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毛志华专利>正文

人工撑水器及其使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2494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单手可立身无需支撑架无需撑到水底的人工撑水桨,由可升降式撑杆,锥形桨叶和浮球构成,锥形桨叶的外顶面与可升降式撑杆固定联接,锥形桨叶的内顶面与浮球的重合处固定联接。撑水桨可替代原有的篙、桨、橹的作用,可作为一种人工划水的工具。与撑水桨配套的滑水板的头部向上翘起,呈流线型;在板平面的重心所在地设置供滑水者立足的鞋底与鞋帮;在板的下面任何部位都可设置活动舵叶;滑水板既可做成两只脚立足于一块板,也可做成两只脚立足于两块板。上述的撑水桨和滑水板组成撑水器,用于撑桨滑水,可作为一种水上体育竞赛项目以及群众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水上玩具。(*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力在水上滑行时所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自古以来,水上人力的划水工具有篙、桨、橹等。篙需撑到水底,故最长;桨有长短之分长桨需双手划单桨,单手划长桨需有支撑架;短桨可单手划桨而无需支撑架,但必须坐姿。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人工划水桨既可坐着划双桨,也可站着划双桨,并且无需支撑架;既可双手划单桨,也可单手划单桨;既可作篙用,也可作桨用,并且无需撑到水底;既可作长桨用,也可同时作短桨用;更没有见过如同撑杆滑雪一般的撑桨滑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撑水桨,既可作桨用,也可起到篙的作用,并且无需撑到水底;既可作长桨用,也可同时作短桨用;既可双手撑单桨,也可单手撑单桨;既可坐着撑双桨,也可站着撑双桨,并且无需支撑架;既可代替篙、桨、橹作为人工划水的工具,还可配上专门的滑水板,成为水上滑行的装置(简称“撑水器”),供世界各地的人作为休闲娱乐和体育竞赛的项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一种撑水桨由可升降式撑杆、锥形桨叶和浮球组成。锥形桨叶(2)做成空心的立体圆锥状,锥形桨叶(2)的外顶面与可升降式撑杆(1)固定联接,锥形桨叶(2)的内顶面与浮球(3)的重合处固定联接。撑水桨可替代原有的篙、桨、橹的作用,成为一种人工划水的工具。一种与上述撑水桨配套的滑水板,其头部向上翘起,呈流线型;在滑水板平面的重心所在位置设置供滑水者立足的鞋底和鞋帮;在滑水板下面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设置活动舵叶;滑水板既可做成两只脚立足于一块板,也可做成两只脚分立于两块板。上述的撑水桨和滑水板组成“撑水器”,用于撑桨滑水,可作为一项水上体育竞赛项目以及群众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水上玩具。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所述的浮球(3)与锥形桨叶(2)粘接的那一半做成立体圆锥状,两者圆锥角相同。所述的连接栓(14)的一端与可升降式撑杆(1)固定联接,另一端做成空心圆球状,与浮球(3)粘接,两者球径相同;连接栓(14)的四周做成立体圆锥状,其圆锥角与做成空心圆锥状的锥形桨叶(2)相同,两者重合处固定联接。本专利技术还可以 在滑水板平面的重心处设置的凹形鞋底(7)是在滑水板的纵向并排设置鞋底状,陷进板平面一定的深度,深度超过一般鞋底的厚度即可;在凹形鞋底(7)的中前部设置鞋帮。在滑水板平面的重心处设置的嵌式鞋底(8),除鞋头外分别呈 字型,并排固定在滑水板的纵向平面上,它们与鞋底呈“工”字型的鞋子活动镶嵌,鞋头朝着滑水板的前进方;嵌式鞋底(8)的后跟处设置鞋帮。在滑水板平面的重心处设置有活动鞋底(9),并与舵叶方向杆(11)固定联接;支撑栓(12)与滑水板固定联接;舵叶(10)与支撑栓(12)的下部活动连接,与舵叶方向杆(11)固定联接;舵叶方向杆(11)与齿盘(13)啮合;活动鞋底(9)上设置各种鞋帮。所述的双滑水板之间设置可装拆的固定联接。本专利技术作为一种人工撑水桨,可以很好地替代原有的使用人工的篙、桨、橹的作用,其优越性、通用性、方便性都很明显。通常桨的划水动作为划桨,抬桨(抬出水面),提桨(向前提桨)。由于浮球(3)的作用,抬桨的动作被省略,所以本专利技术使用起来更省力。特别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撑水器,更可以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和水上体育运动的福音。进一步设想一下原有的冲浪爱好者只能顺水冲浪,并且双手的作用没有多大的发挥,有了本专利技术之后,逆水冲浪成为可能,并且双手持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撑水器,对保持身体平衡,与风浪搏击,更增添了新的武器。