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邹国祥专利>正文

浮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3205 阅读:4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浮筒结构,在单个浮筒上各角边设一个凸耳,结合孔内部并形成数卡孔,并在浮筒各角端上皆形成容置结合柱的头部的一个凹圆,其中浮筒侧表面形成用以增进浮筒与浮筒间的连结力的凹、凸的波形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凹部及凸部波形表面相合结合,可使其浮筒与浮筒“摩擦力”增加而使其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进而减少结合柱所受的“剪力”。可防止浮筒与浮筒前、后或左右滑移。(*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浮筒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表面具有凹、凸波面的浮筒所组合而成的浮筒组,利用浮筒相互结合时,浮筒彼此间的凹、凸波形表面可使浮筒的结合更加紧固,进而达到保证固定柱受波浪袭击时所产生的剪力,以及浮筒受力后易产生前、后或左、右滑移的情形。一般浮筒组主要是以其浮力组合来使用,其简易、快速且组合变化弹性大,故组合浮筒可广泛的运用于海上、湖泊、河流等处,组合好的浮筒作为浮动码头、工程施工平台或者人工礁堡,而一般浮筒组如图1所示,其主要是由数个单一浮筒11组合连结成一浮筒组10,每个浮筒11与浮筒之间为利用其角边面所设的凸耳112相互叠置后并以一结合柱12穿入叠置凸耳112的结合孔113,并利用结合柱12的卡块121紧扣于结合孔113的卡孔114,由此构成所需的浮筒组10,所以为了配合结合柱12的结合,在每一个浮筒11角端各形成一凹圆111,并且,此种浮筒11的四个面一定呈“平面”,故浮筒11与浮筒相靠合时,同样是采用平面与平面的靠合。公知浮筒组10的结构仅是利用结合柱12作为浮筒11彼此间结合的手段,当浮筒组10组装于海上、码头、岸边、湖泊,浮筒组10在受到各种浪潮的袭击时,结合柱12所受的袭击力是最大的,因为结合柱的受力是连结浮筒11与浮筒彼此间的主要结合力量,故当浮筒组10受力时,会使浮筒产生前、后滑移,而该结合柱13即会不断的承受剪力作用,再者由于浮筒11彼此间为平面的靠合,故当浮筒真正受力时,因有结合柱12的结合而无法使其浮筒11彼此之间相当稳固的紧连在一起,但是很多设计者仍然一直针对结合柱12与浮筒12的结合作改进,尚无人针对浮筒12本身间的结合紧密度作改进,故该问题是公知浮筒一直存在而无法改进的。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筒结构,利用表面具有凹、凸波形的相互配合,再利用结合柱加以组装成一浮筒组,如此而产生的紧密结合相当良好的浮筒组,进而达到增加浮筒彼此联接力量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浮筒结构,其包括在单个的浮筒上,其各角边各设一个供一结合柱穿设的凸耳,结合孔内部并形成数卡孔,并在浮筒各角端上皆形成容置结合柱的头部的一各凹圆,其中浮筒侧表面形成用以增进浮筒与浮筒间的连结力的凹、凸的波形表面。依据上述说明可知,本技术的浮筒结构较传统结构具有的优点是本技术利用表面具有凹部及凸部波形的浮筒相合结合在一起的浮筒组,因凹部与凸部恰好可相互卡合在一起,而使得其浮筒与浮筒“摩擦力”增加而使其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进而减少结合柱所受的“剪力”。当本技术浮筒组运用于海上时,浮筒组在不断受到海浪的袭击时,除了有结合柱作为连结浮筒彼此间的力量外,还具有浮筒彼此间紧密贴合的力量,故当浮筒组受海浪袭击时,结合柱所受的剪力不但大大降低外,更可确实防止浮筒与浮筒前、后或左右滑移,同时可保证结合柱免受破坏。 附图说明如下,其中图1为公知浮筒结构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浮筒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浮筒结构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的浮筒结构的实施例图。现结合附图,将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参阅图2,该图为本技术浮筒强力结构的立体图。同时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的浮筒强力结构包括有一单个浮筒21,其各角边各设一凸耳212供一结合柱22穿设,在结合孔215内部形成一个以上的卡孔2151,接着浮筒21各角端皆形成一凹圆211供容置结合柱22的头部221,而本技术特别之处在于,其浮筒21各侧表面是皆由凹部213及凸部214的波形表面组合而成,故当结合柱22将数单一浮筒21组装起来时,利用结合柱22穿入凸耳212的结合孔215后将结合柱22转一个方向即可使其凸设的卡块222卡于结合孔215下方,进而达成组装成一浮筒组20,特别的是当表面具有凹部213及凸部214波形表面的浮筒21相互结合在一起即形成图3的浮筒组20,其凹部213与凸部214是恰好可相互卡合在一起,使得其浮筒21与浮筒间摩擦力增加而使其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进而减少结合柱22所受的剪力,因为当浮筒组20运用于海上时,浮筒组20在不断受到海浪的袭击时,除了有结合柱22作为连结浮筒21彼此间的结合力量外,更具有浮筒21彼此紧密贴合的力量,故当浮筒组20受海浪袭击时,结合柱22所受的剪力不但大大降低外,还可有效地防止浮筒21与浮筒间相互滑移,达到结合柱22免受破坏的目地。参阅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浮筒结构的实施例图,由图中所示,本技术的浮筒组20尚可依照运用场所的需要适时地将浮筒组20的尺寸减小,以节省不必要的空间及材料的浪费,其同样可利用表面具凹部213及凸部214波形的浮筒21达到与每个浮筒作紧密的贴合,具有相当的实用性。权利要求1.一种浮筒结构,其包括在单个的浮筒上,其各角边各设一个供一结合柱穿设的凸耳,结合孔内部并形成数卡孔,并在浮筒各角端上皆形成容置结合柱的头部的一个凹圆,其特征在于其中浮筒侧表面形成用以增进浮筒与浮筒间的连结力的凹、凸的波形表面。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浮筒结构,在单个浮筒上各角边设一个凸耳,结合孔内部并形成数卡孔,并在浮筒各角端上皆形成容置结合柱的头部的一个凹圆,其中浮筒侧表面形成用以增进浮筒与浮筒间的连结力的凹、凸的波形表面。本技术利用凹部及凸部波形表面相合结合,可使其浮筒与浮筒“摩擦力”增加而使其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进而减少结合柱所受的“剪力”。可防止浮筒与浮筒前、后或左右滑移。文档编号B63B38/00GK2341889SQ98241888公开日1999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1998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2日专利技术者邹国祥 申请人:邹国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浮筒结构,其包括:在单个的浮筒上,其各角边各设一个供一结合柱穿设的凸耳,结合孔内部并形成数卡孔,并在浮筒各角端上皆形成容置结合柱的头部的一个凹圆,其特征在于:其中浮筒侧表面形成用以增进浮筒与浮筒间的连结力的凹、凸的波形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国祥
申请(专利权)人:邹国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