通,进而给用户带来凉爽之意,是日常居家的必备家电。电子设备通常自带一根电源线,并通过将该电源线插入家中的市电插座中,即可实现供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提供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源线组件,包括:电源线;电源线插头,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插座相配合;电源线底座,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和底部端面上分别设有供电触点,在所述电源线底座与电子设备的输电组件相配合的情况下,顶部或底部的供电触点与所述输电组件中的输电触点接触,以向所述电子设备供电。可选的,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设有与所述输电组件相配合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可与所述输电组件中的连接配合结构相配合,使所述电源线底座与所述输电组件相互固定。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为设置于所述任一端面的磁性结构,在所述任一端面与所述输电组件相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磁性结构与所述连接配合结构采用磁性吸附的方式进行固定。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连接配合结构采用榫卯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可选的,所述供电触点的垂直方向投影为预设长度的扇形环,且该扇形环对应的圆心为所述供电触点所处端面的中心。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线组件相配合;该电子设备包括:内置电池;输电组件,所述输电组件包括输电触点,在所述输电组件与电源线组件中的电源线底座之间相配合的情况下,所述输电触点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端面的供电触点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向所述输电组件供电;其中,在所述输电组件上还设有连接配合结构,所述连接配合结构可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上的连接结构相配合,使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相互固定。可选的,所述连接配合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采用磁性吸附的方式进行连接。可选的,所述连接配合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采用榫卯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可选的,所述输电触点的垂直方向投影为预设长度的扇形环,且该扇形环对应的圆心为与所述电源线底座对应的配合端面的中心。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相配合的容置空间,且所述输电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的顶部端面。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为电扇。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线组件相配合;该电子设备包括:内置电池;输电组件,所述输电组件包括输电触点和连接配合结构,且所述输电组件可与所述电源线组件中的电源线底座进行配合;其中,当所述电子设备被配置为吸附模式时,所述连接配合结构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上的连接结构相配合,使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相互固定,且所述输电触点通过与所述任一端面上的供电触点相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向所述输电组件供电;当所述电子设备被配置为接触模式时,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另一端面相接触,使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实现非固定式配合,且所述输电触点通过与所述任一端面上的供电触点相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向所述输电组件供电。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将电源线组件中的电源线底座的两面均设置供电触点,使得电子设备与电源线底座上未设置连接结构的端面相配合时,能够方便地实现电子设备与电源线底座的结合与分离,而电子设备与电源线底座上设置有连接结构的端面相配合时,能够将电子设备与电源线底座进行紧密连接,避免电子设备意外分离而掉电。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电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源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扇结构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扇结构与电源线组件相互分离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扇结构的背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源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不例性实施例不出的另一种电扇结构的底部的结构不意图。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电源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源线组件与电扇结构进行配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所有类型的电子设备中,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而为了便于说明,下面的实施例中以“电扇”或“电扇结构”为例,对“电子设备”进行举例。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电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的电扇可以包括电扇结构I和电源线组件2。其中,电源线组件2直接连接在电扇结构I上,比如图1所示的电扇结构I背面底部,则通过将该电源线组件2的电源插头插入插座后,即可向电扇结构I供电,从而驱动电扇结构2的扇叶转动。然而,由于电源线组件2直接连接在电扇结构I上,使得电扇的使用范围受到电源线组件2的长度和插座位置的限制。因此,本公开通过对电扇的结构改进,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公开分别对电扇的电扇结构I和电源线组件2进行了改进,下面分别从这两部分进行说明。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源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电源线组件2可以包括:电源线21 ;电源线插头22,设置于所述电源线21的一端,与电源插座(图中未示出)相配合;电源线底座23,设置于所述电源线21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线底座23的顶部和底部端面上分别设有供电触点23A。举例而言,假定图2示出了电源线底座23上的顶部端面231,且该顶部端面231上设有供电触点23A。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电源线组件2与电扇结构I之间相互分离。比如图3所示,对应于图2所示的电源线组件2,电扇结构I可以包括:内置电池11;输电组件12,所述输电组件12包括输电触点12A,在所述输电组件12与电源线组件2中的电源线底座23之间相配合的情况下,所述输电触点12A与所述电源线底座23的顶部或底部端面的供电触点23A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2向所述输电组件12供电。在本实施例中,电扇结构I实际上支持两种不同的供电方式:第一,当电扇结构I与电源线组件2 (也可以说是输电组件12与电源线组件2)相配合时,比如通过将电扇结构I置于电源线底座23上,使供电触点23A与输电触点12A相互接触,则电扇结构I可以通过电源线组件2供电。第二,当超出电源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线;电源线插头,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插座相配合;电源线底座,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和底部端面上分别设有供电触点,在所述电源线底座与电子设备的输电组件相配合的情况下,顶部或底部的供电触点与所述输电组件中的输电触点接触,以向所述电子设备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峻大本雄也王毅王梦囡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