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提出的撑水桨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是与撑水桨配套的滑水板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A-A剖视图。图4是与撑水桨配套的滑水板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B-B剖视图。图6是与撑水桨配套的滑水板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C-C剖视图。图8是图6中的D-D剖视图。图9是撑水桨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0是撑水桨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阐述。参照图1,可升降式撑杆(1)和锥形桨叶(2)采用高强度、高刚度和稳定性极好的最轻质材料做成。可升降式撑杆(1)的一端螺纹连接撑杆把手(5),另一端与锥形桨叶(2)的外顶面螺纹连接。撑杆的中间设计为套筒式升降机构,机构的联接固定采用我的另一项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固定联接的机械方法及其装置》,专利申请号是02107291.4,使用这种固定联接装置(4)可使可升降式撑杆(1)变化长短,使撑水桨集长桨与短桨为一体,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人使用同一种桨,也适用于同一个人采用不同的撑姿。可升降式撑杆(1)与锥形桨叶(2)的外顶面螺纹连接,锥形桨叶(2)的内锥角可大可小,一般选择60°-120°。内锥角的角平分线与撑杆(1)轴心线的延长线重合,当撑杆(1)轴心线的延长线与水面的夹角为45°时,内锥角选择90°,因为这时锥形桨叶(2)落水的那部分正好与水面垂直,此时划水阻力大,因而前进力也大;当撑杆(1)轴心线的延长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时,内锥角选择120°,理由同上。内锥角度数的选定,取决于撑杆与水面之夹角的度数在多少的情况下最有利于撑桨者发力,这要通过多次试验才能选择最佳。锥形桨叶(2)的内顶面做成圆球状,其直径与浮球(3)的直径相同,两者完全重合处用不怕水浸的强力胶粘牢。浮球(3)用极轻极好的橡皮制成,有供充气的小孔;浮球(3)的大小以浮球浸入水中能迅速反弹为准,以不影响提桨的时间为原则。划水时,锥形桨叶(2)落水的那部分遇到水的阻力,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是主要的前进力。毫无疑问,锥形桨叶(2)落水部分越多,遇到水的阻力越大,因而作用力越大,前进力越大。而在划水力过大时,浮球(3)会被淹没,浮球(3)同样会遇到水的阻力,其中的一部分反作用力向上弹起浮球,而另一部分反作用力则成为划水者前进的动力。参照图9,从制造工艺不同的角度出发,将锥形桨叶(2)的两种性能一分为二,保留锥形桨叶(2)做成空心圆锥状,其连接功能由连接栓(14)承担。连接栓(14)的一端做成圆柱体,与可升降式撑杆(1)固定联接,另一端做成空心圆球状,与浮球(3)粘接,两者球径相同;连接栓(14)的四周做成立体圆锥状,其圆锥角与保留下来的锥形桨叶(2)的相同,两者之间固定联接。为了增加浮球(3)与连接栓(14)的粘接面积,连接栓(14)的一端可做成空心半球状,这样虽提高了粘接的牢靠程度,但也有负面影响,即增加了撑水桨的重量,好在影响不大。除上述结构外,其它的结构均与撑水桨的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在此不详述。参照图10,浮球(3)与锥形桨叶(2)粘接的那一半做成立体圆锥状,两者圆锥角相同。其目的在于加强浮球(3)与锥形桨叶(2)的固定联接;还可以在粘接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减轻撑水桨的重量;同时在锥形桨叶(2)的大小和角度都相同的情况下,在保持锥形桨叶(2)落水部分不变的前提下,加大锥形浮球(3),便可增大浮力;或者在浮力不变和角度不变的情况下,使锥形浮球(3)的张口面积减小。除上述结构外,其它的结构均与撑水桨的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在此不详述。参照图2、图3、图4、图5,与撑水桨配套的滑水板也采用高强度、高刚度和稳定性极好的最轻质材料做成。滑水板的前部做成流线型,以减少滑水板遇到的水阻。滑水板的头部向上翘起,也呈流线型,以防劈波斩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单手可立身无需支撑架无需撑到水底的人工撑水桨,其特征是:锥形桨叶(2)做成空心的立体园锥状,锥形桨叶(2)的外顶面与可升降式撑杆(1)固定联接,锥形桨叶(2)的内顶面与浮球(3)的重合处固定联接;撑水桨可替代原有的篙、桨、橹的作用,可作为一种人工划水的工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毛志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